近代中國紙幣印制方有國營印鈔廠、華商自辦印廠、國外鈔票公司等,其中華商自辦印廠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出版機構的印廠為大宗,其不僅承印了最早的國家銀行紙幣,更在戰(zhàn)爭時期一度承擔了大部分的紙幣印制。因此,近代出版機構是研究近代紙幣難以避開的主體。
大清銀行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大清銀行委托商務印書館印造紙幣,十月,印成銀兩票、銀元票若干,銀元票只印了1元、5元、10元,是大清銀行的主要鈔票。
交通銀行
銀兩券:第一版為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由上海交行向商務印書館訂印,當年發(fā)行。此版紙幣有1兩、5兩、10兩、50兩四種。今已不見實物。第二版面額有11種,由京華印書局印制。
銀元券:宣統(tǒng)元年(19 09年)在發(fā)行第1版銀兩券的同時,交行又向上海商務印書館訂印第1版大、小銀元券。大銀元券面額為1元、5元、10元3種,小銀元券有5角、10角、50角、100角4種。第二版由京華書局印制,第三版由德華印書館印制,第四版開始多由國外鈔票公司印制。
銅元券:交行銅元券始發(fā)于1913年,由商務印書館印制,有20枚、30枚、50枚、100枚、500枚、1000枚6種。1914年,交行向商務印書館訂印第2版銅元券,有100枚、200枚、500枚和1000枚4種。
法幣及金圓券:1941年,商務印書館印制5元法幣券;19 41年,大東書局印制10元法幣券;1942年,交行發(fā)行由大東書局印制的50元、100元兩種。
中國銀行
銀元券、國幣券、法幣券:1912年由商務印書館印制南京券,面額為1元、5元。1941年,商務印書館印制5元岱廟券。1941年由大東書局印制10元孫像券。19 42年,由大東書局印制50元火車券。
輔幣券:1940年,由大東書局印制無地名輔幣券,面值為1角、2角。
中央銀行
銀元券:1931年,中華書局印制銀元輔幣券1角、2角、2角5分、5角。1949年,中華書局印制銀元輔幣券、銀元券5分、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
法幣券:1936年,中華書局印制法幣1元、5元、10元。1940年,中華書局印制法幣1角、2角、10元、50元。1941年,中華書局印制法幣2元、5元。19 45年,大東書局印制法幣200元、1000元、2000元、2500元。1 9 4 7 年,中華書局印刷法幣5000元、10000元。
流通券:1947年,中華書局印制東北九省流通券1000元。
關金券:19 47年,大東書局印制關金券20 0 0元。1947年,中華書局印制關金券1000元、2 0 0 0元、2500元、5000元。1948年,中華書局印制關金券5000元、25000元、50000元。
金圓券:1948年,中華書局印制金圓券20元、50元、100元。1949年,中華書局印制金圓券500元、1000元、5000元、1萬元、10萬元、50萬元、100萬元、500萬元。
四川兌換券、國幣輔幣券、銅元券:1935年,中華書局印制四川兌換券1元、5元、10元。1935年,中華書局印制銅元券10枚、20枚、50枚。1938年,中華書局印制國幣輔幣券1角、2角、2角5分、5角。
中國農(nóng)民銀行
大部分由國外鈔票公司印制,由國內出版單位印制的有:1933年,武漢印書館印制無年份輔幣券2角、5角。1942年,大東書局印制主幣券50元。
首先是印刷技術。商務是中國最早承印紙幣和有價證券的民營股份廠家之一。1903年商務印書館與日企金港堂合資,印刷技術取得飛躍式進步,正如莊俞在《三十五年來之商務印書館》中所言:凡外國印刷之能事,本館皆優(yōu)為之,如鉛印、單色石印、三色版、五彩石印、珂羅版、雕刻銅版、照相鋅版、凹凸版、影寫版等,各種出品,無不精美。中華書局的有價證券印制起于創(chuàng)始人陸費逵引進平版及凹版機器,以及雕刻家沈逢吉、趙俊的坐鎮(zhèn),1916年中華書局引進世界最大照相機,“民六危機”后承攬到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大宗印刷業(yè)務,有了更充分的印刷實踐。1933年中華書局趁商務印書館遭“一·二八”事變,減縮業(yè)務,乘勢在香港設置年產(chǎn)達五萬令紙的新式印鈔設備,1935年中華書局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德制大電機(大凹版印鈔機),書局的紙幣印制逐漸超越商務印書館。
用紙方面,民國紙幣主要用道林紙、證券紙、水印紙等,水印紙制作難度較大,中華書局掌握該技術,多用于法幣印刷。
油墨方面,明末清初,無機合成顏料已經(jīng)由傳教士傳入中國。19 0 6年,商務印書館等出版機構已經(jīng)引入有機合成顏料,與西方油墨水平基本一致。出版機構的油墨水平基于出版物印刷需要,后自然用于紙幣印刷。
除印刷、紙張、油墨等客觀條件外,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設計排版能力和文化底蘊也是其承印紙幣的重要原因。
政商關系。商務印書館得以承印紙幣,源于張元濟的維新派背景。1905年商務印書館接盤官書局,將官書局對外承印的印刷業(yè)務全部接下,得以承印中國最早的國家銀行大清銀行的紙幣。興業(yè)銀行的葉景葵是商務和興業(yè)的股東,商務印書館得以承印興業(yè)銀行紙幣。中央銀行總裁孔祥熙是中華書局董事及首席董事長。與孔祥熙的關系,是中華書局得以承印中央銀行各類紙幣的重要原因。
民族企業(yè)。鴉片戰(zhàn)爭以來,對于外商銀行在華發(fā)行紙幣之舉,當時的有識之士如鄭觀應等早就提出應予取締,并自辦銀行自發(fā)鈔票的主張,“以中國之銀,供中國之用”。因與日本金港堂合資,商務印書館受到了國民的抵制。1914年商務印書館收回日股,成為“完全由國人集資營業(yè)之公司”。“華商自辦”是中華書局的資本底色,也是中華書局在民國初年與商務印書館競爭出版份額的重要口號。華商自辦、民族企業(yè)是近代出版企業(yè)得以承印國家銀行紙幣的重要基礎。
跨區(qū)域布局。受商務印書館“一·二八”事變蒙難影響,中華書局開始在香港布局印刷業(yè)務,1936年至1941年間,中華書局所承接的中央銀鈔票均由香港廠房負責,共涉及21批,營業(yè)額2800萬元。中華書局的跨區(qū)域布局,在歐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英美鈔票難以運入中國的背景下,有力地保證了抗戰(zhàn)時期的貨幣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