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中,有一個主題被廣泛關(guān)注,就是情義的仗與負。這一母題衍生出兩大主題,一是多情女子薄情郞,二是“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兩大主題之間有不同,也有交叉,但對讀書人負情負義的關(guān)注與鞭撻卻是共通的,是重中之重。第一個主題中的薄情郎也多是讀書人。在這一母題的眾多文學形象中,賈雨村與劉姥姥,是“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一母題中的代表性人物。深入研究這一母題的真?zhèn)闻c其深厚文化內(nèi)蘊,特別是其被廣泛傳播的深層原因,具有較強的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
《紅樓夢》中有一批兩兩對應的人物,如薛寶釵與林黛玉、賈寶玉與甄寶玉、趙姨娘與周姨娘等。其中有一組人物特別引人注目,就是賈雨村與劉姥姥。如果說薛寶釵與林黛玉是雙美并峙,美美與共,那么,賈雨村與劉姥姥則是反向?qū)Ρ龋莱蠓置鳌?/p>
賈雨村與劉姥姥之間對應特別鮮明,是截然不同的一組人物。從身份上看,一個是讀書人,是朝廷命官;一個大字不識,是最普通的村婦。他們之間的連接點,是四大家族之一的賈家,他們都受恩于賈家。賈雨村從一個被貶逐而浪蕩江湖的塾師,在賈家女婿林如海的引薦下,和賈家攀上關(guān)系,在賈家的幫助下被重新起用,成為一個高官??梢哉f賈家對他有再造之恩。而與之相對應的劉姥姥,是一個最最底層的農(nóng)家婦女,也是因為女婿祖上的關(guān)系,和賈家有點聯(lián)系,為了打秋風到賈家去,得到了賈家的當家主婦王熙鳳和一眾人等的資助。正因為有了賈家的接濟,她和女兒女婿一家從溫飽邁向了小康,存了錢,置了地,生活也夠嚼頭了。雖然賈家的貴婦小姐們其間對她也有些戲弄,但并沒有惡意與過分,應該說是賈家對她不薄。相同的是,賈雨村和劉姥姥,他們都是賈家的受恩者。不同的是,他們報恩的方式有根本的不同。在賈家得勢時,賈雨村對賈家是極盡巴結(jié)之能事,這特別體現(xiàn)在兩件事上。一是在葫蘆僧錯斷葫蘆案上,賈雨村之所以錯斷葫蘆案,根本的一點,就是因為門子獻給他一張護官符,并告訴他薛蟠是賈家的親戚,是四大家族的人。他雖然知道另外一個當事人英蓮是曾經(jīng)對他有恩者的女兒,他本應秉持為官之道與為人之義,但他選擇了背信棄義,枉法判案。在枉法錯斷葫蘆案之后,還修書一封給賈政表功。另外一件事就是在賈赦想索取石呆子的扇子時,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給石呆子強加罪名,下獄抄家,強行奪走了石呆子的寶扇獻于賈赦,手段之卑劣,連賈璉都看不上,認為為了幾把扇子置人于死地,太惡毒。賈雨村對賈家極盡巴結(jié)之能事好像是想報答賈家的提攜之恩,給人感覺,他還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但我們看到,等到賈家失勢時,他很快投到了忠順王府,對賈家是大打出手。在賈家被抄之時,他人在現(xiàn)場,沒有制止,沒有為賈家做一點工作;在朝堂之上,對賈家多有攻擊。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曾經(jīng)的恩主不是感恩,他最初對賈家的一種報答,也不是出于樸素的報恩,而是為了進一步巴結(jié)賈家,巴結(jié)四大家族,為自己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一旦賈家失勢,他落井下石,表現(xiàn)出一個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小人嘴臉。這就是賈雨村,一個讀書人,一個負義者。而村婦劉姥姥則與之相反。她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賈家。賈家曾經(jīng)對她的不好,她一笑而過,沒有記在心頭,伺機報復;賈家對她的好,她銘記心上,時時想著報恩。她四進榮國府,除第一次是求助外,第二次是致謝,第三次是祭奠,第四次是救難。新菜一收,她趕快送到賈家:
這是頭一起摘下來的,并沒敢賣呢,留的尖兒孝敬姑奶奶、姑娘們嘗嘗。姑娘們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膩了,這個吃個野意兒,也算是我們的窮心。
禮雖輕,情義重。聽說賈母仙逝,她地里的莊稼也顧不上收,拋開一切,馬上哭過來。就是對周瑞家的引薦,她也是從剛打的秋風中拿出一塊銀子表示感謝。對賈府上下所有幫助過她的人,她都從內(nèi)心里為之念佛。平兒說一樣,劉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經(jīng)念了幾千聲佛了。“我們?nèi)舨徽讨媚棠獭?,說著,指著青兒說:“她的老子娘都要餓死了?!碧貏e是賈家失勢,她主動伸出援手冒著風險解救。當平兒無處可去時,劉姥姥道:“只怕你們不走,你們要走,就到我屯里去。”她把平兒和巧兒藏起來,躲過了大難。而這一切,是冒著生命風險的。如果沒有劉姥姥的冒險相助,后果不堪設想。王熙鳳怎么也不會想到,她“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劉姥姥,一個大字不識的村婦,卻是一個仗義之人,患難見真情,真正的一個報恩者的形象。正是在這一方面,她和賈雨村形成鮮明對比。
劉姥姥與賈雨村,這種極化的反向?qū)Ρ?,正應了明代曹學佺的一副對聯(lián),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屠狗輩每仗義,讀書人多負心,這成了中國文學上史上的一個主題,被反復展現(xiàn)。特別是在小說戲劇出現(xiàn)后,這一題材更是不斷涌現(xiàn),這一類型的人物層出不窮。小說中特別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其中,杜十娘是一個青樓的女子,與一個趕考的富家公子產(chǎn)生了感情,且對愛情堅貞不渝。這個讀書的公子、趕考的士子,在金錢和父親的淫威下,選擇了對愛情的放棄,并要把深愛他的人轉(zhuǎn)手賣與他人。最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讓李公子這個負心的讀書人,留下的更多是后悔。這是一個讀書人與青樓女的對照,一個負心,一個多情。
戲劇中最有代表性的《鍘美案》,講的是宋代包公怒鍘駙馬陳世美的故事。陳世美本是一個貧苦的讀書人,中了狀元。為了能做駙馬拋棄了結(jié)發(fā)的妻子和一雙兒女。更可恨的是,在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陳香蓮攜一雙兒女千里尋夫找到他時,他不但拒不相認,而且暗里派人追殺,試圖殺人滅口,可謂是惡毒至極。在這里,已不是一個讀書人的負心負義,而是人性的泯滅。
唐宋傳奇的代表作《霍小玉傳》,突出展示的是讀書人的負心這一主題?!痘粜∮駛鳌肥翘拼膶W家蔣防創(chuàng)作的故事,描述的是隴西書生李益和長安名妓霍小玉凄楚動人的愛情悲劇。長安名妓霍小玉,愛上了文人李益,與李益海誓山盟定情以后,李益中了進士,步入宦途。聰明有才的霍小玉深知她與李益的愛情結(jié)局不會圓滿,向李益提出,請給她一段時間,以盡畢生之愛,然后她便遁入空門,任憑李益另覓新歡。可是李益這個負心漢連這點要求都不能滿足她,很快另選富貴人家女,并避不見她。霍小玉絕望后竟懨懨成病不起,因愛亡身。致使風流之士,共感玉之多情;豪俠之倫,皆怒生之薄行。
明清小說中的這一類人物可以說比比皆是。比如說水滸傳中的陸虞候,作為一個讀書人,為了巴結(jié)高太尉,設計坑害好友林沖,而李逵這樣一個粗魯之人,卻是一個特別仗義之人。《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jié)義的劉、關(guān)、張,都是引車賣漿之流,卻成了生死不渝的結(jié)義兄弟。特別是其中的關(guān)羽,更成了義的化身,受世世崇敬?!端逄蒲萘x》中,秦叔寶乃一介捕快,程咬金是一個賣耙子的人,都在江湖之上行俠仗義,為朋友兩肋插刀。與之相對應的,一些讀書人卻是鉤心斗角。這一主題不斷深化,對當代作品也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比如金庸小說中的大俠郭靖,俠之大者,忠貞愛國,對愛情也是忠貞不渝,卻是一個從小并沒有讀過多少書的鄉(xiāng)村孩子。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樣一個母題,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反復呈現(xiàn),《紅樓夢》的賈雨村和劉姥姥只是其中的代表。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會把陳世美這樣的人拿出來,作為一種鞭撻的對象;而與之相對應的,人們會把劉姥姥這樣普通人中的報恩者作為一個頌揚的對象。這樣一種文學現(xiàn)象與生活現(xiàn)象雙向互動,互為折射與影響。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一文學現(xiàn)象真的是社會生活的典型呈現(xiàn)嗎?我們常說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一文學母題的內(nèi)容與主題,是對生活的精準提煉與概括嗎?是現(xiàn)實生活的本質(zhì)反映嗎?
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屠狗輩并不多是仗義之人,而很多讀書人,為國家大義、民族大義甚至為愛情,以身相殉。在中國的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知識分子,講道義,重感情。
屈原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憂國家之危難,哀民生之多艱,上下求索,報國無門,最終沉江而逝;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近代的陳天華留學日本,感受國家積貧積弱,為了喚醒民眾,毅然蹈海自殺,留下了震驚世人的《警示鐘》。戊戌六君子,為改變社會,冒險變法;變法失敗之后,譚嗣同本可以逃生,但他堅定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睘榱烁粐鴱姳?,為推動社會變革,他最終付出了生命,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獄中絕唱。
這其中,古代讀書人重大義、擔道義的,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一提到文天祥,我們就想起那句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人生應該說充滿著苦難與奮斗。自幼讀經(jīng),高中狀元,本希望為國大展抱負,可嘆干戈寥落,山河破碎,身世如萍。他為了國家與民族,堅貞不屈,堅持抗擊外來侵略者,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為什么能夠毅然赴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呢?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他的詩起首一句,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就是因為自小讀圣賢書,研讀經(jīng)典中學習體悟人生的道理。正是書中的知識、道理養(yǎng)育了他,滋養(yǎng)了他的民族大義,報國情懷。
應該說,這一系列人物都是讀書人的楷模,也都是讀書人的杰出代表,他們在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中起到重大作用。魯迅在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一批民族的脊梁中,很多是讀書人。在圣賢的典藏中,傳遞著代代不熄的文化火種,是推動民族綿延不息的精神力量;在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身上,很多人踐行著知書達禮明大義的士人品格。
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共產(chǎn)黨,正是以思想和理論建黨,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者,相約建黨的“南陳北李”——李大釗與陳獨秀,都是北大教授;參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是讀書人。正是因為讀了馬恩作品,接受了馬恩思想,滋養(yǎng)了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求和平的初心。為了這一初心與使命,這樣一種大義,世界大義,國家大義,民族大義,人民大義,不懈奮斗。這一批人,是現(xiàn)代讀書人的偉大代表。
同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屠狗輩并不仗義,比如說水滸傳里面的鎮(zhèn)關(guān)西,就是一個屠狗輩,但他欺男霸女,最終被魯提轄三拳打死,這是屠狗輩中的一個惡人。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屠狗輩中是有很多仗義之人,但讀書人也不都是負心人。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只是對其中部分人的概括,部分典型的體現(xiàn),并不具有全面性。特別是“每從”與“多是”,更讓人存疑,究竟是屠狗輩仗義者多,還是讀書人仗義者多,可能也沒有做精確的統(tǒng)計,沒有數(shù)據(jù)的支撐。如果說,屠狗輩的仗義與讀書人的負心,作為一個現(xiàn)象確實客觀存在;但要說是“每從”與“多是”,以偏概全,并不精準,一定程度上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一個偽命題。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個并不精準的提法,一個沒有真實數(shù)據(jù)支撐的概念,為什么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呈現(xiàn)?而且在廣泛、長久傳播的進程中,很少有人提出疑義。這種現(xiàn)象看似片面的,但它能夠流行,總有一種內(nèi)在的支撐,這種內(nèi)在的支撐點是什么?
首先是這種現(xiàn)象源于生活的真實。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道義的缺失與流失,在知識分子身上得到更多的體現(xiàn)。這也是源于生活,對生活現(xiàn)象的一種反映。曹學佺的那副對聯(lián),就是源于他的親眼所見,有感而發(fā)。在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一批文人失去了氣節(jié),失了國家大義、民族大義和為人情義。比如說秦檜,作為一個讀圣賢書的狀元,卻忘了民族大義,陷害岳飛,最終成為民族的罪人,釘上歷史的恥辱柱?,F(xiàn)代的汪精衛(wèi),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卻在日本侵略、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投降日本,使讀書人蒙羞。
讀書人易負心,有多方面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人經(jīng)常面臨多樣的選擇。讀書人的社會身份變化多,跨度大,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期間經(jīng)歷的誘惑很多,在誘惑面前,往往會忘記大義。我們看《史記》中的李斯,自年輕時跟老師荀子學習,應該說是飽覽詩書,深知大義,但他最后在趙高的威脅利誘下,為了個人的權(quán)勢和家族的利益,失去了做人做事的大義,與趙高聯(lián)手,逼死公子扶蘇,強立二世胡亥,致使大秦王朝“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自身也身被五刑,夷滅三族。李斯也深知廢扶蘇立胡亥不忠不義,但他抗拒不了趙高的威脅誘惑。一邊是繼續(xù)為相、保有富貴而失義,一邊是可能削職為民、利益受損而仗義,他選擇了保富貴,失道義。
在讀書人的文化中,也有一些容易引人進入歧途的思想、觀點與方法,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生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是非觀,“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的經(jīng)權(quán)論。特別是經(jīng)權(quán)的方法論,容易為一些負義者提供自我辯解的理論支撐。元儒胡榮祖《權(quán)說》道,“有常之宜曰義”,即所謂經(jīng)就是義,仁、智、禮、中、信都是義的表現(xiàn)。人在平時正常地守義行義,便是所謂經(jīng);在非常之時,按正常的仁、智、禮、中、信的原則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采取變通的辦法,這種“臨時之宜曰權(quán)”。其基本觀點是,經(jīng)是有常之宜,權(quán)是臨時之宜,經(jīng)是義,權(quán)也是義。在我們的文化中,既有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氣節(jié)論,但也有一些實用哲學。比如什么見風使舵啊,君子不吃眼前虧啊,到哪山唱哪歌啊,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識時務者為俊杰等。這種庸俗哲學的思想,對讀書人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使之有一定的生存基礎(chǔ)。而我們的一些底層人士,所謂的屠狗輩,他接受的教育很單純,受到的誘惑比較少,他的思想觀念中也沒有那么多的權(quán)變,對樸素的大義看的更重,守得更緊。
讓人更深思索的是,讀書人中有負義者,也有仗義者,正如屠狗輩中有仗義者,也有負義者,為什么我們的文學作品和現(xiàn)實生活中,多的是對讀書人負心的鞭撻,沒有把屠狗輩中的負義作為重點鞭撻的對象呢?并且引人關(guān)注的是,這種創(chuàng)作與傳播,更多源于文人自身。
這牽涉到讀書人在中國社會的獨特地位與社會大眾對文人的定位。在中國封建社會,讀書被賦予至高的地位?!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世上幾百歲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等等。而作為以讀書人為基礎(chǔ)的士這一階層,被賦予極高的社會評價與社會期待。他們身上,應該體現(xiàn)出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自我期許與社會寄托,他們應該是讀書明理,道德文章,學高為師,行為示范,腹有詩書氣自華;他們應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讀書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我們以書為重,以師為尊,把師與天、地、君、親相并列而敬重。
正是因為對讀書人特別看重,也才有對讀書人特別的要求,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當人們發(fā)現(xiàn)被寄予厚望的讀書人,也有道義的不足時,就會產(chǎn)生失望;重托之中有一些失望,就會把這種失望放大,來重點進行鞭撻,可謂對讀書人愛之深,恨之切,托之重,責之重。社會把讀書人作為社會世風的最后一個屏障,賦予他們拯救世風的重任。如果讀書人不能明理取義,將使人們對社會發(fā)展失去最后的希望。正是全社會對士這個階層特別的看重,特別的寄托,才有文學作品中對讀書人負心的鞭撻,對屠狗輩仗義的呼喚,對“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一偽命題的廣泛傳播。這一文學現(xiàn)象的廣泛傳播,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社會現(xiàn)實的體現(xiàn)。
在人們看到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同時,為什么提出相對應的“仗義每從屠狗輩”呢?這也是知識者一種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是對社會知識階層,所謂社會精英階層道義缺失與流失的拯救。這種流失與缺失怎么樣補救?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有所謂“禮失求之于野”,那么這種野,就是在鄉(xiāng)野之間,在普通的老百姓之間。這種向民間,向普通人求解藥方的形式,也是中國文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文學內(nèi)容。比如上世紀30年代鄉(xiāng)土文學的代表作家沈從文,從偏遠的湘西走入北京,面對著現(xiàn)代都市的城市病,他轉(zhuǎn)向湘西,對湘西的回望,對湘西文化的呼喚,實際是希望以湘西淳樸的民間文化來治愈現(xiàn)代城市病。“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二者之間并不完全是一種并列的對比關(guān)系,更是期盼一類人對另一類人的拯救。
曹雪芹在他家道中落的過程中,必然見識過很多讀書人的負義。
曹雪芹和一批文人們,他們面對著一些讀書人禮義的缺失,感到痛心與無奈。怎么樣來補救、拯救這樣一種文化現(xiàn)象?他們眼光向下,向普通人學習,用屠狗輩的仗義來拯救讀書人的負心與負義。劉姥姥與賈雨村,就是他這一思想認知的文學化表達。
在中國歷史上,讀書人一直作為一個特殊的階層而存在。當代中國,每年畢業(yè)大學生近千萬,讀書人身份的特殊性已不再突出,但在社會發(fā)展中有更重要的地位與作用?,F(xiàn)代知識分子,怎樣用行動洗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恥辱,使之成為歷史的回憶?
怎樣認識現(xiàn)代知識人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讀書人要想贏得社會的持續(xù)尊重,我們就要更好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對自身有更高的要求,提升自己。當代有一批年輕人、讀書人,被稱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出現(xiàn)了一種扭曲,信奉個人哲學。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重自我設計,自我發(fā)展,對社會缺乏責任意識,對他人缺乏同情與關(guān)心。在他們內(nèi)心,缺乏道德約束,不愿遵守社會法律與規(guī)則,忽視社會公平與正義。特別是他們總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一套理論的包裝,核心就是個人主義。讀書人讀書是為了治國平天下,現(xiàn)代讀書人,怎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怎樣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人類大同貢獻力量,特別是運用所學的知識服務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這應該是最大的義。如果讀書僅為自我發(fā)展,不能把自我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社會發(fā)展、人類發(fā)展相結(jié)合,那應該是一種負義,負了大義,丟失了讀書人的責任與使命。
知識者怎樣知行合一。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多的是知識者的兩面人形象,多的是口頭實干家。一些人談起理論頭頭是道,談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口若懸河,談起傳統(tǒng)文化則仁義禮智信,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背離了他們所學習的思想與法則。我們讀書學習所為何來?顏之推說,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紅樓夢》中薛寶釵說,“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么大害處?!碑斀褚恍┴澒俦蛔r懺悔,經(jīng)常說自己放松了學習。他們在位時臺上做報告,精彩迭出,特別高大上。
但臺下的行為完全與臺上的報告背道而馳。其實,他們并不是因不學習而不知道什么是對與錯,他們更多的是沒有知行合一。
怎樣正確地對待義與利。在現(xiàn)代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下,我們面臨的誘惑更多,選擇更多。知識人應該思考,在誘惑面前,怎么樣來堅守人生的道義;特別是在一些重大關(guān)頭,怎么樣能夠把道義堅持到底;怎樣在誘惑面前,保持自己的義與氣。這是值得每一個知識階層讀書人所要研究與思考的。文人經(jīng)歷的誘惑很多,利益很大,有些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少的還要得到更多,得到的更怕失去,為了這一切,有些人有時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忘記了書中的道理,迷失了大義。而村野之人,地位、權(quán)勢、金錢等方面誘惑要小,更重道義,重名聲,更能堅守一些樸素的價值觀。
我們要反思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一提法傳播的深層原因,既不要抱怨社會對讀書人的求全責備,也不要抱怨文人的偏激自污。創(chuàng)作者對讀書人負義的悲嘆,傳播者對這種現(xiàn)象的贊同,這是知識人的自我批判,自我警醒,也是自我救贖。人們期待讀書人更好地服務社會,這在當代也有特殊的價值。在實現(xiàn)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動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人才是第一資源。這種人才應該是德才兼?zhèn)?。如果我們每一個讀書人從完善自我做起,社會一定不斷完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xiàn)。
(作者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高級編輯)
博覽群書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