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有效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文章基于作者的研究經驗,概述大單元教學的特點,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與大單元教學融合的可行性和難點,著重結合教學案例系統(tǒng)說明如何通過“教—學—評”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策略攻克大單元教學難點,指出可在教學前通過預評價奠定教學基礎,在教學中通過多評價調控教學細節(jié),在教學后通過堅持評價深化大單元教學影響,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
作者簡介:黃德清(1978—),男,福建省安溪縣金火中學。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受到廣泛關注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大單元教學可以解決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內容碎片化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評”一體化理念,高質量落實大單元教學工作,深化大單元教學影響,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與大單元教學的融合分析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和大單元教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圍繞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這一點與大單元教學中“育人目標大”的特點相貼合。
其次,新課標提出“以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的課程理念。研讀相關內容期間,教師可關注到很多與“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生活”相關的論述??梢?,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不能將教學視野局限于教材,而是要適當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生活、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這一點與大單元教學“內容格局大”的特點相符[1]。
最后,新課標中“堅持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主體建構相統(tǒng)一,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的相關論述,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這與大單元教學中“空間大,時間長”的特點相符。
可見,將大單元教學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助于教師達成課程目標,落實新課標中提出的課程理念。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與大單元教學融合的難點分析
第一,教學設計難。大單元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中,資源整合是教師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關。教師需要圍繞“是否需要調整教材內容教學順序”“是否需要在課上講解課外生活案例”“是否需要讓學生參與課外學習活動”等問題展開思考[2]。教師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獨立學習、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感受大單元學習的樂趣。
第二,質量把控難。大單元教學“空間大,時間長”的特點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外學習、探究、應用活動,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較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難以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難免導致一些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可能會出現(xiàn)敷衍了事甚至放棄課外任務的情況,影響大單元教學質量。
二、“教—學—評”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
大單元教學策略
“教—學—評”視角下,教師需要將評價貫穿于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成果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從而科學整合教學資源,制訂教學方案,調整教學細節(jié),指導學生高質量參與學習活動[3]。可見,基于“教—學—評”視角組織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工作有助于教師突破教學難點。
(一)教前:預評價,奠定教學基礎
大單元教學前,教師可以組織預評價活動,分析教學重點、難點和大單元教學內容補充的切入點,由此落實資源整合活動,確定教學的大框架,為大單元教學工作的開展做好準備,奠定教學基礎[4]。具體實踐中,教師要研讀教材,確定大單元教學主題,圍繞教材、學情和社會現(xiàn)狀等角度展開預評價,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流程等角度展開宏觀教學設計,科學開發(fā)課內外教學資源,把握導入教學資源的時機,最終落實大單元教學細節(jié)設計工作。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舊版)為例。本冊教材中,第二單元“友誼的天空”和第三單元“師長情誼”均與“與他人交往”相關,教師可以圍繞“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一主題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啟發(fā)學生關注“朋友關系”“師生關系”和“親屬關系”。教師可開展如下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1.多角度展開預評價
首先,教師需組織教材內容預評價。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邏輯性較強,且內容豐富。如“朋友關系”對應第二單元的內容,在教學第一課時,教師可按照“引入友誼的話題—友誼的力量和特質—接受友誼的淡出和新的友誼”的邏輯編排;在教學第二課時,教師可圍繞“建立友誼—呵護友誼—慎重交友”的編排順序,進一步介紹“接受新友誼”的方法和要點。
其次,教師需落實學情預評價。此環(huán)節(jié),教師會關注到:本次大單元教學主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聯(lián)緊密,部分學生在處理朋友關系、師生關系、親屬關系等相關問題時會遇到困難,因而容易產生求知心理,能夠較快進入大單元學習狀態(tài)。同時,初中生生活經驗不足,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較弱,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時,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
最后,教師需結合社會現(xiàn)狀預評價。此環(huán)節(jié)教師會發(fā)現(xiàn):信息化時代,很多學生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并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展開交友活動,如一些喜歡動漫、網絡書籍的學生會通過自媒體平臺尋找興趣相同的好友。然而,網絡空間中隱藏著一些危險,如何讓學生在網絡上拓寬交往圈的同時強化自身的安全意識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現(xiàn)實問題。此外,一些家庭中,家長和子女之間存在溝通效果不佳的問題,因而在“親屬關系”的相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參與,還要讓家長參與活動,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
2.基于預評價成果展開宏觀教學設計
首先,教師要補充教學資源。教師在深度解析教材的基礎上,可補充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教材內容的資源,如結合學生與朋友、家長、教師相處的經歷,補充微視頻、編寫練習案例等。同時,教師要補充與網絡交友相關的案例,讓學生客觀、全面地了解網絡交友知識,強化自我保護意識。
其次,教師要確定教學模式。結合學情分析成果,教師可鼓勵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析課內外教學資源。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基礎情況,將其劃分為多個小組,并根據學習任務科學分享教學資源,奠定學生學習基礎。同時,結合社會現(xiàn)狀預評價成果,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預習、復習、實踐等課外活動的過程中,還要適當落實家校共育工作,提升學生處理親屬關系的能力。
這樣,教師在大單元教學前圍繞主題從多個角度展開預評價活動,基于預評價成果落實教學框架構建,便可以在后續(xù)大單元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更加科學地設計教學細節(jié),科學運用教學資源,解決大單元教學“設計難”的問題。
(二)教中:多評價,調整教學細節(jié)
大單元教學周期長,為提升教學質量,教師應該采取“多評價”的策略?!岸嘣u價”可通過如下手段得到落實:第一,提升評價頻率。除了教學前的預評價,課內教學、課外活動中,教師都應該多次滲透評價活動。第二,豐富評價角度。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方法、實踐經歷和學習成效等都應該得到評價。第三,豐富評價主體。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生生互評等方式,豐富評價主體,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成果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發(fā)揮評價的促教、促學作用。這樣,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給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導;學生可以及時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由此,教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質量把控難”的大單元教學難題。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為例。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與“集體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集體生活的樂章”為主題組織大單元教學工作,讓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校園生活展開,通過小組活動、班級活動等強化學生集體榮譽感。由此,教師可以確定評價主體,即學生和教師。其中,學生需要參與自我評價活動、組員互評活動和班級同學互評活動,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xiàn)等;教師應該對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確定評價主體和評價角度后,教師要在多個時機落實評價工作,并基于評價成果調整教學細節(jié)或引導學生調整學習細節(jié)。如針對“‘我’和‘我們’”這節(jié)課中“集體的力量”相關知識的教學,教師可在如下時機組織評價。
1.課堂活動中組織評價
首先,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評價。課堂活動中,教師會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評價,鼓勵學生評價組員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等,在發(fā)現(xiàn)組員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的問題時,督促其參與思考與討論。同時,學生評價自己和同學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xiàn),指出自己或同學值得學習的行為,提升活動效果。
其次,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展開評價。課堂學習期間,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果等進行評價,并肯定在班級活動中能夠有效合作的小組,讓學生進一步強化集體意識,在后續(xù)學習活動中更好地展開合作學習。
2.課外活動中組織評價
首先,在參與課外學習活動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撰寫自評日記,分析自己在當天集體生活中的表現(xiàn);其次,教師要號召各學科教師在組織學科課后活動、學科相關社團活動的過程中,針對集體性任務或活動展開評價,及時肯定學生積極為團體付出的行為,記錄學生忽視集體的做法;最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結合大單元教學目標展開評價,結合學生的自評和其他學科教師的點評,全面評價學生的集體意識,并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案,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集體
意識。
(三)教后:堅持評價,深化大單元教學影響
組織教學工作后,教師要堅持開展評價工作,深化大單元教學影響。這一評價環(huán)節(jié)的評價內容主要集中于學生的日常言行,強調讓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學習任務后,在實踐中提升自身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等素養(yǎng)[5]。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在完成大單元基礎教學任務的一段時間后,結合大單元教學主題和要點,定期設計學生自評任務,讓學生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我要求,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提升大單元教學的質量。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本冊教材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guī)則”和第三單元“勇?lián)鐣熑巍钡葐卧獌热?,以“融入絢麗多彩的社會生活”這一主題組織大單元教學工作。完成大單元基本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在設計寒假作業(yè)時引入評價任務,讓學生反思自己在寒假中參與的社會生活,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評價,主要側重點為:自己的言行是否維護了社會秩序;自己是否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監(jiān)督、幫助身邊的人遵守社會規(guī)則;自己是否能夠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自己是否做到關愛他人,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樣,在評價任務的輔助下,學生在寒假期間便可以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觀察社會生活,了解社會規(guī)則,并能夠承擔社會責任。自評期間,學生可以提出自己在參與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困惑,對此,教師需要及時給學生提供針對性意見。八年級下學期教學期間,教師依然可以在恰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圍繞“融入絢麗多彩的社會生活”這一主題展開階段性自評工作,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融入社會生活。
以上,教師在階段性教學結束后,長期堅持落實評價工作,可以有效推動學生嚴格約束、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責任意識等素養(yǎng),深化大單元教學的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大單元教學的特點,并思考將其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可行性,結合二者融合的難點探索“教—學—評”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策略,讓評價貫穿于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有效落實大單元教學工作,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大單元學習,并將所學應用于生活,提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礫心.大單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3(36):35-37.
[2]郭繼榮.淺析大單元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 (12):55-56.
[3]李軍山.“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 (23):102-104.
[4]邵莉.探究大單元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開展[J].中學課程輔導,2023 (35):75-77.
[5]蘭金忠.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1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