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高中地理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文章側重探討如何利用情景問題導學法來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分析目前情景問題導學中存在的問題,如缺乏真實性、挑戰(zhàn)性和跨學科整合等,并提出一系列改進措施,如增強問題的實際性、挑戰(zhàn)性和跨學科整合,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情景問題導學法;綜合思維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基金項目】本文系泉州市豐澤區(qū)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第二批)課題“問題導學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構建策略研究”(課題立項編號:Fzjk23-0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小燕(1980—),女,福建省泉州市城東中學。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在第六章“實施建議”中指出重視問題式教學,強調了高中地理教學中問題導學的重要性。問題導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理念和要求[1]。有效的情景問題導學能通過對地理情景分層設問,細化問題,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讓學生學會透過情景現象找到地理規(guī)律和原理,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最終實現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綜合思維能力訓練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的學習可以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qū)域地理,自然地理側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推導;人文地理側重人類生產活動的地理要素的綜合分析,以及人類和環(huán)境之間如何協調發(fā)展;區(qū)域地理重在區(qū)域特征分析,而如何掌握區(qū)別不同區(qū)域的方法,需要通過對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學習。簡而言之,高中地理三部分內容是一個有機綜合體,需要學生運用綜合的觀點進行學習,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情景問題導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真實性和挑戰(zhàn)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用到的導入材料是“奧地利‘墜落人’乘坐太空艙上升到39千米高空,然后從那里跳下,4分鐘后才打開降落傘”,引題問:“為什么要配備特制宇航服?”學生對“39千米高空”往往沒有現實體會,教師如果忽視學生的生活經驗,照本宣科地進行講解,就會讓學生覺得這個情景不真實,進而缺乏去尋找答案的熱情。脫離現實生活的問題是缺乏實用價值的[2]。此外,類似“大氣的組成有什么”“分層有幾層”這樣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挑戰(zhàn)性,無法實現深層次的思維訓練。
(二)跨學科整合不足
地理學科本身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它與化學、物理、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在情景問題導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忽視了跨學科內容的整合,未引導學生從多學科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種單一的視角限制了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他們對地理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應用。
(三)缺乏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機制
在情景問題導學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機制也是一個突出問題。部分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后,往往未提供及時、具體的反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這導致學生難以從錯誤中學習,也難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調整。
(四)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認知水平和興趣點都有所不同,但在情景問題導學中,部分教師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學策略,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這種統一化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利于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能。
三、情景問題的設計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
情景問題的設計應緊密聯系現實世界,反映真實地理現象和問題。教師要選擇貼近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如泉州城市規(guī)劃、北渠內河環(huán)境保護、泉州交通的變化等。來源于學生身邊的案例指向明確,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他們進一步系統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
(二)挑戰(zhàn)性原則
問題設計應具有適當的難度,既不能過于簡單,以至于學生缺乏思考,又不能過于復雜,導致學生感到沮喪。挑戰(zhàn)性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們跳出舒適區(qū),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跨學科整合原則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要求教師在設計情景問題時,遵循跨學科整合的原則,融入化學、物理、生物、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通過跨學科的問題設計,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促進綜合思考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探討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有些舊城區(qū)的改造任務艱巨,制約因素太多,需要學生從人文地理的角度出發(fā),結合政治、歷史等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尋找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建議。
(四)建立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機制
情景問題導學的成功實施需要伴隨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教師應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不僅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評價他們的思考過程、創(chuàng)新能力和問題解決策略。通過及時、具體的反饋,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及時調整學習策略,促進自我反思和持續(xù)進步。
四、情景問題導學法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綜合思維
能力中的應用策略
(一)立足學生生活
地理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區(qū)域性。這就需要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盡量選用來源于學生生活的情景進行導入。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單元“交通運輸布局與區(qū)域發(fā)展”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為例。筆者選擇學校邊上的漳泉肖鐵路進行導入:“始建于1958年,歷時38年才完工的漳泉肖鐵路,起于龍巖漳平市,到泉州泉港區(qū),全長240公里。這么短的線路,為什么工期要這么長?”由此引入鐵路建設的區(qū)位因素分析。筆者繼續(xù)提問:“該鐵路于2023年1月6日起停運,這又是為什么?”該問題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中提到的交通布局原則:依據運輸需求原則、適度超前原則。筆者還拓展設問:“廢棄的鐵軌應不應該拆除?如果不拆除,可以怎么改造利用?改造利用過程中可能引發(fā)哪些生態(tài)問題和社會問題?應如何避免或緩解這些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熟悉的情景拉近了學生與知識的距離,通過解決真實性的問題,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地理的實用價值,增強學習動機,實現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設置引導性問題
教師可以設置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發(fā)現并理解問題的關鍵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推理,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針對情景“每到臺風季節(jié),學校北門馬路就嚴重積水,請你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教師可設置如下引導性問題。
1.什么是臺風?發(fā)生的條件是什么?帶來哪些危害?(引導學生回顧并調用之前所學知識。)
2.從整體性角度,解釋臺風引發(fā)北門馬路洪澇的原因。(臺風是氣象災害,洪澇是水文災害,馬路所在海拔低于海平面,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學生需要厘清兩種災害的因果聯系,理解洪澇和地勢、城市道路建設等的關系。)
3.如何多部門聯動防治城市內澇?在方案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社會、經濟方面的挑戰(zhàn)?(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考慮問題,預見可能的挑戰(zhàn)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4.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如GIS、RS)來防災減災?(引導學生思考現代信息技術在解決地理問題中的應用。)
通過這些引導性問題,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災害系統的復雜性和關聯性,深刻認識到城市合理規(guī)劃的關鍵性,明白人類活動和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這些認知的提升就是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提升的投射。同時,引導性問題也能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面對新的地理情景時,學會自己提出問題,提高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三)跨學科整合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多學科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建立跨學科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把握問題的能力。例如,人教版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中要拓展學習喀斯特地貌??λ固氐孛卜譃榍治g地貌和堆積地貌,這里就需要用到化學學科的知識,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兩者的區(qū)別。為此,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了福建省將樂玉華洞的圖片,讓學生對喀斯特地貌形成感性認識,再給出兩個相關的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結合化學知識理解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
侵蝕地貌:CaCO3+CO2+H2O=Ca(HCO3)2
堆積地貌:Ca(HCO3)2= CaCO3↓+CO2↑+H2O
筆者從兩個方程式里CO2和水的變化進行設問:“CaCO3是什么?Ca(HCO3)2是什么?CO2起什么作用?”接著,結合化學知識解釋:“流動當中的水里的CO2 過量,CaCO3就容易溶于水形成Ca(HCO3)2溶液,即CaCO3物質被水帶走了,這是侵蝕現象;流動當中的水里的CO2逃逸了,Ca(HCO3)2溶液會過飽和,CaCO3沉淀,這是堆積現象?!睂W科之間的知識點是相通的,教師在設問時應運用跨學科的力量,幫助學生化難為易、掌握知識,這樣才能促進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建立評價和反饋機制
良好的評價和反饋機制可以有效激勵學生深入學習,促進學生分析和推理能力的提升,從而增強他們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設置如下情景:馬爾代夫正面臨氣候變化帶來海平面上升的挑戰(zhàn),請結合地理知識、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設計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防災減災方案。針對這種開放性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合作探究,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學會合作,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視角進行合作探究:分析馬爾代夫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馬爾代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和影響的系統分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馬爾代夫該做什么?發(fā)達國家應承擔什么責任?全球合作的支撐點是什么?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分享不同的觀點,激發(fā)學習動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和反饋至關重要。
1.設計評價機制內容
項目報告: 學生小組需要提交一份詳盡的報告,闡述他們關于氣候變化對馬爾代夫帶來的影響的分析,以及提出的應對策略。
評價標準:主要涉及是否理解氣候變暖的原因、影響分析的深度、解決策略的創(chuàng)新性及可行性,以及是否有效融合地理學、政治經濟學和環(huán)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
教師評分和小組互評: 教師對每個小組的解決方案進行評價,采用標準化的評分卡,包括創(chuàng)新性、詳盡性以及實際應用性等方面;學生小組之間按照同樣的評分卡展開互評。
2.設計反饋機制內容
即時口頭反饋: 在小組展示項目報告后,教師馬上給予口頭反饋,強調優(yōu)點和提出改進建議。
書面反饋報告: 教師根據評分標準提供詳細的書面反饋報告,包括每個評價標準的評語和建議。
定期討論會:教師定期組織討論會,反饋學生的項目表現,促使學生根據反饋內容調整自己的學習或項目策略。
后續(xù)改進跟蹤: 在后續(xù)課程中,教師跟蹤學生根據反饋所做的改進,提供進一步的指導和支持。
這種以項目為中心的評價和反饋機制,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運用地理學科知識,還能引導他們從多學科角度探索問題,從而增強他們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結語
情景問題導學法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情景問題的設計必須基于真實性原則,確保問題與現實世界的地理現象緊密相連。其次,挑戰(zhàn)性原則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適當的難度,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又不能難度過高。再次,跨學科整合原則強調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最后,建立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機制對于情景問題導學至關重要。綜上,情景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綜合考慮多種教學原則和策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應用地理概念和知識,實現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其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思維的終身學習者。
【參考文獻】
[1]趙汝倩.問題導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探究 [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0):56-57.
[2]陶亮亮. 應用問題導學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 [J]. 教育界,2023(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