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三個兒子,從長到幼分別是蘇邁、蘇迨與蘇過,但我只準備講蘇軾與蘇過。原因說來很簡單,蘇軾對三個兒子都付出了很深的感情,但就才華而言,蘇軾最賞識的還是蘇過。他與蘇過朝夕相處的時間最長,在蘇軾人生最艱難的謫居惠州與儋州時期,始終陪伴他左右的正是蘇過,兩人也因此更有生死相依之感。就人與人的關(guān)系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與誰同享過快樂,而是與誰共擔(dān)過災(zāi)難,因為災(zāi)難對人性的考驗遠勝過快樂。如果沒有蘇過的照料和陪伴,一個年齡老大又身患多種疾病的蘇軾,在嶺南近七年的生活大概是不可想象的。
《宋史》說蘇過被當(dāng)時人稱為“小坡”,而蘇軾被稱為“大坡”。這也說明當(dāng)時人對蘇過的評價似乎比他的兩個哥哥要高。一個比較明顯的證據(jù)就是,蘇軾雖然有三個兒子,但在《宋史》蘇軾傳后面只附了蘇過的傳記,兩個哥哥都是一句話帶過,可見蘇過的地位和影響要在其兩個哥哥之上。父子兩人一個被稱為“大坡”,一個被稱為“小坡”,“大坡”的稱呼來自蘇軾“東坡居士”的號,而“小坡”就完全是由于從精神、氣質(zhì)和才華等方面與蘇軾相似度高而得名。換句話說,蘇過被公認為是最得蘇軾真?zhèn)鞯囊粋€兒子。
《宋史》說“大坡”“小坡”的說法是當(dāng)時人的稱呼,說得比較模糊,這種集體性的稱呼往往很難找到準確的源頭。但“小坡”這個雅號,據(jù)說蘇軾也曾經(jīng)用過,當(dāng)然只是據(jù)說,而且這個“據(jù)說”是不是最早,也有點說不清楚了。蘇軾的書法名高一世,他的文人畫也受到極高的評價。蘇軾的《枯木竹石圖》至今還存于世,2018年被佳士得拍出了4.6億多港幣,從此結(jié)束了在海外漂泊的歷程,回歸故土。由于長期生活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大概也親得蘇軾的指點,蘇過也畫得一手好畫,據(jù)說有一次蘇過同樣畫了一幅《枯木竹石圖》送給父親看,蘇軾是繪畫高手,當(dāng)然鑒別力比較高,他看完以后說,以前文同能把竹子畫得活靈活現(xiàn),“小坡”你今天畫的石頭也很傳神。據(jù)說就直接用“小坡”來稱呼蘇過,不管這個傳說是否真實,蘇軾對蘇過才藝的高度認可應(yīng)該是真的。
能與父親并稱為大小二坡,當(dāng)然也是蘇過的榮幸了。他在政治上沒辦法與別人拼爹,不拼也輸,拼了更輸;但在文學(xué)藝術(shù)上,他是可以與古往今來的任何人拼爹的。更重要的是,蘇過的人生觀念和價值判斷主要來源就是蘇軾,當(dāng)然是中年以后的蘇軾,蘇過的人生軌跡也因此帶上了蘇軾濃重的影子。
蘇軾早年雄心萬丈,也有過一番凌云壯志,但因為政治立場和不愿遷就的性格,導(dǎo)致他的仕途不大得意。在被政敵排擠而不得不輾轉(zhuǎn)在地方任職的時候,蘇軾也曾經(jīng)微調(diào)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私下對友人說:人生大概也就三件大事,第一是自己寫出能流傳后世的詩文著作;第二是子女能承家學(xué),體現(xiàn)出文章的家族氣象;第三就是如何養(yǎng)生長壽了。(參見《與王定國》二八)第一和第三點都與自己有關(guān),蘇軾的詩文當(dāng)然光芒萬丈長,這第一條他完成到了完美或者說出神入化的地步;第三點他對養(yǎng)生也很有想法,對每一地的美食永遠保持著好奇心,更舍得在廚房里花時間,琢磨烹飪藝術(shù),現(xiàn)在以“東坡”命名的肉類、羹類那么多,你就知道他在廚房消磨了多少時間,或者說他在廚房里獲得了多少生活的樂趣。他在惠州、海南之時,有些北方的朋友估計他生活比較艱難,寫信要給他寄點吃的過來,我發(fā)現(xiàn)他要得最多的就是人參與干棗。如果不懂養(yǎng)生與養(yǎng)心,他在那么貧困的地方能活下來,真的是不容易的。他剛剛獲赦渡過瓊州海峽的時候,對身體的感覺其實還是不錯的,還想著要是再被赦免一次,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刈鰝€自食其力的農(nóng)民,就很理想了。這說明他的去世帶有一定的突然性,如果不是因為中暑而引發(fā)了其他毛病,也許蘇軾的人生還有不少精彩的篇章在后面呢。
只有第二點是關(guān)于子女成長的。蘇過后來的成長,以及在三兄弟中的出類拔萃,當(dāng)然被蘇軾引以為傲了。
在到達惠州半年后,蘇軾在寫給友人徐得之的信中,告知對方他在惠州已經(jīng)習(xí)慣了水土風(fēng)氣,心情也平靜安健。說到蘇過,忍不住贊揚說:
兒子過頗了事,寢食之余,百不知管,亦頗力學(xué)長進也。(《與徐得之》)
第一是這個兒子非常能干,在安頓好吃飯睡覺這些事之外,其他就萬事不關(guān)心,當(dāng)然愛好讀書是一以貫之的,所以學(xué)問不斷有長進,創(chuàng)作也有起色。這個時候的蘇軾其實基本放棄了自己的發(fā)展空間,在這種情況下,蘇過能成長為多方面的能手,蘇軾肯定是很高興的。
到了儋州以后,蘇軾指導(dǎo)蘇過讀書就更有規(guī)模和高度了。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
兒子到此,抄得《唐書》一部,又借得《前漢》欲抄。若了此二書,便是窮兒暴富也。呵呵。(《與程秀才》三)
古人的學(xué)問往往從抄寫經(jīng)典開始,你抄一遍,總要斷句,要斷句就得琢磨意思,所以抄一遍書,等于讀了幾遍書,而且不是挑著讀,是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讀,這就是典型的“整本書閱讀”。蘇軾說蘇過在把《唐書》抄完后,再抄一部《漢書》,那就是真的“窮兒暴富”,學(xué)問的基礎(chǔ)就很厚實了。蘇軾在信里面說其實我想抄寫,但老眼昏花,體力也不夠,只能算了。
要知道蘇軾去海南,也就帶了陶淵明和柳宗元的集子。蘇過從哪里弄來書抄寫的呢?蘇過有一首《借書》詩說“海南寡書籍,蠹簡僅編綴”,海南沒有什么書,也就是一些殘破不全之書,而跟主人借書,“借書如借田,主以歲月計”。蘇過的勤奮抄書是有這個原因的。蘇軾也說在儋州建了五間草屋以后,錢差不多用光了,“此中枯寂,殆非人世,然居之甚安”,為什么這么一個偏僻、荒涼的地方,明明很枯寂,但蘇軾能住得很心安呢?答案就在有書可讀。蘇軾接著說:“諸史滿前,甚有與語者也。借書則日與小兒編排整齊之,以須異日歸之左右也?!保ā杜c鄭靖老》一)
讀書界有一種說法,書非借不能讀,因為是借來的,總覺得要抓緊讀,而如果是自己買的,往往就先擱在那里,不著急,慢慢讀,結(jié)果一放也就不知放到什么時候了??粗K軾沉浸在讀書中,蘇過受影響?zhàn)B成了好讀書、勤思考的習(xí)慣,也就很自然了。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學(xué)養(yǎng)主要是從讀書中來,讀書也是激發(fā)靈感的最佳途徑。蘇過的成長,離不開蘇軾的耳提面命。他的讀書當(dāng)然不會走歪路,讀書明智的效率和方向也就更沒有問題了。
寓居嶺南近七年,在蘇過一生中介于二十三歲至二十九歲之間,如果從世俗的個人發(fā)展來看,這是進入仕途、個人發(fā)展的最佳時機,而為了父親蘇軾,他是徹底地放棄了,再說進入仕途以后的起起落落,他根本就不需要從歷史中去尋找,父親就是最好的證明,蘇過對功名的淡漠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在他的心目中,這世界上最大的功名就是把父親的生活料理好、心情安頓好。從這個角度來說,論功行賞,蘇過是絕對的一等功臣了。
這個功臣不是我授予蘇過的,而是在蘇軾身后,已經(jīng)對蘇過形成了類似的集體認同。晁說之在《故宋通直郎眉山蘇叔黨墓志銘》說:
惟是叔黨,于先生服用,凡生理晝夜寒暑之所須者,一身百為而不知其難。翁板則兒筑之,翁樵則兒薪之,翁賦詩著書,則兒更端起拜之,為能須臾樂乎先生者也。
《宋史》蘇軾傳附蘇過傳云:
軾帥定武,謫知英州,貶惠州,遷儋耳,漸徙廉、永,獨過侍之。凡生理晝夜寒暑所須者,一身百為,不知其難。初至海上,為文曰《志隱》,軾覽之曰:“吾可以安于島夷矣。”
一篇是墓志銘的話,當(dāng)然有蓋棺論定的意思;一篇是《宋史》傳記中的話,代表了歷史學(xué)家的共同看法。這兩篇文字中間有點重復(fù)的句子,應(yīng)該就是《宋史》借用了晁說之在墓志銘里的話。大概的意思是蘇過(字叔黨)對蘇軾貶謫期間的生活擔(dān)起了全部的責(zé)任,盡心盡力,無怨無悔。他不僅為父親的生活免去了后顧之憂,而且對父親的詩文表達了極高的敬意。我覺得墓志銘里“為能須臾樂乎先生者也”這一句最關(guān)鍵,因為前面是說蘇過為父親各種操勞。但蘇過為什么要“一身百為而不知其難”呢?原因就在于他希望能讓父親在艱難的貶謫生活中獲得哪怕是一種短暫的快樂。簡單來說,讓父親高興,就是蘇過的責(zé)任。我突然想起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說過的一句話:“帶著世界賦予我們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殘損的手掌撫平彼此的創(chuàng)痕,固執(zhí)地迎向幸福?!痹诨葜莺唾僦?,蘇軾和蘇過就是過著一種有裂痕的生活,但他們彼此安慰,頑強地獲得他們想要的一種幸福,哪怕是一頓難得的美味、一首自得的詩歌,都能讓幸?;厥幵谒麄兊纳钪?,這樣的人怎么可能被打敗呢?
剛到海南的時候,蘇軾一度也很迷茫,總覺得在這座被大海包圍的孤島之中,有一種巨大的孤獨感和遺落感,更有一種余生恐怕難以走出孤島的悲涼感甚至絕望感。當(dāng)然,按我們對蘇軾的了解,蘇軾終究是有足夠的能力排解這種情緒的。但正是在蘇軾于海南四顧茫茫的時候,蘇過及時給予了理論上的寬慰,這就是一篇《志隱賦》,這篇賦的核心就是表述了避世自適以養(yǎng)生的思想,是一種與一般人不同的生存哲學(xué)。蘇過顯然發(fā)現(xiàn)了蘇軾情緒的低落,所以以一篇出色的賦來寬解父親的心情,陪伴不只是一種生活的照料,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蘇軾讀了蘇過的文章而感嘆“吾可以安于島夷矣”,看來蘇過的這篇文章取得了預(yù)期的效果。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蘇過來到潁水,在書箱中偶爾發(fā)現(xiàn)這篇舊文,還補寫了幾句后記,回憶了當(dāng)初創(chuàng)作這篇賦的背景:
昔余侍先君子居儋耳,丁年而往,二毛而歸。蓋嘗筑室有終焉之志,遂賦《志隱》一篇,效昔人《解嘲》《賓戲》之類,將以混得喪,忘羈旅,非特以自廣,且以為老人之娛。先君子覽之,欣然嘉焉。
《解嘲》是西漢揚雄的作品,《賓戲》也叫《答賓戲》,作者是東漢班固。蘇過說,我以前陪著父親謫居在儋州,我在青年時去,而差不多在中年時回,在海南也覺得北歸無望,所以在海南修了房子準備終老,我的《志隱賦》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寫的,宗旨是“混得喪,忘羈旅”,忘記過去和現(xiàn)在,不再計較人生的得與失。蘇過還特地說,我寫這文章不是為了寬慰自己,而是“以為老人之娛”,也就是為了讓父親蘇軾高興,而父親看了以后,果然很贊美我這篇文章和文章中表述出來的人生態(tài)度。
從物質(zhì)到精神,全方位的陪伴讓父親生活無憂、精神愉悅,蘇過把這個作為自己全部的責(zé)任。蘇軾其實到惠州八個月左右,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蘇過與自己的心性真是很像,他在給王定國的信中說:
某既緣此絕棄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兒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呵呵。(《與王定國》四十)
二十出頭的蘇過就能有超然物外的性格,這是同樣二十多歲時候的蘇軾基本上不具備的,但在年近六旬之時,蘇軾當(dāng)然知道這種性格在一個復(fù)雜時代的可貴了?!胺谴烁覆簧俗印?,這七個字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最高評價??渥约嚎鋬鹤?,一句話都在里面了。我為什么在引用蘇軾這封信的時候,連“呵呵”兩個字也舍不得刪掉,原因就是這里面的自豪感真是太強了。
這個“超然物外”怎么理解呢?大意就是不拘現(xiàn)實名利。蘇軾的人生感悟,雖然烏臺詩案后到黃州是一大悟,但到了黃州,真可以說是“透徹之悟”,算是把人生與社會的關(guān)系弄明白了,也因為弄明白了,所以心里更加坦然了,把未來的事情先放一放,把當(dāng)下的生活和心情調(diào)理好,就成為一種基本的人生追求。蘇軾在惠州的時候給王定國寫信說:
某一味絕學(xué)無憂,歸根守一,乃無一可守,此外皆是幻。(《與王定國》四一)
雖然安心守著自己的道德志向,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在一個不道德的時代,連守住道德也變得沒有意義,一切都是虛假如夢幻一般。當(dāng)然蘇軾雖然這么說,其一生還是堅守自己的道德良知的。蘇軾要超然物外的原因在這里,而蘇過跟著父親學(xué)的也在這里。
蘇過照料著蘇軾的生活,撫慰著蘇軾的情緒。而蘇軾雖然不希望蘇過像自己一樣重走仕途的老路,但對蘇過文學(xué)才華的培養(yǎng)和扶持,也是從來不放松的。蘇軾在儋州寫的《答劉沔都曹書》中說自己因為文字而帶來了無窮的災(zāi)禍,本來想自己放棄思考和才華,但怎么也做不到,而在自己想放棄文學(xué)才華的時候,卻驚見蘇過不凡的才華。他說:
幼子過文益奇,在海外孤寂無聊,過時出一篇見娛,則為數(shù)日喜,寢食有味,以此知文章如金玉珠貝,未易鄙棄也。
謫居儋州的日子無聊又寂寞,但蘇過時不時地拿一篇文章出來給蘇軾看,蘇軾一下子就把平時集聚在自己心里的無聊和寂寞丟到九霄云外去了,連續(xù)幾天都在興奮當(dāng)中,以至于吃飯睡覺也有了滋味。蘇軾這也才感到,從文字中來的災(zāi)難,也要靠文字驅(qū)除出去。蘇軾這里提到的“時出一篇見娛”,以及蘇過在《志隱賦》后記中說的“以為老人之娛”,都可以看出蘇過以詩文取悅蘇軾的目的所在,文學(xué)是直達人的靈魂的,蘇軾也再次認識到文章如“金玉珠貝”的價值所在。
在文學(xué)宗師身邊生活,耳濡目染多了,對自身文學(xué)才華的喚起和提升肯定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蘇軾讀一文而“為數(shù)日喜”,就是一種最大的肯定。蘇轍也說:“吾兄遠居海上,惟成就此兒能文也。”(《宋史》蘇軾傳附蘇過傳引)蘇軾貶謫,無意中發(fā)現(xiàn)和成就了蘇過的文學(xué)才華和文學(xué)業(yè)績,這應(yīng)該也是蘇軾在儋州建立的“功業(yè)”之一?!稉]麈錄》說到蘇過“翰墨文章,能世其家。士大夫以‘小坡’目之”,也就是“小坡”這個雅號,其實主要是從蘇過的文學(xué)成就而言的。
蘇過的文學(xué)才華真正讓蘇軾感到驚訝,惠州時期,蘇軾有一首《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
小兒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黃庭》。
近者戲作凌云賦,筆勢仿佛《離騷》經(jīng)。
這里面的每一個字都很有分量,沉甸甸的,少年有志,那是奇志,與一般小孩子從小就不一樣,半夜起來會在那里讀《黃庭經(jīng)》,最近寫的《凌云賦》,更有一種屈原《離騷》的范。你如果知道《離騷》在蘇軾心目中具有怎樣崇高的地位,你就知道“筆勢仿佛《離騷》經(jīng)”該是何等有力量的一種評價。
蘇軾說自己最傾慕陶淵明,但自覺離陶淵明的境界相距甚遠。但在一個方面,陶淵明可能怎么也比不過自己的。陶淵明《責(zé)子》詩有“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自己滿腹的文學(xué)才華無法傳承下去,不免意氣頹喪,所以陶淵明“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只能認命家庭文脈中斷的事實了。而在這方面,蘇過恰恰給了蘇軾充足的自豪。他在一首詩中說:
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
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不。
(《和陶游斜川,正月五日,與兒子過出游作》)
對陶淵明簡直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蘇軾說我一寫詩,兒子蘇過就唱和,而且風(fēng)格還很相近。不知道著名的陶淵明先生,有沒有這樣一種快樂呢?因為有蘇過,蘇軾的文脈得以傳承也是事實。只是這樣刺傷陶淵明,也確實狠了一點。只能說壞壞的蘇軾太想在陶淵明面前贏一回了。
大概在惠州時期,蘇軾、蘇過父子“我唱而輒酬”的現(xiàn)象就比較常見,我們對照一下蘇軾的詩集和蘇過的詩集,他們確實寫了不少同題的詩歌,彼此酬唱,樂在其中。如前面引用的,蘇軾有《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蘇過有《和大人游羅浮山》;蘇軾寫過《五色雀》詩,蘇過有《五色雀和大人韻》一首。此外,他們關(guān)于“江月”的酬唱,都有韋應(yīng)物詩韻同寄羅浮山鄧道士;蘇軾《和陶游斜川》與蘇過《次陶淵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韻》同次陶淵明《游斜川》 詩韻。這方面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由此可見文學(xué)在其父子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
也不一定都是蘇軾寫了,蘇軾來和,也有蘇過先作詩、蘇軾來唱和的情形。紹圣二年(1095),蘇軾與蘇過還有另外幾個人在惠州一起游羅浮道院和棲禪精舍,蘇過便先作了一首《正月二十四日侍親游羅浮道院棲禪山寺》,蘇軾則次蘇過韻并寄給長子蘇邁、次子蘇迨。蘇軾詩歌題目中“用過韻”這三個字的出現(xiàn)頻率還是比較多的。從這里可以看出,蘇軾對蘇過的詩歌確實贊賞有加,并以酬唱次韻,把一次簡單的出游或一次普通的宴飲寫得如此充滿了生活的趣味。
這么說吧,在蘇軾謫居惠州和儋州期間,蘇過經(jīng)常是蘇軾詩文的第一個讀者,而蘇軾也是蘇過詩文的第一個讀者。兩個人真的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漫長而孤獨的嶺南生活,因為有了文學(xué),而有了光。這種親子時光不僅無法替代,而且在蘇軾與蘇過身上,還具有獨特的生存意義。
父子兩人在當(dāng)時的嶺南蠻荒之地同甘共苦,這客觀上也促成了他們在精神追求上的相似甚至相同。蘇軾追慕陶淵明,已經(jīng)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其實受蘇軾影響,蘇過也非常傾慕陶。他的號叫斜川居士,什么意思呢?晁說之在為蘇過撰寫的墓志銘中說蘇過種了幾畝地的水竹,稱這個地方叫小斜川,自己也就跟著叫“斜川居士”。晁說之沒有點出背后追慕陶淵明的背景。斜川本來就是陶淵明家鄉(xiāng)江西境內(nèi)靠近鄱陽湖的一個地方,風(fēng)景優(yōu)美。陶淵明曾去游玩過,并寫過一首詩,題目就叫《游斜川》。前面有一篇小序說,我開年五十歲了,與幾個鄰居一起到斜川去玩玩,這個地方天氣好,景色好,心情也好。簡單來說,這一刻,世界的一切都是很好的樣子,陶淵明說我很享受這樣的時光,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時光能不能一直擁有。最后四句說: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我喝到微醺狀態(tài),情感就放飛了,平時的各種憂愁一揮而光,明天會怎么樣我不知道,我也不關(guān)心,過好今天才是王道。這就像加繆所說:“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xiàn)在。”(《反抗者》)
陶淵明詩中的斜川,具體位置還不能確定,但總是山腳湖邊,而蘇過的小斜川,也應(yīng)該在湖邊,估計在蘇過眼里,與陶淵明當(dāng)年游歷的斜川雖不一定很相似,但基本格局應(yīng)該是大體一致的。蘇過還專門作了一首《小斜川》詩,其中有幾句說:
淵明我同生,共盡當(dāng)一丘。
試筑小斜川,佳名偶相儔。
亦稱辛丑歲,與公更倡酬。
當(dāng)時二三友,得如我友不。
蘇過在詩前還有一節(jié)小序,大體解釋了取名斜川的原因。他說我最近在城西,在靠城近山臨水的地方建了幾間茅屋,起了個“小斜川”的名字。原因是我隨便翻到陶淵明《游斜川》這首詩,引起了我的共鳴,陶淵明當(dāng)年出游是辛丑年,正好五十歲。我今年也五十歲,也正好遇到辛丑年。再往前推五十年,陶淵明與我都生于壬子歲。這么說來,兩人年份同名、年齡同齡、地方同名也就很自然了。蘇過詩中說的“淵明我同生”,就是這么來的。當(dāng)然有人考證,陶淵明的生年和當(dāng)時的年齡其實對不上,但蘇過肯定懶得管是對得上還是對不上,我此刻有這種感覺就足夠了。
其實蘇軾也想象過“我欲作九原,獨與淵明歸”,希望生不能與陶淵明同時,死后能到陶淵明長眠的地方。而這個“斜川”恰是距陶淵明不遠的地方?,F(xiàn)在蘇軾安葬在郟縣,不遠處又有一個“小斜川”,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之中安排好了的。
估計除了蘇過自己,沒人相信這個“小斜川”是不小心與陶淵明寫過的斜川重合了。所謂斜川之志,也就是遠離功名的意思。陶淵明當(dāng)時的二三鄰居,是不是還不如我蘇過,更是你陶淵明的朋友呢?蘇過感覺自己應(yīng)該是陶淵明的異代知音了。蘇過《次陶淵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韻》中描寫的平和與快樂的心情和生活狀態(tài),與陶淵明真的十分相似。
蘇過為什么要這么明顯地留下陶淵明的痕跡,因為他爹是陶淵明的粉絲,在父親的影響下,不自覺地也就追隨起陶淵明了。錢鍾書曾經(jīng)說過,陶淵明的名聲是到了宋代才到了一種極致的地步,是誰把陶淵明送上了這么高的位置?蘇軾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蘇軾“獨好淵明之詩”(《與蘇轍書》),幾乎是他公開的宣言,他甚至說過“只淵明,是前生”(《江城子》)的話,從古到今,能有幾個讓蘇軾低頭的人呢?他南下儋州的時候,帶的書主要就是陶淵明與柳宗元兩人的集子,他稱這兩種集子為“二友”(《與程全父》一一),又說:“雖行有《陶淵明集》,陶寫伊郁,正賴此爾?!保ā杜c程全父》一○)簡直就是自己傾訴的對象,并從中汲取了許多的生存智慧和精神營養(yǎng)。漫長的時光,一邊讀一邊想,這么讀著讀著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就往陶淵明的方向走了過去。
更為明顯的,一首陶淵明的《游斜川》,不僅蘇過和,蘇軾也和。元豐五年(1082),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也把自己躬耕的東坡和親手建造的雪堂當(dāng)成是陶淵明當(dāng)年的斜川,特地寫了一首《江城子》,里面說“都是斜川當(dāng)日境,吾老矣,寄余齡”,要在黃州的“斜川”度過余生。而蘇過的小斜川,則把蘇軾在精神和行為上的慕陶轉(zhuǎn)變?yōu)橐环N地理風(fēng)格的追求,要把陶淵明在地理上“固定”在自己身邊的意圖更為明顯。
蘇過在嶺南天天陪著蘇軾,不可能不受到父親的影響,或者說,在嶺南之時,陶淵明就是蘇軾、蘇過父子共同的精神偶像。“斜川終擬學(xué)淵明”(《次韻姚美叔曰尋春之什》),差不多可以看成是蘇過追慕陶淵明的一句宣言。
在嶺南,蘇軾還有一些嶺外的朋友可以通音問,或者詩歌唱和。而蘇過的世界就基本上是蘇軾一個人了,蘇過是蘇軾的重要部分,而蘇軾差不多就是蘇過的全部。蘇過隨蘇軾南下惠州的時候,雖然是主動要求陪著父親,但內(nèi)心其實也充滿著矛盾,母親王閏之去世,還未除喪,也就是還在守喪期。但權(quán)衡之下,還是毅然告別結(jié)婚才三年的妻子,決然陪著父親南下嶺南。
對于父親的人品,蘇過當(dāng)然是完全徹底地信任,就相處時間之長和對蘇軾言行思想的了解來看,要超過蘇過的人還真的寥寥可數(shù)。在嶺南七年,每到蘇軾生日,蘇過既要準備簡單的生日儀式,還要奉上生日詩。元符三年(1100)父子二人在海南的最后一年,蘇過為父親寫下最后一首賀壽詩《大人生日》:
七年野鶴困雞群,匪虎真同子在陳。
四海澄清待今日,五朝光輔屬何人?
從來令尹元無慍,豈獨原生不病貧。
天欲斯民躋仁壽,臥龍寧許久謀身。
獲悉可以北歸,蘇過與父親一樣感到意外和驚喜。要知道此前每一個生日、每一首壽詩,都或明或暗地表達著生存的艱難和心情的暗淡。而這一次,是在海南過的最后一個生日,其實也是蘇軾一生之中的最后一個生日。只是當(dāng)時父子倆都還意識不到蘇軾的生命其實只留下半年多的時間了。所以這首詩的基調(diào)依然是明媚的、向上的。
在蘇過眼里,蘇軾雖然被貶謫到南蠻瘴癘之地,在惠州與儋州度過了七年,但那也不過是野鶴被困于雞群而已,無論以什么身份在哪里,鶴永遠是鶴。
其實蘇軾謫居儋州,在蘇過的心目中,就好像當(dāng)年孔子被困于陳一樣。當(dāng)年孔子周游列國,原本要被楚昭王禮聘去楚國治理國家,孔子圣明,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尤其是孔子在經(jīng)過陳、蔡二地的時候,當(dāng)?shù)氐氖看蠓蚓痛蚱鹆诵【啪牛合窨鬃舆@么聰明的人,如果讓他去楚國行使管理的職能,則楚國的發(fā)展與強大簡直是指日可待,而楚國一旦強大了,則周邊的陳國與蔡國的處境就危險了,本著損人不利己的原則,他們派兵把孔子一行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使孔子無法繼續(xù)前往楚國,更重要的是,還斷了孔子一行七天的糧食,有的時候孔子一行人甚至連野菜湯還喝不上。跟著孔子的弟子們很多都病了,但孔子依然鎮(zhèn)定自如。
孔子曾經(jīng)問弟子子路和子貢,了解他們對當(dāng)時困境的想法??鬃诱J為當(dāng)下的困境是一時的,是受到了時勢和命運的影響,并非因為自己的人品與才華。但作為一個君子,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情況,堅守自己的人品和志向才是最可貴的。
我花這么多時間來講孔子困于陳、蔡之間這個歷史典故,不是我走題了,而是蘇過就是把蘇軾謫居儋州比喻為孔子厄于陳、蔡,話其實不用多說,只要明白蘇過在這里用了孔子的典故,你就知道父親蘇軾在兒子蘇過心目中的形象該有多么偉大。這就是“匪虎真同子在陳”一句的潛在意思了。
后面“從來令尹元無慍,豈獨原生不病貧”兩句,其實也回到了孔子的主題中來,令尹相當(dāng)于當(dāng)年楚國的宰相,而原生就是原憲,我們讀《論語》,其中的子思就是這個人??鬃尤ナ篮?,他隱居衛(wèi)國,過著貧病交加的日子,卻能安于現(xiàn)實。所以圣者如孔子、賢者如子思,他們的一生就與我爹蘇軾一樣,不是一般的坎坷,而是坎坷成了生活的日常?!端问贰诽K軾傳說他“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野鶴困雞群”的背景正在這里。
天下混亂很久了,現(xiàn)在終于撥云見日,等到了四海澄清的時候,那這個有能力給國家?guī)硇職庀蟮娜耸钦l呢?那個先后輔助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的人是誰呢?答案不是多選題,而是單選題,只有蘇軾一個人了。
最后蘇過說,我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在那么荒蠻的地方,父親能夠好好地活著,就是老天知道我父親是仁者,仁者當(dāng)然是長壽的。我父親是隱居在荒野的大龍,就像當(dāng)年的諸葛亮一樣,當(dāng)然不會頻繁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而一旦出現(xiàn),則一定會震驚世界。
這可能是蘇過在海南寫得最有光澤、最有激情、最有想象的一首詩了,因為是獻給父親生日的,又是在七年謫居嶺南后得以北歸的時候,所以蘇過被壓抑了七年的情感也終于噴涌而出。那個像孔子、諸葛亮一般的父親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了。蘇過在那一刻發(fā)揮了空前的政治想象,事實證明,蘇過還是幼稚的,他對政治風(fēng)云的變換還是缺乏經(jīng)驗,他對政敵的估計還是太輕了,尤其是他對蘇軾的身體過于樂觀了。不過這種種的不成熟卻成就了蘇軾、蘇過父子在這一刻無與倫比的快樂和憧憬,沒有什么比一掃七年的陰霾之氣來得更暢快了。
《宋史》蘇軾傳稱贊蘇軾:
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把蘇軾的器識、議論、文章、政事都放在超人一等的位置上,這與蘇過以孔子、諸葛亮等為比喻,也形成了前后呼應(yīng)。
蘇過的一生大體可以蘇軾去世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主要是陪伴父親,后期主要是在許昌艱難度日,蘇過的命運雖然沒有蘇軾起伏那么大,但也一直徘徊在艱難的邊緣。他是蘇軾與第二位妻子王閏之的兒子,出生的時候,蘇軾正在杭州通判任上,然后就是跟著蘇軾一路到密州、徐州和湖州。不用說,蘇軾在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九歲的蘇過也在黃州度過了他的少年歲月。蘇過活了五十二歲,但陪著蘇軾就有三十年,尤其是黃州、惠州與儋州三個非常艱苦的貶謫地,蘇過一路陪著,一直陪到蘇軾被赦免北歸,又陪到蘇軾在常州去世,在蘇軾安葬郟縣后,又守墓二年。他生命的價值好像主要就是為了陪伴蘇軾,以至于他除了有一定的文學(xué)成就之外,仕途上基本乏善可陳。
但蘇過實在也是幸運的,陪著父親蘇軾,除了感受父親的人格魅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著自己的人格和文學(xué)水平。我們現(xiàn)在讀蘇軾在惠州、儋州的詩文作品,經(jīng)常有蘇過的影子在里面,而蘇過在蘇軾的要求下,或創(chuàng)作或次韻,再經(jīng)過蘇軾的點撥,他文學(xué)的成長當(dāng)然也就非常順利了。所以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就是選擇一種人生價值觀。
有蘇軾的言傳身教,蘇過是幸福的、奢侈的;而有蘇過的侍奉左右,蘇軾也是安心的、快樂的。有人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站在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低谷的反彈力。蘇軾能把艱難變成怡然,把貧困變?yōu)楦挥校鸭拍優(yōu)樵姼?,把四顧茫茫變成處處皆春,把人生絕境變?yōu)槿松呔常@種在谷底的反彈力堪稱驚人。我們一定不要忘了,這其中有蘇過堪稱偉大的貢獻。
作 者: 彭玉平,中山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系主任,兼任中山大學(xué)期刊管理中心主任、《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編輯部主任、《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主編。著有《詩文評的體性》《王國維詞學(xué)與學(xué)緣研究》《人間詞話疏證》《唐宋詞舉要》《中國分體文學(xué)學(xué)史·詞學(xué)卷》等多部。
編 輯: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名作欣賞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