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集中,編輯如同拾荒者,撿拾蒙塵的文字珍玩,陳列它,為其賦予某種秩序,一個范圍被劃定出來,一種方向被發(fā)明出來,用以容納那些適切的詞語,讓它們不斷延伸下去,尋找回音。
有時,一部偉大的選集可以憑其品味與取向定義時代,比如《詩經(jīng)》《昭明文選》《萬葉集》等,一個時代文學的精華猬集于此,此時,選集是窗口,透過它,讀者看見了時代與人生的枯榮。但更多時候,以成熟自詡的讀者常常恐懼選集,認為它只能無休無止地為人們提供如紙屑般細小的片段,就像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收藏家們營造的收藏室,僅僅將不同年代的作品混雜地懸掛于墻面,制造出某種私人化的美學秩序。
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誰會成為這些文字的編者。文學史上偉大的選集,常常來自于一種自上而下的審視目光,那時并沒有專業(yè)作家,亦沒有承載作家之存在的市民社會,而主權者將文學看作它的肌膚,警覺地注視著其中黑色素的凝結以及那衰退的跡象。但在近代,以文為生的作家若非為了糊口,往往不愿成為純粹的編者,他們需要為自己的手藝預留一個空間,而非為他人的作品做嫁衣。故當他們勉為其難開啟編輯生涯時,其所編訂的選集,較之那些單純?yōu)槌霭娑霭娴倪x集,會有更多文學上的關懷。我們能夠看到一些主題,一些閃念在篇目之間涌動,但這些閃念能否擁有一種內(nèi)在的音樂?需知,正是此種內(nèi)在的音樂,把僅供初學者閱讀的難以下咽的作文選與真正有價值的選集區(qū)分開來。
美國作家惠特·伯內(nèi)特編選的《這是我最好的作品:無盡青春故事》(以下簡稱《無盡青春故事》)正是這樣一部選集,它野心勃勃地處理著一個注定無法言盡的話題:青春與成長,但它的處理卻非常幽微、細膩,不過分宏大,也不僅僅流連細節(jié)。《無盡青春故事》的28位作者,都在盡力還原自己的早年生活,或為未來的成就尋找童年的淵源,認定一些重要的轉折已在那時發(fā)生,而他們卻渾然不覺。后來成為英國戰(zhàn)時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的回憶文章也為伯內(nèi)特所輯錄,丘吉爾就提到,若非在多年留級的經(jīng)歷中錘煉了自己的英語寫作能力,若非考試前夕刻苦攻讀本不擅長的數(shù)學,這位老師眼中的差生能否在戰(zhàn)爭的至暗時刻讓英語成為他的利刃,以演講在議會中力挽狂瀾,還尚未可知。
《無盡青春故事》選取的作家,多是19世紀晚期及20世紀初期的美國作家,如馬克·吐溫、??思{、海明威、斯坦貝克等。他們是編者最為熟悉的,伯內(nèi)特創(chuàng)辦的文學雜志《故事》曾刊載過他們中一些人士的早期作品。
當文學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與其他那些在中文世界未必廣為人知的名字并列時,神奇的化學反應產(chǎn)生了。同樣是書寫人生的開端,我們很難看出所謂大作家與小作家之間文字技巧的優(yōu)劣,這一主題的力量壓過了雕琢文字的企圖。我們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同樣的時刻,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在《鐵皮鼓》中用夸張手法呈現(xiàn)過這一時刻:當主人公從母親腹中鉆出來,睜眼便看到強烈的白熾燈光在頭頂晃動,如一只巨大的白色飛蛾,這是照入他人生的第一抹光線,他的生命從此開始?!稛o盡青春故事》正是這樣一本有關開始的書。
邁克爾·杰克遜唯一留下的一本自傳。由他親口講述自己的一生,由貝利·迪高撰寫再版新序,由原版編輯之一撰寫全新后記。在此書中,邁克爾·杰克遜將他的事業(yè)與生活娓娓道來。他的童年苦樂參半,令人心酸。他也分享了與那些公眾人物如何結下友情,談到了初戀、整容、職業(yè)生涯以及各種謠言。書中有大量插圖照片,有些來自于杰克遜家族的罕見影像資料,也有來自邁克爾私人相集的珍貴影像,還有邁克爾本人親手繪制的畫像。本書讓我們得以進入這位當世音樂奇才的靈魂深處,開啟一段令人難忘的心靈之旅。
新民周刊2024年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