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亦平
唱片編號:413 822-2
演奏: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這張碟片是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1879-1936)創(chuàng)作精華和創(chuàng)作宗旨的集中體現(xiàn),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們似乎是格格不入的。一方面,雷斯庇基將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美學原則和現(xiàn)代的創(chuàng)作及配器手法相結合,達到前無先例的令人心醉的嶄新境界;另一方面,他又極力追求“純器樂”的美學原則和“復古”的創(chuàng)作傾向,甚至從古代作曲家直接擷取主題素材。碟片中的第一、二曲,即交響詩《羅馬的噴泉》和《羅馬的松樹》體現(xiàn)了前一種原則;碟片的第三曲即第三組曲《為琉特琴寫的古代歌曲和舞曲》則體現(xiàn)了后一種傾向。本片的演奏者柏林愛樂樂團及指揮馮·卡拉揚很好地把握了這兩種宗旨,將同一作曲家的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完美地展示給聽眾。
這是一張值得收藏和欣賞的碟片。唯嫌不足的是,筆者認為“羅馬三部曲”中的《羅馬的節(jié)日》是三曲中最為精彩者,以編輯的角度來審視,即從時間方面考慮,“三部曲”完全可能組合為一張碟片。至于出版公司出于什么考慮,那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原載于《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5期)
作者:丁芷諾
唱片編號:7947-2-RC
演奏:斯皮瓦科夫指揮莫斯科獨奏家室內樂團
這三首室內樂作品由小提琴家斯皮瓦科夫領導的莫斯科獨奏家室內樂團演奏,可謂權威的演繹了。該團可稱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室內樂團之一,樂團人才濟濟,皆具獨奏水平,斯皮瓦科夫本人就是一位極有才華的小提琴家,他指揮下的弦樂演奏呼吸一致,表情變化及弓法指法都十分講究。
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伴奏除弦樂外僅有一支小號,雖不能作為與鋼琴并列的協(xié)奏出現(xiàn),卻也具有相當獨立的地位。鋼琴獨奏家葉甫格尼·基辛是一位神童,十四歲就嶄露頭角,因與斯皮瓦科夫樂團合作而名揚國外,后來被卡拉揚看中。這首協(xié)奏曲他奏來氣勢宏偉,音色結實明亮,在肖氏的作品中,是難得具有光輝性格的。
《室內交響樂》是由巴莎伊根據(jù)肖氏《第八弦樂四重奏》改編的,這首標題為“獻給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犧牲者”的弦樂曲是作曲家在1960年訪問德累斯頓,見到二戰(zhàn)殘骸突發(fā)靈感、三天內寫成的,弦樂的演奏當比重奏更為豐滿?!缎蚯吩卿撉偾?,由波多雷斯基特專為該團編寫的。
錄音的制作都在1988年,鋼琴協(xié)奏曲錄于維也納音樂會大廳,鋼琴清澈,弦樂有較大的空間感,宛如現(xiàn)場聆聽。后兩首則錄于巴黎,為距離較近的室內樂效果,突出了弦樂的渾厚感。
(本文原載于《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3期)
作者:楊立青
唱片編號:DGG 437-789-2
演奏: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本片為德國格拉莫風公司以它與日本雅馬哈集團聯(lián)合開發(fā)的最新技術錄制的第一批4D激光唱碟中頗為引人注目的一張。目前,國內唱片市場上馬勒《第五交響曲》的版本,已不下十余種之多,但這款最新的“阿巴多版”之所以仍能引起音樂愛好者們的廣泛興趣,或許首先是因為“4D”這個首次見之于唱片業(yè)的新鮮技術術語。它與3D唱碟相比,除采用了二十一比特的模擬—數(shù)碼轉換系統(tǒng)及全數(shù)碼混錄等先進技術外,還率先引入了可遙控的話筒前級放大系統(tǒng),進一步提高了錄制過程中的精確性,并將干擾因素減低到最低限度。
當然,作為馬勒交響樂作品的最重要的演繹者之一的阿巴多,對于樂迷們的吸引力也不可低估。在1970—1980年間,同樣由格拉莫風公司推出的阿巴多版馬勒交響曲全集(特別是其中的第一、第四、第六交響曲)一直具有相當?shù)臋嗤?。這一首《第五交響曲》和他于十四年前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相比,顯得更為成熟。其中尤以最后兩個樂章最為感人,具有催人淚下的力量。本片為1993年5月柏林愛樂音樂廳的現(xiàn)場演出實況錄音,樂隊在阿巴多指揮棒下近乎完美的表現(xiàn)令人驚嘆。從音響效果來看,細節(jié)的清晰、層次的分明以及動態(tài)范圍異乎尋常的寬廣是該片明顯的優(yōu)點。
(本文原載于《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