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溫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北運河、運潮減河相匯之處,有一座燃燈佛舍利塔。它被稱為“三千里運河第一塔”,自古就是通州的象征。
五河交匯處,除了這座塔,還有北關(guān)閘和大光樓。北關(guān)閘同時也是一座石拱橋,獨具特色。大光樓則是原址復(fù)建的古代建筑——明清時,官員在此驗收從運河運來的糧食。
和上面提到的三處建筑一樣,那里的其他古建筑群、文化遺產(chǎn)點,也都在向大家展示著運河文化的無限魅力。
攔河閘橋橫跨北運河,是一座公路交通橋。
因形似葫蘆而得名的“葫蘆湖”,是金代閘河故道。
李卓吾是明朝著名的進步思想家,也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
在明朝,石壩碼頭是皇帝指定的專門接收糧食的碼頭。
驗糧亭下的地圖,繪制的是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時的通州古城。
這棵榆樹曾在燃燈塔上生長了幾百年,1987年才移栽到這里。它是大運河畔的“活文物”,人稱“塔榆”。
分洪閘橋橫跨運潮減河,也是一座公路交通橋。它和攔河閘橋一起,被通州人統(tǒng)稱為“二道閘”。
五河交匯處水面寬闊,蘆葦搖曳,水草依依,野鴨嬉戲,魚鳥棲集。
北關(guān)攔河閘位于石壩碼頭舊址處,是一座“橋閘一體”的建筑,被稱為“運河源頭第一橋”。
舊址重修的大光樓,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當(dāng)時官員都是在此驗收沿大運河運來的糧食,所以這座樓也叫“驗糧樓”。
千荷瀉露橋造型獨特,展現(xiàn)了通州水鄉(xiāng)“蓮葉何田田”的美好。
燃燈塔非常古老,建成至今已度過了將近1400個春秋。關(guān)于它的傳說寫不盡、講不完,太多的故事一直在講述,等待著人們?nèi)ヱ雎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