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漯河,當我站在沙澧河畔,看到眼前的沙河和澧河,像兩條溫潤綿延的玉帶,在面前不遠處交匯,方才明白,這就是“雙匯”一詞的來歷。原來“雙匯”這么富有詩情畫意。雙匯火腿是漯河的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也是全國不少居民餐桌上的一道四季美食。此時,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聳入云天的雙匯總部大樓,浮現(xiàn)出整齊寬敞的自動化生產(chǎn)車間。
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食品城,處處涌動著食品城的春潮,現(xiàn)代化高科技的中原食品實驗室也坐落在這座城里。漯河,一個神奇的地方。境內(nèi)無山,一馬平川,是一塊真正意義上的平原,平得純粹,平得不拖泥帶水。不像有些地市,雖處平原,但境內(nèi)有山,山地與平原交織,山路與城市道路相連。漯河的神奇還表現(xiàn)在不缺水。漯河境內(nèi)河流很多,大河就有沙河、澧河、潁河等,特別是沙河、澧河穿城而過,古代先民逐水而居,河流使得漯河自古就是商貿(mào)重鎮(zhèn)。
漯河的名字,由來已久。歷史上,它是一個古鎮(zhèn)。沙河與澧河交匯的地方,天然形成一個海螺狀的旋灣,因此這個鎮(zhèn)最初叫螺灣河鎮(zhèn)。清嘉靖年間,螺灣河兩岸蝗蟲成災,用盡了辦法蝗災不減,郾城知縣喬遷認為海螺的螺字,自帶蟲字,為了滅蝗蟲,遂下令將“螺”字改為“漯”字,從此,河清海晏,蝗蟲得到治理。螺灣河鎮(zhèn)也漸漸演變?yōu)楝F(xiàn)如今的漯河市。
漯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心房雖小,裝下萬千。在這個無山想山的地方,所有的南北向道路皆用山名,所有的東西向道路皆取河名。泰山、黃山、井岡山,一百多條道路,一百多個山名寫在道路指示牌上;長江、黃河、淮河,一條條河流,變成一條條道路名稱,在這里列隊。東西交流,南北貫通,漯河將祖國的山山水水裝在了心里。
據(jù)當?shù)匚挠呀榻B,晚上沙澧河上有夜景??梢韵胂?,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放,在璀璨燈光的照耀下,沙澧河河面會變得流光溢彩。此時,兩岸游人如織、各種美味小吃誘惑著你的味蕾,那該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我想,人間煙火定會將這座美麗的食品城演變得美輪美奐、活色生香。
來漯河,還有一個寶貝,它就是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賈湖骨笛用仙鶴的尺骨做成,能夠吹奏出悠揚的旋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樂器笛子的誕生地。賈湖骨笛的發(fā)現(xiàn)將人類的歷史、世界樂器的起源時間往前推了三四千年。
賈湖骨笛的發(fā)現(xiàn)地在距離這里30多公里的舞陽縣北舞渡鎮(zhèn)賈湖村,那里,九千多年前生活著我們的先民。那時的他們,建房打獵,種田訓畜,冶陶造酒,織麻做笛,多么遙遠,多么溫暖!再看眼前,一水遼闊,兩岸蒼翠,休閑長廊一眼望不到頭。漫步在林間,冬季的綠化帶沒有春季、夏季那么生機勃勃,但其靜謐的疏朗也讓人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寧靜與美麗。再看那水天交接處,水天一色,白鷺翩飛,有長虹臥波,有晚霞披彩,有游人攢動,似生活在人間仙境,像流連在世外桃源。古人、今人,競風流,皆浪漫。
漯河還是“字圣”許慎的故鄉(xiāng),在那個活著都艱辛的年代,一個人,跋山涉水,收集文字;一個人,博采眾說,考究字源,硬是用30年時間完成了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因為許慎,我讀懂了漯河人;因為許慎,我對漯河人陡增敬意。
如今的漯河人,用自己勤勞樸實的雙手,將漯河打造成了一顆耀眼的明珠,閃耀在豫中平原,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安享幸福,讓遠道前來的游子不舍得離開。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