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華
你也許常常聽到有人這樣說:“現(xiàn)在不同過去了,人應該進取自強”、“我們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等等。類似議論很多,都有共同之點。就是針對人們的價值觀念而言。那么,價值觀念究竟是指什么呢?
何謂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一種比較持久的信念,它可以確定個人、群體、社會選擇什么樣的生存形態(tài)、行為模式或交往準則,以及判別是與非、好與壞、美與丑、愛與憎的標準。但是,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念。例如,在美國由于強調(diào)個人的權益,甚至連個人的時間別人也無權隨意侵占,探親訪友要事先約好,不然會打擾原來的時間安排。因此,他們拒絕接待未經(jīng)約妥的來訪者并不算失禮。然而,在我們國家并非如此。通常對沒有預約的來訪者,人們照常會熱情接待,而不會拒之門外。
價值觀念是在不斷變化的,這也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現(xiàn)在不同過去”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美國為例,他們歷來強調(diào)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滿足,過去如此,現(xiàn)在依然如此,但其內(nèi)容和手段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50年代,人們追求的自我滿足往往是表面的,如汽車、鉆戒、皮大衣等。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人們追求的自我滿足,則轉向尋求快樂。他們認為,從發(fā)泄性欲到食用天然食品,一切都應隨其自然,克制自己的欲望是不自然的。于是,尋歡作樂往往與肉體的感受等同起來。80年代以來,在一般美國人看來,快樂就是要使身體感到舒適,要有益于健康。這樣就要求有更多的自我節(jié)制,而不是一味追求快感的滿足。例如,無論是堅持長跑還是節(jié)食減肥,都需要有很強的克制力,而不是“一切隨其自然”。
可見,價值觀念幾乎涉及人們生存行為的各個方面。那么,當代社會價值觀念對人的精神衛(wèi)生有何影響呢?
競爭是必然的
當今,我國隨著經(jīng)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競爭”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現(xiàn)象。在各項競爭中,人人奮起直追,從客觀上說,人們的能力和水平或商品的質量,都會在競爭中得到提高。顯然,這是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競爭可以大大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和其他心理活動,競爭是推動一個人不斷前進的一種精神動力。
好強心、進取心、創(chuàng)造精神、英雄主義等,都是這種競爭心理在不同人身上的反映。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缺乏或喪失競爭精神,就可能失去活力、頹廢消沉、無所作為,不可能為社會作出新的貢獻。有人曾對上海、天津等七大城市11000多名青年工人作問卷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67.4%的人認為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來源于“有強烈的自尊心、處處不愿落后于別人”的心理。這表明,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人們的競爭觀念也在日益加強。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競爭的同時,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也會隨之增加。自然,心身疾患也會有所增多。
講究實際和自立進取
為了講究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現(xiàn)在我們辦事大多考慮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已不再象以往那樣不講效益,亂花錢,擺闊氣,講空話和流于形式了。另外,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激發(fā)了人們的求知欲。目前,愛科學、講科學、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已經(jīng)蔚然成風。
據(jù)有關報道,廣州市目前180萬職工中有57萬人參加“振興中華”讀書活動;有42萬人參加電大、業(yè)大、函大等各種形式的業(yè)余學習;有17萬農(nóng)民參加縣、區(qū)、鄉(xiāng)三級舉辦的農(nóng)業(yè)科技學習,更為可貴的是,大多數(shù)職工是抱著自立進取的動機,而不是單純?yōu)榱四梦膽{而讀書的。據(jù)一份調(diào)查資料表明,職工中認為讀書是為求知成才的占57%,認為僅是為了拿文憑的只占17%。于是,墨守陳規(guī)、抱殘守缺的陳舊觀念,逐漸被敢想敢干、勇于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取而代之,人們的視野也開始變得開闊了。
由于價值觀念的變更,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態(tài)度也隨之改變。同一件事,作為一種精神刺激,可以因為價值觀的變化,其刺激量以及人們的心理反應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例如有一個研究室,以前搞試驗,有的人往往單憑個人的興趣,而不管客觀條件如何,結果常常半途而廢,或者得不償失,甚至勞而無功,浪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對此,別人不會加以指責,自己也覺得心安理得?,F(xiàn)在卻大不相同了,如果再有人這樣干,必然遭到眾人的譴責,自己更會坐立不安,乃至悔恨不已。經(jīng)常處于這種狀態(tài),也可能導致某些心身疾患。
倫理道德變化
首先是男女平等的觀念,已越來越深入人心。就說家務勞動,盡管目前仍是婦女干的多,但人們對家務勞動的看法已有改變。尤其是很多婦女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在家庭生活方面,迫切要求丈夫與之共同料理家務。所以,如今很多丈夫承擔買菜、洗衣服等已習以為常,別人也不會再說他沒有“大丈夫氣概”。有的丈夫想為妻子分擔家務,但又怕被人恥笑而不敢動手。這種矛盾的心理,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壓力。同樣,如果有的丈夫在家大擺架子,不干家務勞動,甚至還要妻子侍候,這樣妻子必然反感,以致影響夫妻關系,這對雙方的精神健康顯然是不利的。
其次,當代青年在戀愛擇偶觀上也有新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對精神需求有增長的趨勢,普遍要求“情趣相投”、“性格協(xié)調(diào)”、“互敬互重”、“有共同語言”等等。也就是說,更多地追求感情上的滿足和融洽。這將大大有利于婚后的夫妻感情,而且也有益于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
此外,過去人們對離婚或再婚的婦女往往會反感和歧視,對遭遺棄的婦女更是瞧不起。如今,人們已不再歧視她們,有的則還寄予同情。這對于離婚、再婚的婦女來說,減少了不少心理負擔。
總之,價值觀念的變化,對于人的心理行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從精神衛(wèi)生的角度來看,為了促進身心健康,我們更需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更新觀念,以建立更高層次的心理平衡。如果仍然以老眼光、舊標準來看待人和處理事,勢必常常碰壁,自尋煩惱,增加矛盾,甚至在心理上失去平衡而導致心身疾患,這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工作和生活。
(高山摘自《大眾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