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驥
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為那些將耶酥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羅馬士兵并沒有在宗教的意義上犯罪。持此觀點的人認為,那些羅馬士兵與基督徒的信仰不同,他們是根據(jù)這種信仰殺死耶穌的。如果他們像基督徒所希望的那樣救護耶穌,那么面對自己的信仰他們是違背良心的。也就是說,這些羅馬士兵是懷著對自己信仰的忠誠,將救世主釘在十字架上的,因此,他們在宗教的意義上沒有罪。
最早提出這種見解的是中世紀早期的倫理學家彼特魯斯·阿貝拉多斯(Petrus Abaelardus)。根據(jù)一些原始資料可以看出,中世紀的宗教道德評判反限于對行為本身的認識和評價,僅限于一個表面看來偏離了某種“客觀標準”的事實。而阿貝拉多斯卻提出:恰恰這種純粹的事實是可以在道德方面予以忽略的,對于道德判斷來說,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人的內(nèi)在動機,是人的意圖(intention)。在各各它將耶酥釘死的羅馬士兵懷著虔誠之心遵守本宗教的訓令,其動機是無可非議的。即對人的行為的判斷,應該包括行為和動機,而不僅僅局限于行為本身,行為本身在道德判斷上沒有意義。
這種觀點在中世紀宗教倫理學者當中很有影響。在赫伯特·馮·伯薩姆(Herbert von Bosham)所著《殉難圣徒列傳》中關于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的傳記里可見其詳。
但對此不少學者持有異議:當一些人利用另一些人的良好心愿去作惡之時,其結果又怎能說是道德的呢?如希特勒,不也是依靠了德國人民的熱情才去毀滅人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