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星寒
李贄的集子取名為《焚書》。他清楚這些文章,戳到了當(dāng)時正統(tǒng)理論家的痛處?!凹粗衅漯蠹?,則必欲殺我矣?!币氚踩?,要想保險,最好燒掉。故取名《焚書》。
知道有危險,偏偏要刻印出來。取個叛逆的書名,更像是有意作對,自愿充當(dāng)靶子。這樣的異端異人,自然為封建時代的專制統(tǒng)治所不容。李贄最終被害死,大概是順理成章的事吧?
中國封建王朝,自漢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實行思想專制,手段很豐富,一般還是不動用武力的。批評孔子的如王充、劉知幾等,均未遇難。我冒昧說一句,卓吾先生是自尋死路。誰叫他把屁股坐歪了呢?
卓吾先生是直腸子,率真,任性。當(dāng)官時,就常與名僧坐論玄虛。后來干脆進山不出,終于獲得免職。免職后,又不回家,自稱流寓客子,在朋友家住著。他喜歡當(dāng)面指出別人錯誤,不留面子。有俗客來會,話不投機,便叫別人坐遠(yuǎn)點,說是嫌臭。研墨伸紙作書法時,脫衣大叫,竄上竄下,作兔起鶻落之狀。有一天感覺頭癢,嫌梳起來麻煩,干脆就刮成光頭,只留鬢須。他這樣超脫,朋友能理解,卻害怕影響下一代。更主要的是他發(fā)異端邪說,弄得學(xué)者朋友欽佩其才能,卻害怕其口舌文章。所以每一處先生都不能住得久長。
李贄對生死問題也有獨到見解。他認(rèn)為“生之必有死也,猶晝之必有夜也?!奔慈徊荒荛L生,死又不能避免,所以,“勿傷逝,愿傷生也!”
對死看得很超然,但死法卻很重要。因為死法是生命的最后形式,需要重視。為此,李贄特作《五死篇》,進一步闡述。他認(rèn)為程嬰、紀(jì)信、聶政、屈原之死,是天下第一等好死。其次,臨陣而死,不屈而死,也屬非凡。下面是盡忠而死,功成而死。前者不知君,是愚;后者不知足,亦屬愚,但總算是善死?!爸钦哂麑徧幩?,不可不選擇于五者之間也?!?/p>
然而天下絕大多數(shù)是終老病死,這當(dāng)然屬于庸夫俗子了。他們順其自然,總比那些臨終時還要做幾句詩,表白自己不怕死的人好些。好在不說謊,不沽名。
“丈夫之生,原非無故而生,則其死也又豈容無故而死乎?”老頭子很清醒,知道前五種死法不可得,對庸人死法又不甘心。怎么辦?“唯有做些小買賣耳……英雄漢子,無所泄怒,既無知己可死,吾將死于不知己者以泄怒也,謹(jǐn)書此以告諸貌稱相知者,聞死來視我,切勿收我尸!”
李贄捍衛(wèi)的是自己的思想,就不需要折衷、策略和實用。這種不寬恕精神,后來也在魯迅先生身上閃現(xiàn)。李贄實際是給自己設(shè)計了一張藍(lán)圖,最終以行動將其變成現(xiàn)實。他在一個時代中,是孤獨的。
革命家的行動是革命。思想家的行動是言論。當(dāng)學(xué)者們紛紛審時度勢,明哲保身之時,李贄就顯得不識時務(wù)了,終被逮捕。
據(jù)袁中道《李溫陵傳》,受審時,李贄因病臥于階上,拒不認(rèn)錯,說:“罪人著書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無損。”判官都笑他倔強。也不像有殺他的意思?!熬弥疾幌拢讵z舍中作詩讀書自如。一日,呼侍者 卓吾先生既然能在獄中作詩讀書,肯定飯吃得飽,也不至于時時挨板子。據(jù)袁中道推測,很可能不判,遣送回原籍了事。偏偏他要自割其喉,到底圖個啥?侍者問他:“和尚痛否?”他用指頭在手上寫字:“不痛?!币苍S卓吾先生真的不痛。他正在對不知己者泄怒,如何能感到痛? 李贄這回做的可不是小買賣,而是大買賣了。他是為捍衛(wèi)自己的思想而死。他的自殺,成了對封建專制最有力的一擊。 明王朝也算是運氣不好,遇上李贄這種瘋和尚,關(guān)押一下,就自刎,弄得好不尷尬。 其實明王朝的選擇也不多,為了朱家的江山永固,就只有消除異端。面對李贄的敢說敢怨敢怒,就只有采用武力。對李贄,武力是無效的,他死不改悔,這就有些傷腦筋,最終大概還是只有殺了干凈。無奈卓吾先生搶了個先手! 李贄在《焚書·自序》中說:“夫欲焚者,謂其逆人之耳也……逆耳者必殺,是可懼也。”刻印此書,能“入人之心,則知我者或庶幾乎!”果然如此,思想家遇害,思想長存了。正是:人焚書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