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朱嬰
公元1991年8月,在經歷漫長而艱難的研究論證之后,以鄒家華為主任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通過了三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根據這個報告,三峽工程將逐步淹沒川、鄂兩省19個縣市的部分地區(qū),規(guī)劃最終需要搬遷安置的人口達113萬多人。
三峽工程將移民百萬,這已不是新聞。還在工程上馬與否的論爭年代,有人便為這眾多移民是否會引起社會震蕩、國家能否承擔100多個億的巨額安置費用等問題而憂心仲仲。建國40多年來,我國建壩86000余座,淹沒耕地3000萬畝,移民1000多萬人。這些移民以放棄世代居住的家園為代價,換取了所建工程所具有的防洪、發(fā)電、灌溉、航運等巨大效益,為國民經濟的全局利益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當中只有1/3安置較好,以至30多年后,移民上訪事件仍是地方政府甚為疾首的問題。
三峽百萬移民如何安置?西方記者稱之為“一道難解的世界級難題”。1991年,外國記者就此再度發(fā)起采訪攻勢。4月18日,法、德、荷、美等國9家新聞機構聯(lián)合采訪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魏廷錚,問題涉及移民的各個方面。12月,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訪問四川豐都縣,驚嘆僅這座小城的移民安置便相當于遷移美國達拉斯的全部人口,認為移民百萬是一項極為困難的決定。
三峽移民是三峽工程能否順利興建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這樣巨大的搬遷安置任務不僅在我國,在世界建庫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國務院三峽地區(qū)經濟開發(fā)辦公室主任李伯寧認為,三峽移民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盡管有許多困難,也有許多有利的條件。最有利的條件,是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不僅研究制定了變一次性賠償為開發(fā)性移民的方針,而且從1985年開始每年都撥出2000萬元進行開發(fā)性移民試點。這是我國建庫史上從未有過的得力措施。只要地方政府和庫區(qū)群眾積極配合,萬眾一心共同努力,百萬移民這道難題就能夠在社會主義的中國解決。
李伯寧主任不是吹牛。就在1991年底,一批從三峽庫區(qū)采訪歸來的海外記者興奮地透露: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庫區(qū)干部群眾的素質和基礎這么好。香港電視臺蔡貞亭女士說:“我真正感受到了三峽工程早上快上是庫區(qū)移民的共同愿望?!?/p>
面對移民百萬這道世界級難題,庫區(qū)移民尤其是年輕人究竟以什么感動了記者,他們在想什么干什么呢?我采擷了一組小故事。
●周總理,炎芬不會忘記您
在寬闊平穩(wěn)的西陵峽江面上,有一個綠影婆娑、金果滿枝的船形小島—中堡島,年輕的胡炎芬就誕生在這座不足1平方公里的綠色小島上。
1958年3月1日,是炎芬出世的第三日,按照當地習俗,奶奶請來親友為她辦“喜三”。小炎芬躺在媽媽的懷抱里,紅撲撲的笑臉迎來一個又一個賀喜的客人。大隊黨總支書記也來了,他一是來道喜,二是來告訴奶奶:今天有中央領導要到島上來。
少時,兩位陌生的客人走進屋門,其中一位穿皮鞋的聽說主人正在為剛問世的嬰兒做喜,高興地表示想看看嬰兒。他一只腳剛剛邁進里屋的門,就被小炎芬的奶奶勸住了,奶奶說:“穿皮鞋的先生喲,不好進去,否則會撞奶的?!蹦俏豢腿诵α?,馬上抽回腳,并與其他人一樣隨出2元錢,他對奶奶說:“這是給您的孫女買奶吃的,希望你們好好養(yǎng)大她,讓她上學讀書,成為國家的人才?!边@位客人濃眉善目,和藹親切,給奶奶留下深刻印象。事后,黨總支書記才告訴奶奶:“你知道剛才來看你家女伢的領導是哪個?是國家總理呀,是周總理來你屋里啦!”
炎芬從懂事那天起,就聽奶奶講周總理來賀喜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伴她念完了小學和高中。開始,她并不十分清楚周總理來中堡島做么事,后來才明白。宜昌縣志上載:“1958年3月1日,周恩來在三斗坪視察三峽大壩壩址中堡島。上島時,適逢姓胡的農戶打喜,即送人民幣二元以示恭賀……”
1979年,因大壩建設需要,炎芬一家要遷出中堡島了。她真舍不得走啊,別看島子不大,那滿島的翠竹、成蔭的桔林,畢竟伴她度過了美好的21年,都說這是個“神島”“金島”呢。特別是舍不得離開生養(yǎng)她的那座小屋,那是周總理來看過她的地方啊??墒牵瑸榱藝业男枰?,為了實現(xiàn)周總理的遺愿,她還是隨著全家人搬走了。臨走那天,她心里一酸,流下了眷戀的淚水。
13年后的今天,她們家又要作第二次搬遷了,還是為了給三峽大壩騰地方。家里有400多棵柑桔樹,一年可換回5000多元的收入;還有那菜園,那宅地,都是一家老小好不容易侍弄出來的。一個農民,一輩子不就這么點東西嗎?真矛盾啊,一頭是家園良田,一頭是國家重要工程,舍誰保誰,不是一晚上就能決定的??傻阶詈螅€是想開了,搬吧!哪怕往山上搬也愿意,誰不曉得“家”和“國”的含義呢?
也許,若干年后,當中堡島、當三斗坪托起那彩虹般的大壩主體時,胡炎芬,還有當地許許多多青年已經步入中年,青春的倩影早已消失,但他們留下的故事不會消失,大壩不會忘記他們。同樣,炎芬也永遠忘不了周總理……
●折磨人的祖墳地喲
夕陽西下,暮云合璧,江面上飄起一層淡淡的薄霧。寒風中,一位老人佇立江邊,身邊是他28歲的兒子。老人心情沉重,表情復雜,在兒子的攙扶下已經默默站立了很長時間。
他們村在淹沒線以下,要搬遷到幾公里遠的高山上。那一天,老人對兒子說:“要講舍家為國,我哪樣都舍得,就是舍不得那塊祖墳地,那是你爺爺傳下來的,埋了我們張家?guī)状献孀趨龋∫吣銈冏?,我死也要和祖宗葬在一起?!眱鹤芋@訝得瞪大了眼睛,說:“剛剛開完動員會,您老也表了態(tài),么樣又反悔呢?”老人光火了:“養(yǎng)了你這么個不孝伢!聽著,你如果是我們張家的后代,就等把我葬了再走!”不管兒子怎樣勸說,倔犟的老人仍不改口,“戰(zhàn)爭”逐步升級,兒子一睹氣,摔掉手中的家什出了門。
他們來到江邊一片孤凸的墳地,這里就是他老子所說的張家人崇尚的風水寶地。早在一年以前,多病的父親已經開始為自己準備后事,掘好了墓穴,刻好了自己和老伴的石碑。囑咐子女將來把他們老兩口合葬在這塊祖墳地里。睹物生情,那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喲,他撲通跪在祖墳前,聲淚俱下:“祖宗們,不是我作晚輩的不孝,等大水淹上來,我有一百個孝心也保不住這塊地呀!恕我無能,要把你們遷走了……”
他找到鎮(zhèn)領導。領導告訴他,政府已經考慮到移民遷墳可能出現(xiàn)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制定了相應的補償政策,希望他將此連同鎮(zhèn)領導的關心一并轉告老人家。
幾天過去了,老人幾乎每天都要去墳地看看,然后便佇立江連,在料峭的寒風中嘆息到天黑。而兒子也已幾天茶飯不思,每天干完活,都要去高山上尋找合適的造墳地點,然后趕回江邊陪伴父親。兒子的一片誠心終于打動了老人。這一天,全家人一起來到祖墳地,簡短的的跪拜禮儀后,老人用顫抖的手鏟起第一鍬土,然后將鐵鍬交給兒子。兒子的臉上終于綻出一絲舒心的笑紋……
●可惜了我的寶貝鏡子
晨曦初露,古老的歸州鎮(zhèn)蘇醒了,合著江濤拍岸的節(jié)奏和江上行船的汽笛聲,“曉輝發(fā)屋”的女主人又開始了緊張的忙碌。她叫楊曉輝,今年25歲,別瞧年齡不大,開發(fā)屋的歷史已有5年了。如今,鎮(zhèn)上愛美的伢都曉得楊曉輝,她技術好,人也漂亮,發(fā)屋生意挺火,旺時一天掙個百把塊錢那是“小菜”。談起歸州鎮(zhèn)全城搬遷的事,她說:要走可不容易,那些設備,都靠咬著牙攢錢買回來的。就說那面鏡子吧,坐船運來的,你猜幾多錢?一百三!別的我可以扛著走,但是鑲鏡子的那扇墻我沒法子挖走。唉!可惜了我的寶貝鏡子。我們個體戶,要在一個地方站住腳可不易,我干了5年,和鎮(zhèn)上的人都混熟了,有了感情,有了基礎,生意剛剛好做一點。如果換個新地方,從頭開始做,難著呢!
當然,10多年的改革在這一代青年心田上萌生的嫩芽已把舊的觀念外殼戳出了洞眼,透進時代的光束來。曉輝并不像父輩們那般守舊不化,她也向往更好的環(huán)境與生活。她說,聽人說大壩建起后,遷過去的歸州鎮(zhèn)將會成為一個現(xiàn)代化的旅游新城。如果去的地方比現(xiàn)在更好,對她的事業(yè)有發(fā)展,她愿意走。再租房子接著干,開一個更有氣派更具魅力的新發(fā)廊是她心底里的愿望。因此,她希望大壩快點建起來。到那時,大壩旁邊的新城里會出現(xiàn)一個更漂亮更能干的楊曉輝。
●上高山開爿新天地
石埡村位于海拔1300多米高的大山深處,屬水田壩鄉(xiāng),離秭歸縣城有10多公里的崎嶇山路。29歲的王啟寶便是在那樣一個山旮旯里做成了一個綠色的夢。
在秭歸縣的數萬移民中,遠遷的畢竟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人需就地后靠,被安置到本縣海拔180米以上的高山上。屆時,這些人靠什么生活?黨和政府在考慮。王啟寶也在思索,承包荒山辦茶場林場?自然環(huán)境惡劣行不通。經過比較和選擇,他盯住了庭院這塊天地。
他承包了十幾畝山地,從浙江引進了一批優(yōu)質桃樹品種,經過栽培試驗獲得成功。隨后,他又從全國各地引進蘋果、梨子、李子、杏子、葡萄等6大類20個品系的落葉果樹品種,經過百折不撓的努力,全部試種成功,莽莽大山深處飄出了瓜果的芳香。
這一切讓記者寫出來很乏味,可讓王啟寶談出來,能讓人聽得想掉淚。他說:“在庭院果樹開發(fā)研究過程中,我連家里的老本都賠了進去,父親氣得不和我說話了,母親不給我做飯洗衣,還天天吵罵,日日嘀咕。我只好憋著勁,一人下田干活,自己回家做飯。后來,我搞成功了,家里才陰天轉多云。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我在生活上克勤克儉,3年來,全家除了吃鹽、點燈等基本生活開支外,沒有添置其他東西。我原來好煙酒,那是窮得我沒法,借煙酒消愁。后來也不得不戒掉了。我常勸家里人,為了創(chuàng)業(yè)要艱苦一點,進城穿差點,只不過被人看不順眼,但絕對不會被人攆回家來……”
啟寶圖什么?不是想讓自個家的人均收入翻幾番,他的目的十分明確:為庫區(qū)建設服務,讓“家家鮮花盛開,戶戶水果飄香”。1991年,他的庭院水果產量達到2000公斤,為庫區(qū)準備了3萬株優(yōu)質苗木。
有的青年想借三峽工程上馬、縣城外遷重建的機會擺脫窮山村,女伢往山下嫁,男伢到江邊入贅,為移進新城打基礎。而啟寶卻以自家庭院的苗木為基礎,組織起56名青年成立了“石埡村庭院經濟開發(fā)研究會”和研究所,計劃3年內,先達到全村家家有庭院經濟、開發(fā)面積150畝的目標,讓這片窮山區(qū)逐漸富裕起來。
想國家所想,率先探索重建家園的路子,為庫區(qū)移民的深層次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這,便是一名普通青年實實在在的奉獻。還有什么比這片深情更值得敬佩呢?
●媽媽,請給兒子一點面子
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專家傅秀堂說:“我們無法不承認,移民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由于它關系到庫區(qū)千百萬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其重要性并不比大壩工程遜色!”
移民工作決不是查戶口、拆房子、遷墳地、給現(xiàn)金了事,它還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環(huán)境的變遷,生活方式的轉換,水土不服,心理不適應,舊的平衡打破了,新的秩序還未形成,這一切所導致的心理上的震蕩與失衡對移民來說都是前所未遇的挑戰(zhàn)。即使是自認為思維方式與生活觀念同上一代反差較大的青年,也絕不會毫無痛苦地順利過關。
有個兒子,他的母親年逾70,祖祖輩輩住在巴東江邊,看慣了巴東的山,喝慣了長江的水,1988年又住進耗資幾萬元的新房。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勸說母親搬遷,兒子覺得比上刀山還難。
第一次,母親回答兒子:“水淹不到我屋里!我活了70年,沒見屋里進過水!我不走!”兒子哭笑不得。
第二次,母親又說:“這房屋才修新,本錢還沒住回來呢,我能走嗎?”兒子無言以對。
第三次,兒子急了,迸出一句大白話:“媽,您聽政府的沒有錯,共產黨不會害老百姓!”
第四次,兒子幾乎哀求:“媽,您不看別的,就看您兒子在縣委機關工作這點上,給兒子一點面子吧!否則,兒子再怎么去做別人的工作呢?”
母親點頭了,沒再說什么??蓛鹤雍鋈槐瘡闹衼恚私饽赣H,他知道通情達理的母親此時正承受著心理上的感情震蕩。想像母親內心的失落與痛苦,他感到很內疚。
一位土家族的婆婆,丈夫在抗美援朝中犧牲了,兒子又在中越邊境上為國捐軀,這樣一位共和國的功勛老人,聽說要建大壩,二話沒說,搬走了。而在場的青年干部,卻突然覺得對不住老人,這樣的老人,即便說個“不”字,也是可以的呀!
四川萬縣的青年農民陳華林,早在1986年就因三峽工程成為移民。一晃5年過去了,如今,雖然他已經成為萬縣市化妝品廠的業(yè)務骨干,車間副主任,在事業(yè)上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可作為移民,他也嘗到了因有關政策的不完善所造成的苦楚與委屈。但他未埋怨過政府。他知道,一項工作不可能沒有疏漏,政策的完善與落實有一個過程,他體諒國家的難處,苦楚與委屈往肚里咽。他耐心等待著,希望作為移民也能與其他人一樣心情舒暢地生活與工作。
庫區(qū)人的心,多么復雜??!他們忍受著失落的痛苦,服從大局利益,作出了自我犧牲,給了政府面子。這樣的人民是我們事業(yè)的基石,是我們民族的支撐。我們能不為他們所感動嗎?
淹沒一批古跡與城市,不啻沒掉一段歷史,同時又等于創(chuàng)造出新的歷史。
“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滄海桑田,本是千萬年間的事,但在長江三峽只是瞬息間。
朋友們,到那一天,當你們泛舟湖中,飽覽大壩工程之巍峨宏偉、湖光山色之綺麗燦爛,并為之流連忘返時,請別忘了,在你們的船下,曾經棲息過那樣一群人,他們把無盡的鄉(xiāng)情,把無限的眷戀留在了那里;別忘了他們?yōu)閲易鞒龅臓奚c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