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常
章太炎寫過一篇著名的《謝本師》,表示與老師俞樾絕。后來周作人寫了《“謝本師”》,表示與老師章太炎絕。及至抗日戰(zhàn)起,周作人滯留北平不出,繼之落水,周的一個學生(不憶為誰,是否沈啟無抑或林庚?)又寫了一篇謝本師的文章,表示與老師周作人絕。十幾年前,我寫《論章太炎》,本有一節(jié)專談此事。及至看清樣,忽然一股念頭涌上腦際:這樣寫法,會否貽人以歷史循環(huán)論之柄,乃刪去。今天看來,這種念頭誠然可笑,那時方當撥亂反正之初,豈止心有余悸,直是猶在悸中,有這種莫明其妙的念頭亦不足為奇。近日思索這幾位前人“謝本師”始末,深感歷史老人如何在折磨與考驗人。
章太炎寫《謝本師》在一九○一年,時已倡言革命排滿,《正仇滿論》即寫于是年八月。太炎和俞曲園反目,據(jù)太炎《謝本師》自述,謂“頃之,以事游臺灣。臺灣則既隸日本,歸,復謁先生,先生遽曰:‘聞爾游臺灣。爾好隱,不事科舉,好隱則為梁鴻、韓康可也。今入異域,背父母陵墓,不孝;訟言索虜之禍毒敷諸夏,與人書指斥乘輿,不忠。不孝不忠,非人類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蓋先生與人交,辭氣陵厲,未有如此甚者!”俞曲園是否如此指斥太炎,是否指太炎遠游臺灣為不孝,無從自他處證實,師生之背離在于太炎排滿革命,則可斷言。
以下,太炎持論反駁老師,并嚴加指責:“先生既治經(jīng),又素博覽,戎狄豺狼之說,豈其未喻,而以唇舌衛(wèi)捍之?將以嘗仕索虜食其廩祿耶?昔戴君與全紹衣并污偽命,先生亦授職為偽編修,非有土子民之吏,不為謀主,與全戴同。何恩于虜,而懇懇蔽遮其惡?如先生之棣通故訓,不改全、戴所操以論承學,雖揚雄、孔穎達何以加焉?”措辭極為嚴刻。戴東原、全祖望皆清中葉以后人,并非明遺民,仕于清,太炎稱之為受偽命。老師當清末造,不過做了個編修,的確不是“有土子民之吏”,亦稱之為偽,而比之為揚雄、孔穎達。揚雄仕新莽,士林不齒,孔穎達在隋舉明經(jīng),后仕于唐,俞曲園于揚、孔何與?以政治主張故,因俞曲園之頑固維護清室而反對之誠然,以揚、孔無以加比之,太炎有些不擇言了。雖然,太炎此文畢竟是表達了他的革命主張,甚至不惜與受教八年的老師分途,應(yīng)屬可欽可敬。
在西方,師生之間發(fā)生這種事,大約秉“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之義,順理成章,易于解釋。中國可不同,“天地君親師”,是供在堂屋的牌位,侵犯不得的,哪里有什么“真理”超過老師尊嚴的事?盡管韓愈說過“師道之不尊也久矣”的話,也未見其時學生公然“謝本師”的事。韓文中“尊”字,一本作“傳”字。如作“傳”字解,立意更不同。這種公開發(fā)表文字表明與老師背道之風,當在近代西風東漸日盛的時候,中國知識分子薰染而生。清末動亂之際,師生異道的事,當非個別。梁啟超流質(zhì)多變,于乃師康南海,尤其后期,無論學術(shù)與政治,就屢有南北。周善培(孝懷)回憶,康有為極不滿于梁啟超對他不恭,對周說:“為什么你對你的老師趙熙(堯生)那樣尊重恭敬,任公對我如此壞?”梁啟超誠然在與人書信中對康有為多表不滿,但未公然為文“謝本師”?!爸x本師”之舉,始發(fā)于好作奇峰突起的章太炎,并非偶然。章太炎的研究者,于此當可作解。
事過二十五年,輪到章太炎所寫的歷史來作弄他自己。周作人之與章太炎,關(guān)系、情誼均遠不如章太炎之與俞曲園深。只是在一九○八年周作人在東京聽章太炎講《說文》,此后十幾年中“我還沒有見過先生一面”。但周自承:“對于國學及革命事業(yè)我不能承了先生的教訓有什么供獻,但我自己知道受了先生不少的影響,”“雖然有些先哲做過我思想的導師,但真是授過業(yè),啟發(fā)過我的思想,可以稱作我的師者,實在只有先生一人。”于此可見周作人對太炎的尊重??杀氖牵茏魅瞬坏貌环履藥熤鶠?,也作《“謝本師”》了。
周文說:“‘討赤軍興,先生又猛烈地作起政治的活動來了。我坐在蕭齋里,不及盡見先生所發(fā)的函電,但是見到一個,見到兩個,總不禁為我們的‘老夫子惜,到得近日看見第三個電報,把‘剿平發(fā)逆的‘曾文正奉作人倫模范,我于是覺得不能不來說一句話了。,先生現(xiàn)在似乎已將四十余年來主張的光復大業(yè)拋諸腦后了。我想我的師不當這樣,這樣的也就不是我的師?!卑匆痪哦逯林茏魅藢懘宋臅r之一九二六年八月間,章太炎屢屢發(fā)表反赤的演說與通電,且任上海反赤大同盟主席兼理事、反共救國大聯(lián)合干事會主席。周作人稱所見到的第三個電報,經(jīng)查,指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三日所發(fā)《章炳麟通電》,載于同年是月十五日的《申報》。通電反對北伐,斥蔣介石“尊事赤俄,”“為赤俄之順民,奉赤俄之政策”,希望他所致電的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等一串南北軍閥做曾國藩,謂“昔盧循必待劉裕而后滅,洪、楊必待曾國藩而后破,……今之世雖無劉裕,而曾國藩為老生逮見之人,非不可勉而企也?!庇谑侵茏魅吮響B(tài):“先生昔日曾作《謝本師》一文,對于俞曲園先生表示脫離,不意我現(xiàn)今亦不得不謝先生,殊非始料所及。此后先生有何言論,本已與我無復相關(guān),唯本臨別贈言之義,敢進忠告,以盡寸心:先生老矣,來日無多,愿自愛惜令名?!毙那槭浅镣吹?,言詞是平和的。
周作人此論,自然是從政治著眼。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贊揚老師早年之從事革命大業(yè),以后來“先生好作不高明的政治活動”為不然,深深惋惜太炎辛亥回國以來不再講學,說是“先生倘若肯移了在上海發(fā)電報的工夫與心思來著書,一定可以完成一兩部大著,嘉惠中國的后學?!庇终f:“先生太輕學問而重經(jīng)濟(經(jīng)濟特種之經(jīng)濟,非Economics之謂。——振常按:此經(jīng)濟特種之“種”,疑為“科”之誤),自己以為政治是其專長,學問文藝只是失意時的消遣?!边@一句話,無意間道出了太炎在政治與學術(shù)間的矛盾。太炎弟子王仲犖生前曾對我說:“老師本是學者,而談起學術(shù)來昏昏欲睡。老師本不擅政治,但一談?wù)蝿t眉飛色舞。”此語可為周作人看法作注解。太炎自然是卓越的學者,周作人惋惜太炎分心政治,影響了學術(shù),望乃師成為純粹的學者。這是周作人的心態(tài)與企求,以之與乃兄魯迅所論的太炎,有所不同,亦可見弟兄二人的異趣。
魯迅寫《關(guān)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謂“我以為先生的業(yè)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shù)史上還要大?!边@自然指革命排滿的功績,文中雖不及太炎后來的政治活動,但必然對這些政治活動是不贊成的,且在其他文章中已有所議論,如指章參與孫傳芳“投壺”為拉倒車。然而魯迅眼中看太炎,卻以為“后來卻退居于寧靜的學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幫造的墻,和時代隔絕了?!边@是希望太炎在辛亥以后與時俱進,繼續(xù)發(fā)揚其革命的雄風。其實太炎未歸于寧靜的學者之前,如上舉周作人所說的討赤的呼叫,早已和時代隔絕,甚至背離了。則其歸于寧靜的學者,為中國學術(shù)計,倒是大好事。周作人“謝本師”時,太炎未歸于寧靜的學者,周惋惜之,實望其歸于寧靜的學者。魯寫此文時,太炎方死,則惋惜其歸于寧靜的學者。這正是弟兄相異之處。其實魯迅亦為卓越的學者,而上海十年,以文學為武器,從事于政治戰(zhàn)斗,回溯太炎排滿革命的經(jīng)歷,也就很自然地發(fā)而為此論了。
秉此,舉魯文一例。講到在東京受業(yè)太炎,文章說:“前去聽講也在這時候(按指太炎在《民報》倡革命之說),但又并非因為他是學者,卻是為了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現(xiàn)在,先生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記不得了。”自述聽講之故,少年心境,當是可信。但謂對所講《說文解字》全無記憶,仿佛當時便不甚經(jīng)心,恐未必然。近年從北京圖書館和紹興魯迅紀念館分別發(fā)現(xiàn)了周樹人記聽講《說文》的手稿兩種,一九八八年六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以之影印成《說文解字札記》一冊,翻閱全篇,發(fā)現(xiàn)魯迅不但記錄認真,記后且復加以整理,有所增益。于此,我以為魯迅這一段文字,立意還在強調(diào)太炎早年的革命業(yè)績。
不過,周作人并未真的與章太炎絕。后來太炎情況變化,周作人對老師態(tài)度也就改變。據(jù)《知堂回想錄》引《日記》回憶,太炎于一九三二年春北游講學,周作人不但兩次去北大聽講(一次講《論語》,一次周《日記》未記明講題),還參與了太炎弟子和北大同仁的幾次宴太炎聚會,只有一次馬敘倫宴太炎時周作人未去,那是因為“座中有黃侃,……不欲見之也?!辈⑶?,他自己在家設(shè)宴款太炎,極為隆重。“托(馬)幼漁以汽車迓太炎先生來,”請了錢玄同等陪宴,“在院中照一相,又乞書條幅一紙,”一直到晚十時半始散,“仍以汽車由玄同送太炎先生回去?!睅熒嗑壑楫敱貧g愉。同據(jù)這篇回憶錄,周作人說,他之所以寫《謝本師》,實因為太炎主張把北方交給張作霖,南方交給吳佩孚,在《謝本師》中“卻借了曾文正、李文忠字樣(振常按:文中并未寫到李鴻章,此是周誤記)來責備他,與實在情形是不相符合的?!敝茏魅俗饚熑绻?,當由于太炎晚年“末了回到講學”(周語),符合周作人的素望。章氏弟子集資刊刻《章氏叢書續(xù)編》,周作人也出資一百元,刊后分得了兩部書。蘇州章氏弟子刊行《同門錄》,頗有宗派觀念,魯迅、許壽裳均未列入。然據(jù)錢玄同告周作人,《同門錄》名單,全憑章太炎記憶所及列舉,是以漏了好些人,而周作人“大名赫然在焉”,可見章太炎對弟子當年之“謝師”也不存芥蒂。章太炎死后半年,周作人還寫了一篇《記太炎先生學梵文事》以作紀念。文中稱乃師“中年以后發(fā)心學習梵天語,不辭以外道為師,此種博大精進的精神,實為凡人所不能及,足為后學之模范者也?!边€有一事應(yīng)予注意,周作人宴請章太炎,陪客中有俞曲園后人平伯,俞章之事亦應(yīng)作一了結(jié)。
周作人后來亦落入被學生“謝本師”之列,亦他自造歷史所必不可免。如果用賈誼《過秦論》的話,可謂“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謝”周的人如是沈啟無,亦為晚節(jié)不佳的人,又得加上一個被哀的后人。歷史嚴酷,最不容情。日本兼好法師說:“語云,壽則多辱。即使長命,在四十以內(nèi)死了最為得體。過了這個年紀便將忘其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至可嘆息?!蔽逅倪\動時,有人說:“年過四十,最好殺頭?!薄秴怯萑沼洝酚?,有人說他是共產(chǎn)黨。殊不知共產(chǎn)黨不吸收四十以上的人為黨員。都是同一思路,自然不足征。老了并不就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