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一
讀罷《讀書》一九九四年第三期《說<讀書>》上刊登的湯一介先生的文章《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不約而同,跟湯先生一樣,“不覺手癢,也想寫上幾句?!睖奶岬今T友蘭先生被批斗時默念慧能偈文的故事,在我看來,這恐怕跟他晚年的狀況存在著某種深層次內(nèi)在心理聯(lián)系。假設(shè)魯迅處于同樣的逆境,恐怕他不會默念那個偈,念了事后他也會做深刻的反省。梁漱溟先生就沒有類似的心理經(jīng)驗。當然,我決不是苛求于前人。直到現(xiàn)在,馮友蘭先生仍然是我心目中的一代鴻儒。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不過,我還是以為,如果津津樂道于那一點點可憐的內(nèi)心的“思想自由”,那么,中國知識分子恐怕永遠不配享有真正的自由。“自由”是一個社會概念,定位于群體之中才有意義,否則,如果孤立于一己,那么,“自由”這個概念從根本上可以取消。
從這里,我想到了“文革”中“改造靈魂”一事。
乾隆皇帝當年曾送給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一代畫師石濤和尚一幅對聯(lián):“一池荷葉衣無盡,半畝松花食不完”。這幅對聯(lián)說明,乾隆皇帝是在遷就和迎合石濤和尚,而決不是企圖改造和馴服石濤和尚。就這一點說,乾隆比那些企圖改造靈魂的如林彪之流高明得多。
“改造靈魂”,莫過于當年之“交心”。這是一個非人化的過程。非人化過程即工具化過程,于是從者均患精神陽萎癥。三十多年過去,前兩三年我碰到一位老朋友。談及當年一道交心之事,他笑著說:“老子當時就是不交,一條也不交!要交你先交。”佩服呀佩服!此公目下活得蠻好,并且事業(yè)上頗有成就。我看其人其成就之根源在于,他把自己當成一個人,即不交出不應(yīng)交出的那個小小的東西,即人格,或曰靈魂,或曰心,或曰人的尊嚴。反正老子決不把老子交出去。這就是一個較比完整的人。崇“思想自由”之說者,可由此得些啟發(fā)乎?
干涉靈魂、改造靈魂當然已是過去之事,但可否說仍然值得重視。當今仍稱作家曰“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聽了總覺別扭。工程師的職業(yè),令人尊敬,但他們是在跟土木和機械打交道。硬要工程師來設(shè)計組裝人的靈魂,似不可能(上帝也做不到)。這是不是因為我素不從事文藝,對有關(guān)事情理解不深有關(guān),亟望指正。
作家就是作家而已。按照列夫·托爾斯泰的理解,其最高境只不過是“創(chuàng)造者”三個字。
本期《讀書》上就有邵燕祥先生的一篇文章《政治·功利·友誼》,寫得好。丁玲女士當然是一位作家,她的作品有空也不妨拿過來欣賞欣賞。但像我這樣一個普通的文學愛好者,不會承認她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大眾的靈魂讓她去設(shè)計組裝,按她的靈魂的圖紙如法泡制,那么,人類中的蕓蕓眾生豈不都成了丁玲女士或丁玲先生了。那前景似乎并不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