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謙
最近,因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兩岸關系再次出現危機。與以往歷次危機不同的是,這次危機的戰(zhàn)爭氣氛尤為濃烈。正如港臺輿論所指出的,其原因在于李登輝蓄意把大陸推向戰(zhàn)爭邊緣[1]。鑒于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我們的對臺政策作必要的探討。
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陸的對臺政策,一方面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主張,另一方面不作“放棄使用武力”的承諾。這一政策實際上是由“軟”、“硬”兩手構成的。“軟”的一手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希望通過善意的召喚、優(yōu)惠的政策、不斷擴大的兩岸交流,以及先期回歸的香港和澳門的示范效應,使臺灣當局最終接受大陸的主張?!坝病钡囊皇謩t是通過“不放棄使用武力”震懾臺灣當局,使其不敢搞臺獨,并阻止西方反華勢力插手臺灣事務,從而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嬴得所需要的時間,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這一政策實施以來,兩岸經濟、文化和社會各方面的交流不斷擴大,對促進雙方的經濟文化發(fā)展,雙方居民間的相互了解,以及維護大陸周邊國際環(huán)境的穩(wěn)定,都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臺灣島內臺獨勢力的滋長蔓延,臺灣當局分裂祖國的活動愈演愈烈,以及西方反華勢力不顧大陸中央政府的一再警告和交涉,繼續(xù)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慫恿和支持臺灣的分離傾向,日益暴露出大陸對臺政策中“硬”的一手威懾不足的弱點。否則的話,僅擁有2200萬人口、不足40萬軍隊、沒有戰(zhàn)略縱深、四周環(huán)海、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在軍事上成功地保衛(wèi)過自己的臺灣豈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大陸挑釁?
李登輝提出“兩國論”與西方反華勢力在軍事上對臺灣的輸血打氣是分不開的。美國不僅繼續(xù)違反“8.17”公報,向臺灣提供各種先進武器和企圖拉臺灣加入TMD計劃,還一再貶損大陸的軍事實力。最近,美國公布了一份由其中國問題專家、軍事將領和政府官員編撰的分析報告,又稱中國大陸軍事力量落后美國數十年,兩岸軍事力量的對比仍然對臺灣有利[2]。倫敦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杰拉德·西格爾最近也在9~10月的美國《外交》雙月刊上撰文說,“中國頂多是個二流國家”,“在軍事上也是個二流國家”。上述情況在美國政界和學術界有相當影響,對臺灣當局自然也有刺激作用。這表明,大陸如不加快國防現代化進程,就不足以威懾臺獨勢力和西方反華勢力。
二
近年來,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一些武器裝備,如蘇—27戰(zhàn)機和基洛型潛艇等,對進一步增強大陸在兩岸軍事力量對比中的地位是有益的。但是,我們不能對此估計過高。其原因不僅在于這些武器數量有限,還在于俄羅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和對中國的戒心,不會向中國出售最先進的武器;同時,俄羅斯為了避免因向中國出售武器而損害其同西方、特別是同美國的關系,每次向中國出售武器以后,都向美國提供這些武器的詳細資料。與此同時,企圖在所謂的“周邊事態(tài)”的名義下插手臺灣問題的日本,已決定從俄羅斯進口若干架蘇—27戰(zhàn)機,用作訓練中的靶機。
美國一再揚言,一旦臺海發(fā)生戰(zhàn)爭,美國可能在軍事上支持臺灣,并為此制定了多種預案。既然如此,美國難道還不會把俄制武器的有關資料提供給臺灣當局嗎?我們完全應該估計到,如果臺海戰(zhàn)爭發(fā)生,這些俄制武器對臺灣軍隊的使用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更不用說在同美國軍隊發(fā)生沖突時的效果了。
在1982年的英(國)阿(根廷)馬島戰(zhàn)爭中,阿根廷空軍首次使用法國制造的飛魚式導彈就擊沉了英國的一艘驅逐艦。然而,在英國從法國獲得了飛魚式導彈的資料以后,盡管阿軍方多次使用這種導彈,但效果甚微,僅擊傷一艘英國軍艦。因此,在同臺灣當局所進行的軍事斗爭中,只能主要依靠中國大陸自行研制的先進武器。
三
1奔鈾俟防現代化,為最終解決臺灣問題作好充分準備,正是為了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目標。臺灣問題實質上是國、共內戰(zhàn)的遺留問題。國、共內戰(zhàn)同人類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戰(zhàn)爭一樣,內戰(zhàn)中的國民黨方面不陷入徹底絕望的境地,是不會屈服的。在內戰(zhàn)中以和平方式解決的戰(zhàn)役,如北平、長春、新疆、湖南和綏遠等,都是在國民黨軍隊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得以解決的。即便不是國民黨死硬分子的傅作義,也是在他的嫡系主力——35軍被全殲、向西流竄綏遠的路被堵死、向東從海上撤退的道路被切斷(即天津和唐沽被解放)、北平被解放軍團團包圍(連市內的東單機場也受到解放軍的炮火封鎖而無法使用)的情況下才同意北平和平解放的?,F在大陸要想促使臺灣當局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案,也只能在軍事上使臺灣當局陷入絕境,使其認識到:除了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別無其他出路。否則的話,同臺灣當局談祖國的和平統一問題,無異于與虎謀皮。須知,對于頑固堅持臺獨路線的李登輝和其他分裂勢力來說,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主張,也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就范的。
因此,一方面繼續(xù)堅持擴大兩岸間的經濟、文化和社會交流,做好爭取臺灣民眾的工作,另一方面大陸也要看到,沒有真正“硬”的一手,這些領域的進展對促進祖國統一的作用是有限的。例如,通過多年的交流,已有大批臺灣各界人士訪問過大陸,臺灣民眾也能夠自由訪問大陸和接收大陸的廣播和電視節(jié)目,但是這些情況并沒有使島內支持統一的人數有明顯的增加,更沒有形成對臺灣當局的巨大壓力。
2敝灰處理得當加速國防現代化就不會干擾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首先,國防現代化本身就是“四個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和中國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目標。在大陸實現了國民經濟翻兩番的目標以后,已經初具實現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和科技基礎。其次,只要搞好有關的體制改革,國防現代化就能夠同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關系??紤]到國防科研機構是中國重要的科研力量,軍工企業(yè)大多是大中型國有企業(yè),如果處理得好的話,加快國防現代化一定會促進大陸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進國企改革,乃至加快整個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
從古今中外和世界各國發(fā)展軍備的情況來看,不能一概而論地說“軍備競賽是經濟發(fā)展的累贅”,關鍵是有關的體制是否合理,是否能夠使軍事科技和軍工生產同整個國民經濟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關系,從而使國防現代化轉化為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動力。
在現在的世界上,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最為突出的當然是美國。第二個例子是法國。人口僅為5700萬的法國擁有完整、獨立和發(fā)達的國防科技和工業(yè)體系,能夠研制和生產包括核武器和航空母艦在內的各種先進武器。如果美國和法國經濟中沒有軍事科技和軍事工業(yè)這一大塊的話,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反而是要出嚴重問題的。
當然,在市場經濟中,軍事科技和工業(yè)的發(fā)展也要按經濟規(guī)律辦事,要講究經濟效益,也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基礎。這就是西歐國家的軍事科技和工業(yè)發(fā)展比美國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這些國家的市場較小。應該說,中國在這方面具有比西歐國家更為有利的條件:中國擁有12億人口、300萬軍隊。難道就不能最終建成相當于數個、甚至10個法國規(guī)模的軍事科研和工業(yè)體系嗎?
3貝猶ㄍ宓耗詰拿袂楹橢饕政治力量的政策主張來看,今后無論誰上臺,都不大可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大陸和平統一的主張,最多是爭取保持現狀,也就是繼續(xù)保留李登輝已取得的臺獨“成果”。
4崩史將證明,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將是中國真正成為世界強國的標志。古今中外有無數的事例都表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國不僅必然是軍事大國,而且有經常對外用兵的必要性。在現在的世界上,不僅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經常對外用兵,連英國和法國也不時地在海外采取軍事行動。中國解決了臺灣問題和成為世界強國以后,中國的利益也將遍布世界各地。在必要的時候,這些利益也需要用軍事力量來保護。因此,中國的軍事力量在解決了臺灣問題以后不僅仍然是需要的,而且還需要不斷地增強。一個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后盾的大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還會成為列強魚肉的對象,如中國歷史上的清王朝。相反的是,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大國還會成為不少國家競相爭取,希望獲得它保護的國家。例如,現在的東南亞國家就希望保持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軍事存在,以應付本地區(qū)的“不確定因素”。
5奔鈾俟防現代化必然會招來強烈的國際反響,但無須過分介意。首先,作為一個已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核大國,中國象美國一樣,在國際法上擁有發(fā)展核武器和各種常規(guī)武器的充分權利和自由?,F在世界上連一些中小國家(如西班牙和泰國)都已擁有象航空母艦那樣的現代化武器,為什么擁有12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漫長的海岸線的中國反而不能研制航空母艦呢?其次,從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和西方輿論的對華反應來看,它們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和一時的需要,時而鼓吹“中國威脅論”,時而鼓吹“中國虛弱論”,毫無原則性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我們的態(tài)度應該是:你們接受中國的解釋也罷,不接受也罷,反正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的決心和步伐是堅定不移的。
6比綣大陸擁有速戰(zhàn)速決地解決臺灣問題的軍事力量和對美國的戰(zhàn)略威懾力量,美國肯定不敢在軍事上介入臺海戰(zhàn)爭;如果相反,中美之間不僅必然會發(fā)生戰(zhàn)爭,而且戰(zhàn)爭的進程必然是:中國越弱,越是沒有反擊美國軍事介入的有效手段,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打擊越是殘酷無情。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所謂“故意模糊政策”的實質,是要把是否在軍事上介入的最后決定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看一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敢于違反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用軍事手段干預南聯盟鎮(zhèn)壓科索沃的阿族非法武裝,但是不敢批評俄羅斯在車臣戰(zhàn)爭中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的軍事行動——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毀滅美國的軍事大國,就能夠看穿美國等西方國家欺軟怕硬的本質。因此,避免中美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唯一途徑是實現國防現代化。對此不能有任何的幻想。
四
就中國目前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的發(fā)展水平而言,實現國防現代化,使其足以對臺獨和西方反華勢力產生強大的威懾作用,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臺灣島內和國際形勢會發(fā)生各種難以預測的變化。對于這樣的變化,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大局,心中有戰(zhàn)略,才能應付自如,始終掌握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動權。
1碧ㄍ邐侍饈侵泄戰(zhàn)略全局中的局部問題,但戰(zhàn)端一啟,就將上升為全局問題
必須認識到,相對于中國的戰(zhàn)略全局而言,臺灣問題再重要也是一個局部問題。在1972年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時,毛澤東講的第一句話是:“臺灣是小問題,世界才是大問題”[3]。鄧小平雖然曾提出“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一”是“我國人民80年代的三大任務”,但在發(fā)現解決臺灣問題的條件尚未成熟時,鄧小平又說:“我們精力要花在經濟建設上,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4]”。毛澤東和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戰(zhàn)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臺灣問題,這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旦大陸和臺灣開戰(zhàn),臺灣問題必然上升為全局問題,因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榮譽、安危乃至前途都取決于戰(zhàn)爭的結果。因此,大陸在臺海戰(zhàn)爭問題上必須慎之又慎,絕對不能在沒有作好準備的情況下,輕率地因李登輝和西方反華勢力的挑釁就投入戰(zhàn)爭。否則的話,輕率行動將正中臺灣當局和西方反華勢力的下懷。因為,它們現在最希望看到的是中國因某種變故而中斷崛起的進程,這也是西方反華勢力支持臺獨的主要目的。
由于上述原因,對臺灣當局的分裂活動和西方反華勢力的干涉,既要堅決反擊,又不能自亂陣腳,在作好充分準備以前,無論圍繞臺灣問題發(fā)生什么事情,也不要輕啟戰(zhàn)端,影響中國實現包括國防現代化在內的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只要堅定不移地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堅決壓縮臺灣所謂的“國際空間”,即便臺灣當局宣告“獨立”,世界上也不會有哪個重要的國家承認它。因為,相對于臺灣來說,中國大陸在國際上的份量不知道要比它重多少倍。1993年德國總理科爾在拒絕向臺灣出售潛艇時說,他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一是中國一貫支持德國統一,德國不能阻撓中國的統一,二是德中貿易額遠遠大于德國同臺灣的貿易額,德國不能因小失大?,F在,中國幾乎同所有的西方主要大國的貿易都遠遠多于這些國家同臺灣的貿易,更何況這些國家在重大的國際問題上還需要中國的合作。因此,臺灣當局能夠爭取國際社會“外交承認”的能力是有限的,這種能力還將隨著中國大陸的迅速崛起而進一步減弱。對此要有充分的信心。
2貝舐講荒蘢隕琛笆奔潯懟焙汀暗紫摺保束縛自己的手腳
部分海內外華人學者有兩種錯誤的觀點,一是要求中國領導人為解決臺灣問題制定“時間表”,二是要為臺灣島內的分裂活動設定所謂的“底線”。這兩種觀點的錯誤和危險均在于有損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動權。
香港和澳門問題同臺灣問題不同的是,前兩個問題的解決確實是有時間表的。但是,應該清楚的是,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時間表不是中國制定的,是清朝政府同英國和葡萄牙制定的,新中國政府從國家尊嚴和民族大義出發(fā),是不可能推遲這個時間表的。臺灣問題沒有時間表,這是一個現實。但是,只要處理恰當,這個現實反而有助于掌握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動權,只要條件成熟,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解決臺灣問題;只要大陸確實擁有解決臺灣問題的實力,屆時完全可以置西方的反應于不顧,因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任何國家都無權干涉。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人都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解決臺灣問題。毛澤東在表示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時候說:“臺灣只有幾百萬人口,幾年不收回臺灣(包括金門在內)也不要緊。[5]”鄧小平也諄諄叮囑:“實現和平統一需要一定時間。如果說不急,那是假話,我們上了年紀的人,總希望早日實現?!钡恰疤绷瞬恍小盵6]。江澤民關于臺灣問題的講話中也包含著準備作長期斗爭的意思。
給臺灣島內的臺獨活動設定所謂的“底線”,也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觀點和做法。這無異于將開戰(zhàn)的主動權拱手交給李登輝和西方反華勢力。這完全是沒有軍事常識的糊涂觀點,其結果可能是戰(zhàn)爭未打先輸了一半。古今中外有無數的戰(zhàn)例告訴我們,在沒有作好戰(zhàn)爭準備、或者低估對手的情況下,貿然投入戰(zhàn)爭,其結果都是極其糟糕的。這樣的例子有1895年的甲午戰(zhàn)爭、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1939年的蘇芬戰(zhàn)爭,等等。最近的科索沃戰(zhàn)爭也是這樣的例子。
在臺灣問題上,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問題既沒有“時間表”也沒有“底線”,任何臺獨勢力都是中華民族的大敵,都將受到應有的懲罰。但是,至于什么時候解決臺灣問題,完全取決于的條件是否具備,并不取決于“時間表”和臺獨勢力是否突破“底線”。一旦做好了準備,即便臺獨勢力懾于大陸的實力和決心而在表面上偃旗息鼓,大陸也將向其發(fā)出最后通牒,令其乖乖地接受和平統一的主張。
此外,在為解決臺灣問題作軍事準備時,必須克服一切僥幸的思想。從李登輝頑固的臺獨立場和西方反華勢力暗地里支持臺獨的情況來看,大陸希望通過有限的軍事行動,如海上封鎖、有限度的導彈攻擊、小規(guī)模的??諔?zhàn)斗或者攻占若干守軍不多的外島等,不僅不能使李登輝就范,而且必然是得不償失;其結果一是對解決臺灣問題于事無補,反而暴露出大陸希望避免臺海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僥幸心態(tài),使李登輝等臺獨勢力更加有恃無恐,二是在國際上同樣招致強烈的反響,使大陸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所需的國際環(huán)境毀于一旦。因此,大陸軍事準備的立足點應該是:不打則已,打則必須速戰(zhàn)速決,徹底解決問題,絕對不能對戰(zhàn)爭的進程和臺灣的反應存有任何的僥幸心理,即以為略施小技,就能對臺灣當局起到曉以利害的效果,迫使其回到一個中國的立場上來。
總之,只有實現了國防現代化,在軍事上陷臺灣于絕境,同時使西方反華勢力懾于大陸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強大實力和堅定決心而不敢輕舉妄動,才能夠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最后統一的目標。
(作者單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
注釋:
[1]參閱香港出版的《中國評論》1999年9月號,第26頁。
[2]參閱1999年9月7日《國際先驅論壇報》(美國)。
[3]基辛格:《大外交》,中譯本,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672頁。
[4]《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第87頁。
[5]《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382頁。
[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頁,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