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文
編者按: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新的子欄目《經典故事》從本期起將陸續(xù)刊登心理學中的經典實驗、原理(結論)及其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發(fā)意義,以使更多的教師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這門科學。歡迎您的關注,期待您的參與!
如果你留意觀察班上的同學,你會發(fā)現(xiàn)班上很要好的一群男生可能都擁有一套顏色和款式都相同的足球衫,而很要好的一族女生則可能擁有一樣的發(fā)式或相同的飾物,這種驚人的相似現(xiàn)象就是從眾效應。確切地說,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
社會心理學家阿西(S.Asch)是對從眾問題研究最為廣泛的一位學者,從眾效應也因他的一個著名實驗又稱為阿西效應,這個實驗就是群體壓力實驗。實驗中有7人作為被試,其中第6人為真正的被試,其余6人為阿西安排的實驗助手,實驗目的是考察群體壓力對從眾行為的影響。實驗者每次給他們呈現(xiàn)一組卡片,共50組,每組兩張,其中一張畫有一條標準線,另一張畫有三條直線,分別編號為1,2,3,其中一條同標準線一樣長。要求被試判斷,比較線中哪條與標準線一樣長。進行頭兩組判斷時,大家都選擇了同一條比較線,作為第6號的真被試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在第三組比較時,實驗助手們開始按實驗安排故意做錯誤的判斷,真被試越來越猶豫不決,因為他每次判斷都是在聽了前5個人的判斷之后,他感到很困惑:是該相信自己的判斷呢?還是跟隨大家一起做錯誤的判斷?實驗結果表明:數十名自己獨自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的被試,跟隨大家一起做出錯誤判斷的總比率占全部反應的37%。75%的被試至少有一次屈從了群體壓力,做了從眾的判斷。
可見,人在面對群體壓力時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從眾是個人適應生存的必要方式,從眾可以幫助一個人很快地適應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使人迅速地融于一個新的團體中。當一個人的觀念和行為保持與群體和社會主導傾向更多方面一致時,他的心理與群體和社會是和諧統(tǒng)一的,這種和諧統(tǒng)一有利于保持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因而說從眾對個體的生存具有積極的意義。那么,在教育中如何利用好人的這種從眾心理呢?
1.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增加團體凝聚力。
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特別是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可以增加學生的歸屬感,使學生在情感上感到認同,依賴于這個團體,從而增加了團體的凝聚力。當他們感到自己與集體的關系越密切時,就越愿意采取與集體相一致的行為,同時還會自覺地維護集體的形象和利益,從而能自覺地約柬自己。
2.樹立積極的輿論導向和行為榜樣。
當一個班級有很好的氛圍時,還需要樹立起積極的輿論導向和行為榜樣。這種導向和榜樣就是無聲的語言,學生在這種導向和群體的壓力下,會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趨同于一致。如果一個學生仍要堅持違背班級輿論的做法,他就會遭到團體的排斥,甚至是懲罰,使他體驗脫離團體的孤獨和游離于團體之外的種種困難。
3.培養(yǎng)獨立個性避免盲從。
當對情境不了解或出現(xiàn)認知偏差時,此時的從眾就是“盲從”。像一個抬頭仰天的止鼻血者,招來一群抬頭看天的人的笑話,就是一個對情境不了解而盲從的典型例子,這種例子在生活中舉不勝舉。而學生由于知識和閱歷的不足,更容易由于認知偏差導致盲從,狂熱的“追星族“即是一例。
另外,學生自身個性的不完善也是容易盲從的一個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具有獨立個性、良好自我觀念的人,自我評價較高,自信心較強,具有較強的判斷果斷性,他們的從眾率較低。因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個性和立場獨立性的認知方式有助于避免盲從。
4.教會學生應對消極團體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格外看重自己所處的團體,對團體有著很強的信賴感,因此不愿違抗團體的意愿,但是,這些團體的意愿不都是積極的,他們同樣會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消極的團體壓力。許多學生就是因為面對同伴的消極壓力時不知該如何處理而屈從了,做出錯誤的選擇和行為。當然對同伴說“不”需要勇氣,首先應培養(yǎng)學生有明確的判斷是非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鼓勵和訓練學生敢于去拒絕,拒絕也需要技巧。所以,在增強學生拒絕的勇氣的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如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