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念麗
當母親懷抱著出生不久的小寶寶,首先會想到的也許是如何讓他吸取更多的維他命和蛋白質(zhì),使他有強壯的身體。然而,對小寶寶來說,要健康地成長,還必須得到精神上的維他命和蛋白質(zhì)--那就是他對媽媽的安全型依戀。
為什么安全型依戀對寶寶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這些問題作一些說明。
什么是依戀
依戀(attachment),是由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鮑爾比(1907-1990)提出的一個心理概念,指的是嬰兒與母親(或能夠代理母親的人)之間所形成的由愛戀連接起來的永久性心理聯(lián)系。哺乳讓嬰兒得到生理上的滿足,而依戀則讓嬰兒得到的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大量的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就像維他命、蛋白質(zhì)對生命和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樣,依然對嬰兒的精神發(fā)展和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
什么是依戀行為
依戀行為有這樣兩個特點:
渴求與依戀對象的接近;
想努力維持這樣的接近。
表現(xiàn)在嬰兒的行為上,有兩種模式:信號行為模式和接近行為模式。在信號行為模式中,有微笑、啼哭、注視和發(fā)出響聲等,目的在于把母親呼喚到身邊。而在接近行為模式中,有吮吸乳汁、抓住母親不放和用目光追視母親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親的接觸。
隨著嬰兒的月齡和年齡的增長,依戀行為逐漸地系統(tǒng)化和復雜化,它的發(fā)展經(jīng)過以下4個階段:
第1階段(出生到3個月):對人物不加區(qū)別地定位和表現(xiàn)信號行為階段。雖然還不會識別某一個特定的人,如母親,但已會向人表現(xiàn)出信號行為,這種行為易激發(fā)母親的母性行為。因此,母親和嬰兒在一起的時間增多。
第2階段(3-6個月):對特定人物進行定位和表現(xiàn)信號行為階段。對母親或其他代理母親行使母親職責的人表現(xiàn)出自發(fā)性喜悅之情,并表示伴有喜悅情緒的社會反應。
第3階段(6個月-3歲):隨著信號行為的發(fā)展,極力維持與特定人物的接近。對陌生人表現(xiàn)出警戒和懼怕的情緒,經(jīng)歷過"陌生人焦慮"時期。如果能很好地對待嬰兒的信號行為,能夠減輕他們的懼怕和不安情緒。與此同時,嬰兒在探索行為中,開始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
第4階段(從3歲開始):與依戀對象建立確定的關系。不管什么時候,不管到什么地方,對母親或其他代理母親行使母親職責的人已形成一種永遠的聯(lián)系。能對依戀對象的行動進行預測、能油察依戀對象的情感和動機。在這個階段中,幼兒已擁有對依戀對象持續(xù)反應的系統(tǒng)。
依戀的類型
鮑爾比的同事根據(jù)鮑爾比的依戀理論,設計進行了"陌生情景"的實驗。在實驗中,為10-24個月的嬰兒設置的最關鍵的情景是,與母親的分離、再會和陌生人在一起。通過對嬰兒在這些情景中的行為表現(xiàn)的觀察,科學家們將母子依戀的類型進行了以下3種分類:
(1)回避型這類嬰兒對母親采取一種回避態(tài)度。當母親在場時,嬰兒很少理會,而當母親離開時,也是漠不關心。當母親再回到身邊時,嬰兒仍回避與母親的交往,抱他時會掙脫或移動身體。甚至對陌生人比對母親的回避還要少。
(2)安全型這類嬰兒與母親有著安全的情感連系。當與母親在一起時,嬰兒喜歡與母親接近,但并不總是靠在母親身邊,而是放心地玩耍。當母親離開時,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痛苦。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接近母親,尋求撫慰、并很快恢復平靜,繼續(xù)玩耍。對陌生人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警戒和怕生,但也會表現(xiàn)出試圖接近和友好的態(tài)度。這類嬰兒的母親往往對嬰兒的情感需要比較敏感。
(3)矛盾型這類嬰兒對母親懷有矛盾的情感。當母親離開時,表現(xiàn)得極為痛苦,而當母親回到身邊時,又拒絕同母親的接觸。母親回到其身邊后,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使其情緒平靜下來,這類嬰兒在陌生情景中哭得最多,玩耍最少。陌生人也難以接近,對人的反應表現(xiàn)得消極被動。
不同依戀類型對孩子今后發(fā)展的影響
研究表明,那些與母親形成回避型或矛盾型依戀的嬰兒,長大后,容易形成不安定人格,性格孤僻多疑,對他人不能擁有真正的情愛,因而,離群索居,易除精神不安或走上犯罪道路。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與母親之間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容易對母親以外的人持有信任感。有著安全依戀的嬰兒,以后的發(fā)展都比較好。例如,曾在1歲時被測定為安全型依戀的2歲嬰兒對陌生人的適應要快得多,也比較聽從母親的要求。還有對18個月時所測定到的依戀類型與3歲時在幼兒園的同伴關系進行的研究表明,當時被測定為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到了3歲后,很多成了同伴中的領袖人物,受到同伴的歡迎。這種現(xiàn)象維持到4-5歲,當時被測定為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后來往往表現(xiàn)出很強的好奇心,對大人也較少有抵抗情緒(Arend et al,1979)。概括起來看,獲得安全型依戀的嬰兒,長大成人后,易形成安定人格,性格開朗,對他人能保持信任和友愛,容易受到他人的喜愛和尊敬。
不同的依戀類型會給嬰兒帶來如此重大的影響,做父母的一定很想知道形成不同的依戀類型的原因所在。作為母親,如何才能和寶寶形成安全型依戀?下面讓我們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一下探討。
造成不同依戀類型的原因
造成回避型依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母親對嬰兒的情感需要不敏感,或缺乏溫情,表情呆滯,很少給嬰兒帶來愉快;二是嬰兒由多人撫養(yǎng),沒有形成對母親或某一個固定的人的依戀。
造成矛盾型依戀的原因在于這類嬰兒的母親,往往是情緒變化大,對嬰兒的情感需要所作的反應不一致。有時對嬰兒表現(xiàn)出親近、依戀;而當嬰兒在出現(xiàn)痛苦和反抗時,又會對嬰兒表現(xiàn)得粗暴或冷淡。
而形成安全型依戀的條件是母親必須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所謂"安全基地",就是當寶寶在感到不安、恐懼或痛苦時,大人能為他及時解除這些消極情感,使他感受到安全和愉悅,從而他就會感到:"媽媽的懷抱是我的安全基地"!
而讓嬰兒建立安全的依戀,作為養(yǎng)育者,最關鍵的是要有敏感性。當孩子處于不適狀態(tài)時,大人能及時幫他解除;當面對著孩子時,大人能經(jīng)常面露微笑或逗他玩;當嬰兒發(fā)出咿呀之聲時,能及時作出積極反應。通過這些行為,使嬰兒感覺到母親等養(yǎng)育者能減輕自己的痛苦,與自己共享快樂,由此,嬰兒便會對母親產(chǎn)生信任感。心理學家指出,嬰兒期的基本發(fā)展課題就是建立嬰兒對外界的信任感。因此,在這個時期使嬰兒獲得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這將影響他以后一生的發(fā)展。
如果母親經(jīng)常對孩子的痛苦和要求置之不理,嬰兒就很難把母親當成自己的"安全基地",對這樣的依戀對象也就不容易產(chǎn)生信任感。所以說,養(yǎng)育者對嬰兒的生理和心理的各方面需要作出敏感反應,是促進安全型依戀形成的重要因素。
但是,有的母親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的孩子吵個不停,我算得上敏感,也作出了積極反應,可就是不見效。怎么辦?"
是的,在安全型依戀形成的過程中,嬰兒并不是安全處于被動地位。嬰兒的個人氣質(zhì)也起著作用。由于養(yǎng)育者對不同氣質(zhì)的嬰兒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因而直接影響到依戀的"質(zhì)"。比如被稱為"困難型嬰兒",整天吵鬧不止,吃喝拉撒睡無規(guī)律,極少露出笑容,就較難引起母親或其他養(yǎng)育者的依戀之情。對那些久哭不止,哄他哄不住的嬰兒,久而久之,父母會慢慢地喪失信心,對嬰兒顯得很不耐煩。
心理學家對困難型嬰兒的母嬰關系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母親對12-18個月的困難型嬰兒提出的社會性要求和訓練較少,這導致困難型嬰兒到18個月時撫育更加困難;2歲以后,困難型嬰兒的氣質(zhì)特征對母親的影響最大。此時母親更多地采用警告和禁令。態(tài)度生硬。為此,嬰兒的反抗增多,導致母嬰之間的沖突增加。
要讓這些嬰兒獲得安全依戀,作為養(yǎng)育者,就必須更敏感、更耐心。
父親也同樣應該成為嬰兒的"安全基地"
心理學家們除了研究母子之間的依戀,還對父子之間的依戀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2個月以上的嬰兒表現(xiàn)了對父親離去的痛苦,這與同母親的分離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樣。而對陌生人則無此反應。表明了父親也是嬰兒痛苦時尋求安慰的"安全基地"。父親積極參與撫育嬰兒的行為越多,嬰兒對父親的依戀也就越深。
如果您和小寶寶之間形成了安全依戀,那么毫無疑問您能給他補充足夠的精神維他命和蛋白質(zhì),使他能擁有心理的健康。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