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樂生
田浩江,這位中國最早一批赴美的前中央樂團的尋夢者之一,在1983年離開北京時,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是充滿迷惘的。17年里,他在世界著名歌劇院演出歌劇40多部,六次獲得國際比賽大獎,多次與世界級的導演和演員合作。1999年末與多明戈在大型歌劇《將軍》聯(lián)手演出,在美國肯尼迪藝術(shù)中心歌劇院連演八場,一展中國藝術(shù)家的風采。這已不僅僅是中國人自己的驕傲,也成為了東方人在西方藝術(shù)世界打拼成功的典型。對此,田浩江本人又是如何看待呢?
"一個東方人,想在西方歌劇世界有一席之地,就像一個西方人想在我們中國京劇院做第一老生一樣,太難。"田浩江這樣說。就表演的案頭準備工作來講,必須比他人多花200%的努力,而這300%的付出,才僅僅是具備了被認可的可能。"沒有人能保證你可以永遠站在這個舞臺上,你只能不斷努力。"17年的生涯對田浩江而言,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聲樂,學習多國語言,學習東西方文化;跟老師學,跟同行學,跟大師學,跟實踐學。田浩江就認準了這一條路:學習,提高,再學習,再提高。而且,進入越深,他就愈發(fā)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越發(fā)懷疑自己。藝海無邊,不斷否定自己才能不斷前進,這真的是一個定律。
田浩江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談到高興處,笑起來象一個天真的孩子。在他隨意謙和的外表下,是對祖國深重的責任感。他認為強大的祖國是他們這些海外人士的依靠,"西方人尊重我,因為我是一個中國人"。反之,中國歌唱家和藝術(shù)家們的努力和表現(xiàn)也會提高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談到在《將軍》及其他歌劇中的表現(xiàn),他說:"大多數(shù)外國人不會記住我的名字,他們只知道我是一個中國人。"他給自己下命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紐約時報》評價他在《將軍》中的表現(xiàn)咄咄逼人,使"父親"一角熠熠閃光。男低音在歌劇表演中,能夠吸引這樣的注意,的確是不多見的,一個東方人,一個中國人能脫穎而出,帶給了我們太多的震憾和激動。
田浩江認為歌唱家在舞臺上,拼來拼去,拼到最后拼的是修養(yǎng)。誰的修養(yǎng)深,誰就能多一天站在舞臺上。修養(yǎng)包括學識和人品。拿發(fā)聲來說,他覺得與做人就大有關(guān)系。做人內(nèi)外一致,用自然方式對待別人,就會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而在音樂上就會達到聲音的統(tǒng)一。他曾問一位從國內(nèi)出去的歌唱家,想不想中國,對方說不想,這里掙錢容易多了。田浩江聞此言,感到非常悲哀。一個人怎能如此漠視自己的祖國?他覺得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要關(guān)心這個社會,關(guān)心社會上的人和事,要有正義感,要有自己的善與惡的標準,要有愛和恨的敏感,千萬不能麻木、冷漠。天上飄的都是錢,你能每一張都抓住嗎?還是做一些事吧。田浩江想把自己這么多年做過的事,體會到的東西,包括案頭、試聽、表演風格、舉手投足等一切舞臺表演所需要的東西,講人后來人聽,"告訴別人不再走彎路。"2000年,他還要在北京、上海等地參加演出和活動,為國內(nèi)的文化事業(y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田浩江稱在國內(nèi)時,自己是個很懶的人。國外的環(huán)境和機制推著他不斷向前走,直到今天這一步。他的演出合同已經(jīng)排至2002年,日程表上有18部歌劇。他的身后是全力支持他的妻子--一位從事東方藝術(shù)人才交流工作的聰慧的香港女子。生活和事業(yè)上的收獲怎能不使這張西方歌劇界的東方面孔笑得更燦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