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 娃
從新疆的首府烏魯木齊出發(fā),翻過天山繼續(xù)向南,延伸150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喀什。
如果說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市標(biāo)”的話,那么我認為喀什的“市標(biāo)”,就是市中心艾提尕爾廣場的艾提尕爾清真寺那拱形屋頂上那一彎清冷的月亮。
喀什的這彎月亮,是與眾不同的。
喀什的月亮,清涼;喀什的土地,灼熱。
當(dāng)我頭一回踏上喀什的土地,就感到仿佛被卷到一股難以言喻的熱浪之中。只聽到震耳欲聾的嗩吶扯破嗓門地喊著,還有激動人心的手鼓、“冬八鼓”(納格拉,又稱“鐵鼓”)一陣緊似一陣地敲著,讓人一聽就渾身冒汗。如此的熱鬧,卻不見樂手的身影,有人示意我向那充滿濃郁異國情調(diào)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屋頂上看去,哦!在那兒呢。
廣場上,一些不同年齡層次的維族男人們在隨著樂聲跳舞。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天生有這方面的才能,他們的舞姿里滲透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是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員學(xué)不來的。后來在喀什呆的時間長了才知道,當(dāng)?shù)氐臐h族人把這種“味道”叫做“羊肉味兒”。大言不慚地說,我因為有了在喀什生活過八年的歷史,所以若是跳起維族舞蹈來也潛移默化地多少有了一些這種“羊肉味兒”。不談技巧,但是絕對能夠跟上所有的維吾爾音樂的節(jié)奏。
那時我一直奇怪,廣場上跳舞的人群中為什么沒有女人?后來在一次“古爾邦”節(jié)到喀什去玩兒時,發(fā)現(xiàn)在那一大片做“乃瑪孜”的祈禱者當(dāng)中,也沒有女人出現(xiàn)。記得當(dāng)時我還提出想到那座神秘的艾提尕爾清真寺里面去看看,但是遭到了謝絕,那些個個都長得像阿凡提一樣的維吾爾男人們都沖我幽默地微笑,使我覺得他們的微笑也神秘。后來我才知道,女人是不可以進這座清真寺的,為此我還憤然了好久。當(dāng)然,那是七十年代的事了。
但是,善良隱忍的維吾爾族婦女依然以她們自己的方式向胡大(真主)祈禱,依然在她們擁的范圍內(nèi)唱歌跳舞。維吾爾族女人跳直起舞來堪稱是沉魚落雁,她們的一絕在于眉目傳情,甚稱萬般風(fēng)情皆在眉目之間。或許正因為此,維吾爾族姑娘都特別注重修飾自己的眉毛,她們用當(dāng)?shù)禺a(chǎn)的一種“烏斯蔓”草碾成汁涂在眉毛上面,久而久之就長成更加漂亮的眉毛了。
這里好像沒有交通規(guī)則可言,到處都是人,或是成雙成對,或是成群結(jié)隊,或者干脆就圍成一圈席地而坐,掰一塊烤馕蘸點蜂蜜或清水。當(dāng)你走到一條不足三米寬的熙熙攘攘的“巴扎”(集市)土路上,聽到小商的吆喝聲,再看看那琳瑯滿目的紅寶石、藍寶石、俄羅斯大羊皮披肩、巴基斯坦的銅器、玉器,各種各樣的牛角獸骨、鷹翅羽毛、小首飾和鑲著紅紅綠綠假寶石的小刀,以及本地產(chǎn)的瓜果干和新鮮的木瓜、石榴、無花果等等,你就會覺得仿佛置身于一個神奇的中世紀(jì)王國。
在喀什,還給人一個深刻印象的是那滿街的小毛驢。應(yīng)當(dāng)說,小毛驢還是很可愛的,仔細看它們的眼睛,那里面流露出來的是明顯的溫順和善良,它是南疆的維吾爾農(nóng)民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我在這里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距喀什九公里遠的疏勒縣,有一位維族老農(nóng)清早趕著毛驢車出門,當(dāng)毛驢車走到大道上時,老農(nóng)就放心地躺在車上睡著了。因為毛驢是直線思維,你把它擱在哪個方向,它就直直地朝著那個方向前進,絕不拐彎。而從疏勒通向喀什的9公里大道,恰好是一條筆直的路。
但是走到半路上遇到一惡作劇的年輕人,他把毛驢的頭牽過來繞了個180度的彎兒,就幸災(zāi)樂禍地走開了。
老農(nóng)對時間掌握得極準(zhǔn),當(dāng)他感覺快到了就會醒過來。但是他睜眼一看——毛驢車端端地停在自家院子門口,老伴兒正一臉地問號俯身看著他……
所有乍到南疆的人,聽到這個故事無不把臉笑成一顆綻開的大石榴。這種阿凡提式的幽默在維吾爾人身上比比皆是。
應(yīng)當(dāng)說,在喀什的土地上,最讓我受到震動的,依然是那些維吾爾族的蒙面婦女。當(dāng)我第一眼見到三三兩兩的蒙著面紗的維吾爾族女人向我迎面走來時,我感到自己的呼吸都停止了。
我經(jīng)常出神地注視著那些神秘兮兮地面紗,想象面紗后面有著怎樣的美麗絕倫的五官,有著怎樣平靜或是委屈的靈魂?
噢!這就是喀什,就是我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過八年的夢縈魂繞的喀什。在這樣的一片熱土上,只要想想喀什這東連平沙萬里,西接蔥嶺百嶂,雄峙絲路的險要地理位置;想想作為曾經(jīng)是古絲綢之路上最活躍的一個中樞城郭,南到印度,西通中亞、歐洲,東與絲路的南道、北道銜接,是幾條通道的匯合處和中轉(zhuǎn)站,就可以想象當(dāng)時的古道上那些商旅,從東方來的是如何翻越重重雪山,往西邊去的是怎樣跋涉蒼茫瀚海,而當(dāng)他們到達百物豐饒的喀什時又是怎樣的一番欣喜。
“喀什”,即喀什噶爾的簡稱,為突厥語“玉石”之意;“噶爾”,即“城市”,或“集中之地”。公元前二世紀(jì)張騫通西域時,喀什噶爾即為西漢疏勒國。是西域36國之一,也曾是東漢名將班超鎮(zhèn)守西域時的駐地。從公元前2世紀(jì)至公元15世紀(jì),長達1700多年的時間里,喀什一直保持了蔥嶺之東商業(yè)都會的地位。到唐朝,疏勒的地位日益重要,成為唐代安西四鎮(zhèn)之一。1884年新疆建省后,喀什成為南疆的政治、軍事重地,城區(qū)擴大到市郊,同時又在老城南約9公里的地方另筑一座“疏勒”新城(后為疏勒縣),此后的文書就把喀什和疏勒作為兩個地名相稱了,直到1952年,喀什正式置市。
作為古絲綢之路上一個開放性名城,喀什歷來是中西方文化的薈萃之地。中原的文化、技藝和印度、波斯的音樂、舞蹈都滋潤過這片綠洲。因此,這里的文化堪稱中西方文明的合成式文化。“疏通樂”在隋唐時就風(fēng)行內(nèi)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并被列為十部國樂之一。
說到南疆的音樂,我不由得想起了對新疆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王洛賓先生。記得有一次他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新疆,尤其在南疆,戈壁沙漠越大、越荒蕪的地方,那里的維吾爾人歌聲卻越是熱情嘹亮?
我當(dāng)時回答洛賓先生說,也許是給自己壯膽,大聲歌唱,狼就不敢來侵犯了。再說,人是缺什么就尋常覓什么的動物,大自然冷漠,不就自己給自己補償熱情唄。反之,在大都市里生活久了,人們就會對那些空洞的熱鬧和虛假的熱情生厭,因而他們的熱情這根“筋”也就逐漸退化了。
洛賓先生聽了哈哈大笑曰:言之有理。
在距喀什市大約十公里的伯什克然木河畔,有三個非同尋常的穴,一稱“三仙洞”。是我國最西部保存下來的最古的一處洞窟,洞窟內(nèi)璧畫上的佛像造刑及服飾等與眾不同,甚至在佛教畫像中頗為罕見,是古代疏勒地區(qū)僅存的一處極為珍貴的佛教遺址。
不僅如此,喀什還是個名人輩出之地。聞名世界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古典巨著《福樂智慧》和馬赫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語大詞典》,都是北宋時期分別出自于生活在喀什的這兩位維吾爾族學(xué)者之手的杰作,是中外學(xué)者公認的研究中亞地區(qū)政治、歷史、經(jīng)濟、地理、文化、語言、文字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
九十年代初,也就是我離開喀什10年后,我再一次來到了喀什。這里的一切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街道兩旁高樓鱗次櫛比,與內(nèi)地城市建設(shè)不同的是,喀什的大樓蓋得再高,也依然是濃郁的穆斯林風(fēng)格,拱形的屋頂和門窗;依然是神神秘秘的氛圍;冷月下的熱土地依然是那樣熾熱,鮮花依然歡歡喜喜地向所有的們潑灑著它們撩人的美麗……
我在一家賣自制樂器的手工作坊前,隨著維吾爾藝人靈項的“熱瓦甫”琴聲,用維吾爾語唱起了一支古老的維吾爾情歌《亞里亞》。
老鄉(xiāng)們都圍攏來,驚訝地看著我:“你是維吾爾嗎?”有人問。
“是的?!蔽椅⑿χ卮?。
其中的一人很聰明地追問,“那你媽媽叫什么名字?”
我順口就答:“古麗雅娜?!边@是我在一個小歌劇中扮演過的一個維族姑娘的名字,這不是撒謊,因為我懂得維吾爾人的心理才這么說的。他們果然笑得更加開心,我以為我讀懂了他們的笑,那意思是說:我們不在乎你真的是不是維吾爾族,我們知道你維吾爾族就行。
在喀什,我首先注意到,街上的蒙面婦女少多了,另外最令我意外和高興的是,如今可以讓女人進到艾提尕爾清真寺里面去。
當(dāng)我走進那個始終不肯向我、向所有的女人打開的艾提尕爾清真寺,我感覺通體被那一彎清冷的月亮沐浴。
我不由自主地合掌……
〔責(zé)任編輯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