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遙遠的科技未來,正迅雷不及掩耳般逼近,速度之快,超乎想象。太空旅行、克隆人、和機器自然交談,科幻小說的虛擬情節(jié)即將一一成為真實,預告新科技文明的誕生。
“21世紀,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大結(jié)合,將成為影響人類文明的最重要因素。”一位大學校長說。
是的,當基因遇見了電腦,虛擬與真實并存,極端微小又無限寬廣。動物中有植物,人與機器同處一體,生命變成一種專利。不但將引爆全球知識戰(zhàn)爭,刷新產(chǎn)業(yè)面貌和工作分配,也對人類社會和價值觀,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
目前,跨領域的研究人員成為企業(yè)和學術界爭相網(wǎng)羅的人才。美國《新聞周刊》最近報道,未來5年內(nèi),美國將需要高達兩萬名既懂生物、又熟諳電腦科學的高級科技人才。
去年4月,電腦科學家喬伊在一篇名為《未來不需要我們》的文章中,憂心忡忡地表示,基因工程、納米科技和機器人的潘多拉盒子已經(jīng)打開,但是人類似乎還毫無警覺?!皞€別看起來都十分合理的小小科技,進展累積起來造成了強大的威力,而且也帶來巨大的危險。”
喬伊認為:“科技發(fā)展的速度比我們改變社會體制的能力快上1000倍。”人類所建立的系統(tǒng)太過脆弱和不足,應該要三思而后行。走在時代尖端的科學家發(fā)出的警訊,格外引人注目。
事實上,多年前一位外國學者指出,近幾世紀的幾個重大革命,“第一個是機器代替手,就是工業(yè)革命;再來是電腦革命,機器代替腦,然后是生命革命,機器代替上帝?!?/p>
大自然是和諧的,人類卻常常是反自然的??茖W技術的急速發(fā)展雖然減輕了我們的體力重負,但這種高效率、快節(jié)奏也使生活中充滿了更為激烈的競爭,這種繃得過緊的張力使人與人之間更加冷漠與疏遠,更加孤寂與無情,更多戒備與防范??茖W的精進,還會帶來人文的平面化,使得藝術失去作為人文最具魅力的獨特化、個性化、深邃化的品格。上一個千年,人類寄望上蒼解答生命中許多無解的問題。今天,人類則逐漸將希望轉(zhuǎn)移到生物科技、資訊科技及材料科學,希望從中解惑——了解對生命不死的追求、世間萬物的渴望,并且掌握預知未來的能力。這種越來越倚賴理性的傾向,將會使我們迷失自我。
我們追求科技進步,更要注重情感的力量、藝術的塑造,還有心靈的需求——由于無法參透宇宙萬物、油然而生的敬畏感。否則,人類將從根本上把自己打倒!
小說《1984》作者張系國問:“何處才是那溫暖明亮的地方,讓人們可以重新享受取暖、閱讀、聊天的樂趣?”
因此,他心目中的e托邦是:每個人可以同時生活在桃花源美麗小社區(qū)和虛擬大城市。
當基因遇上電腦,我們真的不可想象,我們能永遠敬畏生命和大自然嗎?G
《海外星云》(2001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