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原/文
幼時在農(nóng)村,平時無甚娛樂。偶爾村上來個耍猴的,那真了不得,家家扶老攜幼,婦女奶著孩子,全來圍觀。耍猴的邊敲鑼邊唱,猴兒穿衣、戴帽,不停地換面具,翻跟斗,還跪下,作揖,向人討錢。男女老小嘻嘻哈哈,笑成一團。有錢的給錢,沒錢,端碗米來也行。小孩們采了個石榴,撒一把瓜子,猴兒機靈地剝了殼吃。臨了,耍猴的走了,人也散了。村里除了雞鳴狗叫,一切都顯得靜悄悄地。如在夏天,還有點“知了”叫聲,叫得單調(diào)又嘈聒。
最大的娛樂,就是魯迅先生幼時看的那種“社戲”。戲臺不是搭在河邊,而是搭在打谷場上。草草搭就,俗稱“草臺班”。當?shù)厝朔Q“叫花班子”。藝人很苦,“行頭”破爛,有的戲衣龍袍,還是從關帝廟里關帝身上扒下來的。尤其唱旦的,總是搽著厚厚的白粉。小孩喊她們?yōu)椋骸鞍啄樇槿??!边@種戲,大抵在晚上演。當時還點不起汽油燈,在戲臺左右柱上綁著火把照明。如唱目蓮戲,滿臺鬼舞,火光搖曳,陰沉沉地H?!稍后|c汽油燈,臺上亮多了。農(nóng)民夸張地說:“臺上掉下個針,也能看得見!”
后來,我在上海大舞臺看京戲,那燈光打得如同白天。名角出場更是威風。頓時滿場息燈,一片漆黑,一聲:“奔———登———鏘!”滿臺燈火通明,亮得耀眼,名角緊跟出場亮相,博得滿堂喝彩聲。
燈的歷史是悠久的,戰(zhàn)國時已很精美。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后來,如紗葛或紙為籠,點燭其中,稱之燈籠?!赌鲜贰に挝涞奂o》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用細篾作骨,糊以油紙。唐、宋時,燈作盛行,每當元宵燈節(jié),奇巧紛呈,競相爭妍,故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詩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馬燈。在《荊楚歲時紀》中提到,“燈以火運”,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轉(zhuǎn)不休。
十九世紀初,英國化學家戴維發(fā)明了弧光燈。之后,俄國布羅契柯夫發(fā)明了電燭。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fā)明了鎢絲燈,才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又研制成日光燈。從此燈光照明大放光彩。
我有陶燈多盞,有一燈頭、三燈頭的,均為油燈。此燈乃農(nóng)村常見,中注油,嘴塞棉線作芯燃燒。上有攀,還可掛于壁、柱。旁邊一只,乃油壺也。我老姑媽用的是油盞,用燈草,一燈如豆。稍后才用上煤油燈,似乎是很先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