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璋
很早以前,人們就認識到,當一個人從一個傳染病瘟疫中恢復過來之后,極少會再罹患這種疾病。我國人民于明代(公元15世紀)發(fā)明了吸入天花痂屑以及用天花病人身上的痘痂皮接種的辦法,造成人工的輕度感染,以達到預防天花的目的。這一“引痘”、“種痘”的過程,實際上是用少量天花病毒激發(fā)人體本身對天花的免疫功能,如再次感染天花病毒,就有了抵抗力,也稱免疫力。人體對病毒所發(fā)生的反應過程叫做“免疫反應”或“免疫應答”。在醫(yī)療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不僅是微生物(感染因子)可引起人體的免疫反應,只要是異于本身的物質(因子),人體都可發(fā)生免疫反應。醫(yī)學上將那些可被免疫系統(tǒng)識別并排除的異物性物質稱為“抗原”,而將體內血清中對外來因子做出反應的那些成分稱為“抗體”。除了抗體之外,體內某些細胞也參與這種免疫過程,如白細胞可吞噬微生物等,它們參與免疫反應的過程叫“細胞免疫”,而以抗體方式參與的過程便叫“體液免疫”。
如果將侵入的因子(如病毒、細菌等)比作敵人,那么抗體、免疫細胞等就是抗敵戰(zhàn)士,而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等就是戰(zhàn)士的兵營。
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能夠精確地識別什么是體內的正常成分、什么是外界侵入的異常成分,這種區(qū)別“己”和“非己”的功能,是有效地清除外界侵入的有害微生物的前提。腫瘤細胞雖然是由體內正常細胞轉變而來,由于它發(fā)生了遺傳物質改變,具備了許多不同于正常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因此,有些也可以被識別為“非己”成分并對它產(chǎn)生免疫反應。但畢竟腫瘤細胞還是由正常細胞轉化來的,正所謂“家賊難防”,所以免疫系統(tǒng)識別腫瘤細胞要比識別細菌、病毒等困難得多,自然,這種抵御腫瘤細胞的免疫反應也就遠沒有抗感染免疫那樣有效。
人類腫瘤中偶有腫瘤自發(fā)消退的現(xiàn)象,也曾見大的原發(fā)瘤切除后小的轉移瘤自動消退的例子,這些雖是個別現(xiàn)象,但也間接支持了腫瘤免疫的存在。另外,一些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患者,他們的腫瘤發(fā)病率比普通人群高許多倍。還有,在艾滋病患者人群中,由于免疫功能受到了嚴重破壞,他們不僅感染性疾病普遍存在,而且,患卡氏肉瘤、惡性淋巴瘤的也特別多。
那么,是否可以用接種腫瘤細胞的辦法來預防或治療惡性腫瘤呢?經(jīng)近百年的臨床試驗表明,按現(xiàn)有的技術條件來看我們尚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只有極少數(shù)病例能見到腫瘤生長減慢或消退。因此人們懷疑是否存在腫瘤特異的抗原。1943年,Gross用小鼠做實驗證實了腫瘤細胞存在腫瘤特異的抗原。世界各地實驗室在以后50年內接著作了多種實驗支持Gross的試驗結果并有所發(fā)展。1990年,比利時某腫瘤研究所的Boom T專家分離確定了第一個人類腫瘤抗原MAGE及其基因結構,隨后許多科學家相繼找到了不同的腫瘤抗原基因。
考慮到惡性腫瘤細胞的抗原性太弱,醫(yī)學專家們研究了將惡性腫瘤細胞或其成分作某種化學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處理,以期加強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抗原性)從而提高免疫效果。
現(xiàn)在,在國內開展的以新城雞瘟病毒(DNV)修飾自體腫瘤細胞做成瘤苗給手術切除后,或放化療后的患者接種,已成為實體瘤(包括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腸癌、乳腺癌、子宮頸癌、泌尿道癌等)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后有價值的輔助治療手段。
國內還開展了樹突狀細胞疫苗的免疫療法。樹突狀細胞是抗原呈遞細胞,促使免疫細胞活化,調節(jié)免疫反應,促使免疫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它來源于骨髓細胞。該種細胞在體外經(jīng)過本人的腫瘤抗原刺激后,做成疫苗,既可皮下接種,也可以靜脈回輸。這種免疫治療,不僅適用于實體瘤患者,也適用于血液病患者。以上兩種免疫治療,也可同時進行,提高對病人的療效。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免疫治療只是常規(guī)治療的輔助手段,用它消滅那些殘存的和已播散到遠處的腫瘤細胞,可以減少或推遲腫瘤復發(fā),或達到治愈目的。免疫治療應置于綜合治療之中發(fā)揮作用,即必須先采用常規(guī)治療手段,消滅腫瘤的絕大部分,然后再施行免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