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津
在我國長江、洞庭湖、鄱陽湖水域中,生活著一種水生動物,它就是“江中國寶”——白鰭豚。
白鰭豚體色灰白,身體呈流線型,體長1.5米~2.5米,嘴似長劍,背鰭呈三角形,尾鰭又大又扁。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以為白鰭豚是魚類。其實,它是哺乳綱、鯨目、鰭豚科的動物。它體溫恒定,用肺呼吸,胎生哺乳,而且還有著和大猩猩一樣發(fā)達的大腦。
白鰭豚以魚類和水生昆蟲為主要食物,它多在深水急流的江段活動,每天清晨和黃昏則到近岸淺水處捕食。
雌豚一般2年一次懷胎,孕期10個月,每胎1~2仔。幼仔依靠母親帶領(lǐng)游泳,小豚時而鉆到媽媽腹下吸吮乳汁,時而倚在媽媽鰭翅上戲水,非?;顫娪腥?。白鰭豚喜歡集體活動,通常幾頭一起出沒江中,幼豚在中間,成豚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長輩呵護著子女。它們的生活習性為江湖增添了一道美景。
白鰭豚的價值不僅在于觀賞,它還具有生物學、仿生學、考古學等多方面的科研價值。
由于白鰭豚常年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因此它的視覺退化。那么它是靠什么本領(lǐng)在江中游韌自如并準確地捕捉到獵物的呢?原來,它有一套得天獨厚的聲納系統(tǒng)。它的前額呈球狀,是聲納發(fā)射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皮膚具有特殊的雙層結(jié)構(gòu),能夠發(fā)出并接收超聲波,從而通過回聲定位準確地識別目標。另外,白鰭豚的皮膚上還有許多相互滑動的管狀結(jié)構(gòu),使 它在水中游泳時減少水的摩擦力。當它快速沖擊時,就像一枚全速推進的魚雷。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人們對美麗的白鰭豚寄予了深深的關(guān)愛和無限的遐想。然而目前,白鰭豚已經(jīng)瀕臨滅絕,它們的命運很可能就在我們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