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恒
疣,俗稱“瘊子”,是發(fā)生在皮膚淺表的病毒性皮膚贅生物,多發(fā)于人體的暴露部位。中醫(yī)治疣已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臨床上為求速效,多以外治為主;疣數(shù)目多而體虛者,應內(nèi)治與外治相結合。現(xiàn)介紹幾則簡易外治法:
外洗法各種疣均可用板藍根30克或苦參片30克,煎湯洗滌患處,每日洗3”4次。經(jīng)驗方如:①香附水洗劑:香附30克、木賊草10克、蜂房10克、金毛狗脊15克,水煎外洗,每日1劑。②疣洗方:馬齒莧60克、蜂房9克、紫草10克、白芷9克、蛇床子9克、陳皮15克、莪術15克,煎湯外洗患處。
涂藥法取木鱉予(去殼)50克、大蒜50克、蔓荊子15克、五倍子15克,75%的酒精200毫升。將木鱉子、大蒜研成極細糊狀去殘渣,蔓荊子、五倍子研極細粉末同時浸于酒精溶液中,攪勻成糊狀,裝瓶密封備用。用法:先用75%的酒精溶液對疣體做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無菌針點刺疣體頂部,以針微浸血為度,用棉棒蘸藥涂在疣體上及周圍,每日2次。用藥1周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1周后,疣體色澤變褐色或灰色,2周后,疣體消失,脫屑痊愈。本方加密陀僧粉20克,治尋常疣療效亦佳。
敷貼法鴉膽子仁5粒,搗爛成泥。先將患處以熱水浸洗,用消毒刀片刮去表面的角質(zhì)層,再將鴉膽子泥敷在創(chuàng)面上,以玻璃紙和膠布固定,3日換藥1次。
摩擦法①荸薺去皮,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體,每日3~4次。每次摩擦至疣體角質(zhì)層軟化、脫掉,微有痛感或點狀出血時為止,一般數(shù)日可愈。②取菱角蒂長約3厘米,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斷摩擦,每次2—3分鐘,每日6—8次。③取雞肫皮1只用溫開水泡軟,再將泡軟的雞肫皮撕成小塊,摩擦患處,以擦至皮膚微紅有刺痛感時為度,每日早、晚各1次。通常連續(xù)治療3~4周可使疣平復。
推疣法適用于明顯高出皮膚,損害較小的疣。方法是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或刮匙(刮匙頭部用棉花包裹)與皮膚成30°角,向前推之,推除后的創(chuàng)面應壓迫止血,并用消毒紗布蓋貼,膠布固定。如疣體表面角化,則應在局麻下行推除法。
結扎法最適宜于絲狀疣,可在疣體根部用絲線或頭發(fā)結扎,數(shù)日后即可自行脫落。
針挑法對于傳染性軟疣,可用消毒注射針頭,挑破皮損處,擠出豆腐渣樣物體,外涂紫藥水和碘酒。如疣體較多,可分批治療,隔3~4天用針挑1次。
艾灸法疣數(shù)目少者,可用艾炷置于疣上灸。方法:疣體消毒后,將艾炷置于疣體上,燒到基底部有爆炸聲為度,每日1次,3日后用鑷子鉗去疣體。
針刺法取列缺、合谷、足三里、大骨空等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也可局部取穴,將消毒針直刺疣體中心,有酸重感時捻針5—7次拔出。
此外,如耳針療法、穴位注射法、低功率激光耳穴照射法及冷凍法等亦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