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忠
張居正,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宰相。這個出身湖北江陵的農(nóng)家子弟,從寒微門第中奮起,歷經(jīng)科舉考試,官至內(nèi)閣大學士,在明朝萬歷王朝初年(1573-1582)當了10年首輔,推行新政,把衰敗、混亂的明王朝治理得國富民安,被人們稱譽為“救時宰相”。
張居正在首輔任上推行的改革,大體包括以下方面。
加強集權,伸張法紀,取信于天下。
明朝是封建專制制度極度發(fā)展的一個王朝,但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皇帝權威卻極大地被削弱,統(tǒng)治序列一片混亂,禁之不止,令之不從。而要進行改革,就須有強有力的集權措施,朝廷對各級機構要有足夠的控制力,否則,改革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張居正提出“尊主權”,即把尊君、集權和執(zhí)法聯(lián)為一體,用尊君來提高朝廷和詔令的威權,用這名義集權內(nèi)閣,伸張法紀,以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使改革得到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尊主權”的關鍵在于以法理政,即以伸張法紀為中心,敢于把鋒芒指向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不法現(xiàn)象,觸動最腐朽、最黑暗的社會關系,為取信于民,張居正廢去了遼王,懲辦了江陵一霸;最有權勢的宦官馮保的侄兒犯法也嚴懲不貸;用強有力的措施限制外戚、宦官擅權。
張居正把打擊不法權貴與裁革弊政聯(lián)系在一起。從規(guī)章制度上堵塞漏洞。以法理政,使人民得到實際的好處,這是改革取信于民,得到民眾支持的重要保證。
監(jiān)察官吏,整頓官府,重視人力。
張居正認為,要有效約束不法權貴,打擊違法活動,必須從吏治人手,整頓官僚機構。但由于歷來官官相護,要進行官僚機構整頓,決非一件易事,張居正對此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從加強監(jiān)察人手,提高機構運轉(zhuǎn)效率。張居正在萬歷元年(1573)頒行考成法,即中央各部把擬辦的公事一律登記造冊,制作三份:一份自留,一份送六科備注,一份交內(nèi)閣查考。按月進行考成,每歲進行總結,以言核事,以事核效,以評定官吏的勤惰。
2、以理財作為考核官吏的準則。張居正提出對官員“以錢谷為考成”的主張,凡追繳欠稅不足9/10的官員都要受到查詢乃至撤職。在封建社會,地主繳納田賦,雖取自農(nóng)民的地租,但地主隱田瞞稅并不意味著少收地租,減輕農(nóng)民負擔,而是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汲煞ㄟ\用行政力量督繳賦稅,也是要官吏嚴格執(zhí)行國家的田賦政策,迫使地主如數(shù)交納田賦。這就制止了權貴的違法行為,懲戒了貪官,也彌補了國庫的虧損。
3、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新政需要一批有革新思想的人才,對官府的整頓也需補充一批人員,張居正大力提倡破除論資排輩的傳統(tǒng)偏見,才德出眾者即使屈居下僚,也可越級提拔。經(jīng)過張居正的努力培植,官府陣容大為改觀,辦事效率也大為提高。
以均賦役為中心,清丈田地,厚商利農(nóng)。
由于考成法只能解決部分欠稅問題,對于大量的隱田漏稅逃役問題,需從賦役制度上加以整頓,這就要求改革從政治發(fā)展到經(jīng)濟。萬歷五年(1577)張居正倡議調(diào)查田地、戶口,次年正式通令重新丈量全國田畝,按實有田畝分上、中、下三等納稅,從嚴懲辦欺隱之罪。這一清查結果,嚴厲打擊了兼并的權貴大地主,迫使其守法,不敢輕易隱瞞,國賦能按時收納,扭轉(zhuǎn)了財政虧損。
清丈土地的成功,為全面的賦役改革準備了條件,萬歷九年(1581)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即將賦役中的各項名目合為一種,將力差歸入田賦,一律按田畝核算,統(tǒng)一征收。除漕糧外,可以以貨幣稅代替實物稅,允許被征調(diào)差役者出銀雇人代役。一條鞭法的實行,擴大了貨幣流通的范圍,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使商販和工匠獲得了人身自由,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張居正在調(diào)整經(jīng)濟政策同時,還大力興修水利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水患素來為明朝經(jīng)濟的心腹之患,當時的主要運輸線為運河,而黃河對運河構成極大威脅,歷來治河都只顧漕運,不顧民生,急功近利。張居正大力提倡漕運與民生兼顧方針,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疏浚黃河,使得黃河數(shù)年無大患,保障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穩(wěn)定了社會。
提倡面向?qū)嶋H的學風,為變法提供思想基礎。
張居正總結了歷代興亡盛衰的教訓,提出因時順勢的變法思想。認為即便是先人制定的法規(guī),若不能順應時勢,可以不用遵守;只要是順時安民的,哪怕是凡夫俗子的建議,也應該聽從。要使士大夫們摒棄舊觀,面向?qū)嶋H,以富國強兵為要務,須改變空疏陳腐的學風。因而他大力提倡掃無用之虛詞,求躬行之實效,提出不了解民間瑣細猥俗,便是學問不透的見解,大大突破理學的禁錮。張居正自認位居高官,不如下屬體察民間疾苦。要求當官做學問應走出去,面向?qū)嶋H,把治學理政與解決國計民生結合起來,作為士大夫真正學業(yè)到家,才可稱之為“儒”,這對當時陳腐的思想界是一次極大的觸動。
萬歷年間的改革,基本上改變了原有的渙散紊亂的狀況,重新出現(xiàn)了強有力的集權統(tǒng)治。在經(jīng)濟上也改變了過去人不敷出的狀況,改革取得的成就,主要得力于張居正,人們稱張居正為“救時宰相”,雖只能救一時,而救不了一世,但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張居正的改革成果輝煌,但他一死,也就化為烏有,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他未跳出封建統(tǒng)治集團這個圈子,故在實施改革中出現(xiàn)了一些失誤,尤為致命的有二:
其一,依靠皇帝而不依靠人民。張居正借助先帝威望,提出“尊主權”口號而變法,將改革的依靠力量定在皇帝而非人民,這是一大失誤。誠然,在封建社會,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于改革的成功至為重要。但自古以來,又有幾個皇帝是真心贊成改革呢?張居正如以史為鑒,真正鼓動起民眾的改革熱情,形成強大的社會基礎,皇帝即使要廢新法,恐怕也會有所忌憚的。
其二,依靠個人權勢而不依靠集團力量。張居正大權在握,是他改革能取得一時成功的重要原因,正是這一時的成功使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形成一個頗有實力的改革派群體,尤其要有能堅持改革,又具權力的領袖人物。使之成為一支保護改革、防止復辟的制約力量。他也曾物色了人,無奈眼未識珠,看中的多為見風使舵之人,根本不可能繼其改革之志。
封建士大夫的本質(zhì)限制了他,加之封建社會還不到行將就木之時,他只能有如此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