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拉動“內需”的潛力如何開挖,某些專家學者很自然地就會用到“居民儲蓄”這項指標。新華網(wǎng)2月6日報道,去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8.7萬億元的“歷史新高”。
有學者分析說,“超儲蓄”增長和居民儲蓄居高不下首先應歸因于“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去年由于公務員增加工資、財政發(fā)放的城鎮(zhèn)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有所增長等因素,使中國人可支配收入明顯增長?!眴渭儚睦碚撋现v,這種分析沒有問題,但稍微結合一下“實際”,就能發(fā)現(xiàn)漏洞。首先是公務員增加工資一項許多地方去年并沒有兌現(xiàn),即便這塊威力再大,又如何會對去年的“居民儲蓄”增長產生影響?再者,那些嗷嗷待哺的享受“城鎮(zhèn)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zhèn)居民幾人有實力把“保障金”存進銀行?
去年新增居民儲蓄1萬億元,單純從數(shù)量上來講,的確相當可觀。但其中的組成結構,卻有待進一步細化,而細化之后的數(shù)據(jù)會對那些欲靠刺激“居民消費”來拉動“內需”的人士的信心會產生不小的打擊。據(jù)去年12月19日《新華網(wǎng)》的一則報道,目前我國不足20%的高收入群體掌握著超過80%的“居民儲蓄”。這就是說,在所有擁有存款的“居民”中,真正有消費潛力的“居民”還不到兩成,剩下的才是“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且能把幾個養(yǎng)命錢攥出水也不肯輕易出手的普通居民。
某些專家若不能正視“居民儲蓄”組成結構的真實性,就如同不了解病人的病因便亂下處方一樣。這恐怕也是近年來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一直難以奏效的真正原因吧。
河南 周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