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揚等
善良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凌揚
讀小學(xué)的時候,書上便給我們講述兩則故事,一則是東郭先生與狼,一則是農(nóng)夫與蛇。兩個故事教育我們對邪惡的善良,只是一種迂腐、一種無知、一種咎由自取。于是學(xué)生學(xué)了這課文后,真有點迷惘,那么以后面對饑餓的人與凍壞的人時,該怎么辦呢?
善良僅僅是因為救錯了對象,而變得不是善良;善良僅僅是因為被所救的對象忘恩負義反咬一口,而變得不是善良;那么,善良這一定義的最好體現(xiàn),還是善有善報。如果行善得不到善報,善良就不是善良。這莫非就是我們讀書的最大收益?于是,當(dāng)你看到有人遇溺的時候,你不要首先去救人,先要調(diào)查清楚落水的人是不是壞人,倘若是壞人,那么就不要救他,倘若救了他,會成為東郭先生與農(nóng)夫,得到嘲笑,得不到別人的肯定。
善良的舉動真的能得到善良的回報嗎?有一個犯人在假釋期間,看見一個人被歹徒搶劫,于是他奮不顧身地去與歹徒搏斗,最后受了傷,歹徒逃走,他被送了去醫(yī)院,醫(yī)院沒有收治,因為沒人交醫(yī)藥費,再后來他死了,卻留下一個他該不該稱作“英雄”的話題。一次見義勇氣,無論英雄是誰,都給社會帶來一次不大不少的震撼,讓善良體味不到助人的快樂。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真不如袖手旁觀來得讓人少些煩惱。
對善良的殘忍,更多的是來自于人。東郭先生與農(nóng)夫的善良讓人奚笑,然而某些動物的善良卻只能讓人感嘆人性的兇惡。
生長在北極圈附近的獵人,當(dāng)夜幕降臨時,會穿著棉衣在貂經(jīng)過的地方躺下,假裝凍死,貂生性善良,看到有人受凍,會從暖暖的洞穴跑出來,以自己的身體溫暖受凍者,于是貂便被獵人捕捉。亞馬遜河附近的森林,有一種叫樹虎的動物,當(dāng)同伴被樹膠粘著的時候,會全部聚集不走,留下來喂養(yǎng)并陪伴它,于是樹虎這種善良的行為,被獵人所利用,一網(wǎng)打盡,收割毛皮,最后滅絕。
上面的故事中,雖然善良的實施者是動物,我也不由不感動,同時喊一聲:善良的對我們有什么好處?有時,動物與人的差別也差不了多少。我之所以感動,是把故事放大到社會中來看。當(dāng)善良被利用后,你還會繼續(xù)善良下去嗎?動物會,所以他們終至于滅絕。而人呢?人不會,人如果從善良中得不到回報,下一次就不會善良了,甚至殘忍。
善良是一盒萬金油,能治百病;善良也是一個垃圾桶,什么東西也可以往里裝。
如果善良對我們的好處,僅僅是為了以后更加殘忍,這樣的好處,相信是違背這個社會的原則與宗旨的,倘若這成為一條規(guī)則,那么整個世界的價值觀都要改變了。
就現(xiàn)在來說,善良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好處是讓我們還能認識到惡的本性。惡消失的時候,善也消失了,然后就沒有好處了。
善良過時了嗎
善良似乎是一個早就過了時的字眼。在生存競爭中,在階級斗爭中,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guān)系中,利益原則與實力原則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則。
我們當(dāng)然也知道某些情況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我們聽過不少關(guān)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東郭先生,農(nóng)夫與蛇,善良的農(nóng)夫與東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對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滅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該,善良就是幫助惡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癡。
善良與兇惡相對的時候,前者顯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顯得是多么強大呀。兇惡會毫不猶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卻處于不設(shè)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兇惡是無所不為的,兇惡因而擁有各種各樣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為的,善良的武器比兇惡少得多。善良常常敗在兇惡手下。
然而人們還是喜歡善良、歡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處,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設(shè)性的有意義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擺脫沒完沒了的惡斗與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實現(xiàn)健康的起碼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善良可以與天真也可以與成熟的超拔聯(lián)系在一起。多數(shù)情況下善良之不為惡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會自衛(wèi)和抗?fàn)?,只是不濫用這種“正當(dāng)防衛(wèi)”的權(quán)利罷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惡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臨大敵,其鳴也凄厲,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著面對現(xiàn)實,永遠不喪失對于世界和人類、祖國、友人、理想的信心。
我喜歡善良。我不喜歡兇惡。我認為即使自以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著真理和正義也不應(yīng)該濫惡。濫惡本身就不是正義了。我相信,國人終歸會愈來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善良是一種易碎品
善良是一種易碎品,是種很脆弱的東西,常常為一些堅強的人所“不齒”。前不久聽一個寫詩的朋友說過一句話:越善良的人就越脆弱,任什么東西都可以傷害和摧毀,從而稀少而變質(zhì);而只有惡向來都顯得那么強硬和霸道,比如一點惡的泥土就可以污染一條純粹善良的河流。
對善良的嘲笑,好像成為聰明睿智之人的專利,他們聰明無往而不利的幽默感讓善良的人低下自卑的頭顱。幾個朋友出去游玩,一個行色匆匆滿臉塵土的男人走到他們面前,苦巴巴地訴說自己的手機正好沒電想借他們的手機急用,幾個朋友都面無表情無動于衷。過了一會兒,那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不顧同伴的眼色把自己的手機掏了出來,也把自己那點善良擺在面前,借手機的男人感恩戴德地接過,然后打著電話,還在電話里聲嘶力竭地爭吵,腳步卻慢慢地遠離這個女孩子,等女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善良將要付出被傷害的代價之前,那男子已經(jīng)像箭一樣射出,女孩向自己的朋友大叫:幫我追這壞蛋,快!但朋友們還是像剛才面無表情無動于衷,穿裙子的女孩子急得都要哭出聲了,朋友只嘲笑地安慰道:算了,根本追不到了!人笨到一定程度會笨死的,你只不過笨得丟掉了一個手機,沒有什么的,還很有潛力……因笨而善良的女孩不得不臉紅地低下了頭,狠狠地擺弄著浮動的裙角。
傷害善良的人,不止于嘲笑善良和鼓吹善良的人,更有甚者是那些直接參與分“善良”一杯羹的小人,純粹而直接的小人。他們常常是那些販賣別人同情心的人,就像那個借別人手機的男人一樣,以無恥為旗幟鮮明的手段來騙人,騙人心中僅有的同情和善良。在大連的公園、火車站或廣場,我也經(jīng)常遇到那些職業(yè)販賣同情心的乞丐的身影。在火車站,我竟然在一個月里和同一職業(yè)乞丐遭遇三次,她不認識我我卻認識了她,她每次都是抱著自己的孩子說同一句話:大哥,我這孩子兩天沒吃東西了,請你給兩塊錢讓我們回家吧,就差兩塊錢我們就可以買回家的車票啦!前兩次我都給了她錢,第三次我終于忍不住說道:你這兩塊錢都差了一個月啦!她悻悻而去,望著她的背影,我心里像吃完死蒼蠅一樣不舒服。
在這些人的輪番攻擊下,我們心靈深處那點柔軟的善良——善良的易碎品,隨著時間的打磨直到現(xiàn)在,還能殘留多少?當(dāng)我們曾經(jīng)在小學(xué)作文里這樣寫道:我要永遠做善良的好孩子,要幫助別人要向雷鋒叔叔學(xué)習(xí)……但我也忍不住像作家鐵凝一樣問一聲:永遠有多遠?
當(dāng)我們心靈深處的那點善良找到這個出路的時候,善良也許才能變成有時間韌性的耐用品,而不再是一種易碎品,像老子所形容的水:天下至柔弱者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是我最喜歡的境界,古人稱之為“至善若水”,妙哉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