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鋒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第九冊,PowerPoint單元復習課。
教學要求
◇對演示文稿制作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
◇收集或創(chuàng)作一個童話故事,并用多媒體形式表達。
◇懂得小組學習中與他人合作與分享。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收集或創(chuàng)作的童話故事進行處理,使之適于用多媒體形式表達。
難點:能夠在小組學習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小組的團隊合作精神。
學情分析
萬紅小學五年級三班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學會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能夠比較熟練地插入圖片、文本框和藝術字等,能夠從網(wǎng)上下載圖片、利用Baidu搜索自己喜歡的圖片。不過,學生雖然熟悉某個技巧的操作或知道軟件的相關功能,但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學生頭腦中是比較零散的。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應用和綜合所學知識,我設想讓學生用演示文稿制作一份多媒體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藍本來源于學生自己的收集或創(chuàng)作,制作素材大部分由教師提供。
教學準備:
示范作品:小馬過河等。
學習網(wǎng)站:
http://www.zjgdlxx.com/jsjy/mysite2/index.htm。
導入
導入:我們已經(jīng)初步學習了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制作一份多媒體連環(huán)畫。下面請看老師的示范作品。
教師進行示范作品演示,同時進行故事情節(jié)的解說。
提示:小組交流代表要和老師一樣對小組作品進行演示和解說。
提問:剛才你看了老師的作品,你覺得里面用到了哪些軟件制作技術?
學生填寫“個人參與反饋表”。
小組分工
分組建議及活動要求:
1.每個小組4人左右。包括:組長(決定用什么主題,協(xié)調各成員的任務),設計人(收集教師提供的資源,可以保存在某個文件夾內(nèi),讓制作者使用),制作人(使用軟件制作連環(huán)畫),演講人(代表小組進行交流)。
2.在小組開展活動時,各成員要充分利用好時間填寫老師下發(fā)的表格。
3.作品保存,并發(fā)到老師指定位置。
開始活動
教師建議:小組在設計作品時,可以先在紙上畫出草圖,比如開始是封面,最后是結束語,中間是故事情節(jié),再把故事的人物、場景和對話做好,設計自定義動畫,顯示故事的進展。
小組交流與評價
小組代表上臺交流,其他小組根據(jù)表格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議。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是我參加張家港市第六屆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的公開課,上課學校是張家港市萬紅小學,這所學校硬件設施在我市處于領先水平,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比較高,所以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總體來說還不錯。
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3點:
一個有趣的任務
每一節(jié)課都有教學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從而掌握技術,而在教材上體現(xiàn)得比較多的是“技術”上的要求。我們在備課時,首先要想到的是,教材提出的“任務”學生感興趣嗎?教材中的方案不可能滿足所有的學生,因此,如果教材的“任務”不適合你的學生,作為教師就要自己設計一個“任務”。在這節(jié)課中,我事先讓學生收集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再以我的女兒要看多媒體動畫片為理由,鼓動學生把童話故事用PowerPoint表達出來,學生在制作多媒體連環(huán)畫的過程中復習和深化了對PowerPoint的運用,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一個合作的團隊
信息技術課和別的學科最大的不同是學生基礎的差別,有的學生你不教他也會,而有的學生或許還從來沒有摸過電腦。因此,我們在上課時一定要注意到這種差別,并要經(jīng)常有意識地去縮小這種差別。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應該是小組學習,現(xiàn)在新課程也倡導這種學習方式,爭取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但要讓小組學習扎實有效地開展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關鍵是教師對學習小組的分組方式和學習過程的指導。
在本課中,為了讓學生能夠處理好個人與小組的關系,我設計了個人參與反饋表和小組合作表,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一個專題學習網(wǎng)站
現(xiàn)在網(wǎng)上有許多電腦方面的初級教程,就如一本電子書,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相應的鏈接,依托網(wǎng)絡進行自主性學習。這種學習方法在小學高年級學生中是很值得倡導的,教師可以嘗試建立一個專題學習網(wǎng)站,形式可以參考WebQuest,分為“導言、任務、過程、資源、評價、結論和討論區(qū)”等幾個模塊,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透明化。教材是學生用得最多的學習資源,但不是唯一的學習資源,通過專題學習網(wǎng)站,我們可以把許多優(yōu)秀的資源整合在一塊,如視頻、動畫、網(wǎng)上教程和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等。
按照本課的教學流程,我制作了專題學習網(wǎng)站,學生即使在課后也可以開展學習活動,在這個“腳手架”的指引下去探索實踐。
本課尚待改進之處:
學生對象不具普遍性
本課在教學時間安排上相當緊湊,即使是萬紅小學的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也不太適應,如果換成農(nóng)村小學的學生,估計需要2課時或更多時間完成。這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時間問題,但我個人認為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待更新。利用網(wǎng)絡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需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以實踐,促使學生熟悉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效率低
本課的學習形式是小組合作,但據(jù)我觀察,合作學習的效率不理想,不少小組是由一個水平相對比較高的學生說了算,其余學生只是作為旁觀者,沒有真正發(fā)揮出小組團隊的智慧,這樣就失去了小組學習的意義。設計時,我是要求每位學生都要收集童話故事,再在小組內(nèi)對故事進行篩選,挑出最有制作價值的故事;制作時,要求小組在草圖上商量作品的設計,再在電腦中制作;作品評價時,要求說出小組共同的評價意見。但在實際課堂中,我的要求大多落空了,我想其中的原因還是要從我們教師自身找,我們自己是不是已經(jīng)具有了合作意識呢?
點評:
成功之處:整節(jié)課的特點可以用“課堂中的WebQuest”來概括。WebQuest方式的學習,保證了一定的自由空間,注定了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而“處于課堂中”,又保證了學生能得到教師即時性的指導,師生互動渠道暢通,這是本課設計的獨到、創(chuàng)新之處。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課堂以制作“E童話”為任務,學生有興趣投入活動,調動自己的技術潛能來完成任務,達到了“對演示文稿制作知識的整理與復習”的目標。
不足之處:既然是將WebQuest移植到了課堂,就應該注意做一些“課堂化”的調整,例如通過教師預先的設計和當堂的指導,降低學生參與WebQuest學習的門檻,加強彼此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