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云
年過花甲后,身邊的老朋老友、親人長輩去世的消息不斷傳來,追悼會后,便油然慨嘆:“快輪到咱們這一茬了!”于是,死亡的陰影不斷襲上心頭,總擔(dān)心自己會在某一個清晨起不了床,或是身體稍有不適,就懷疑會不會是癌癥上身?總之,死亡的恐懼感在心中揮之不去。
一日,年過八旬的二叔約我去他院中賞花?;ㄩg對飲,二叔銀須飄飄,笑聲朗朗,死亡對他來說,似乎是個例外。因為二叔在20多年前被醫(yī)生診斷患了癌癥,卻又幸運地存活至今,老人便更有了談?wù)撍劳龅馁Y格。生活中,常有健康人或病人,或直接或婉轉(zhuǎn)地同他探討死亡。他以為這是個哲學(xué)命題,死亡同睡眠一樣正常,人們既然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接受睡眠,何又不能以同樣的心態(tài)接受死亡呢?
那天回家時,老人家特地向我推薦一本《細(xì)胞生命的禮贊》,說該書令他對死亡豁然。
我于是帶回家認(rèn)真閱讀。
該書的作者是個叫劉易斯·托馬斯的美國人,據(jù)介紹為醫(yī)生、生物學(xué)家、教授、行政官員、詩人、散文作家……如此多樣的頭銜并未吸引我,只是,當(dāng)我讀完這本薄薄的小書后,倒覺得頗可回味。
托馬斯說,地球上的人都要死去,其平均速度為每年5000萬。但我們的一生中,卻只知道家人和朋友的死亡,故往往將死亡誤作偶然現(xiàn)象。整個生命系統(tǒng)乃是一個生與死的無限循環(huán)。
所以,死亡并不是災(zāi)難。托馬斯舉例說,死亡也并不是痛苦。許多死而復(fù)生的人,都體會過死亡時刻那種奇異的超脫感和不同尋常的平靜……
于是,在這種理論的啟示下,我似乎也豁然了:死亡,原來同呼吸一樣,是一切生物最古老最基本的機(jī)能。
托馬斯探討問題的立場與我們有所不同嗎?當(dāng)然有。不同在何處?“你可以跳到一邊看景去”。這是書中的一句話。它使我恍然意識到托馬斯不是站在人類的立場而是站在大自然的立場上“看景”的,在他眼里,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
這見解令我心平氣和,也令我欣賞他的智慧,于是,我不再恐懼死亡,樂觀而平和地迎送每一個日子,死亡是人生之旅的終點站,到站了,便是平安抵達(dá),誰還會忐忑不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