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聲
漢魏以降的私家講學與門第實際上是分不開的;魏晉以后中國政治進入了最昏暗的時期:社會由門閥世族壟斷了仕進的機會——教育即門第教育.門第教育則限于門第中人。在這種情形之下,教育的內(nèi)容也許還會跟著時代有所更變,但私人講學辦教育便十分困難了。魏晉南北朝這種貴族政治造成了中國社會私人講學的中衰。但是魏晉以降,特別是在北方,佛教鼎盛,竟不知不覺在中國私人教育中加進了一些新的元素。
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門第教育以“處世哲學”和“治家禮法”為兩種主要內(nèi)容。前者為一般人所熟知,當時因為社會動亂,不免引起一部分仕人對東漢所倡行的名教發(fā)生懷疑,開始批判名教;希望從莊老或一般道家思想尋覓超脫的途徑.于是玄學就形成了。它表現(xiàn)在避世思想,提倡養(yǎng)生術及莊老思想,寄身于山水怡情和文學藝術之間。這樣的生活方式和作學問的方;法必須依附門閥大姓才能建立起來。當時士大夫如馬融、孔融或何晏都是家資富饒的代表人物。馬融是漢末人,還教養(yǎng)學生,但已經(jīng)“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jié)”了。后來的人因此只能把這樣的教育限于門第之內(nèi)。等到玄學正式形成、個體的自由越過群體綱紀的約束,“自然”和“無名”取代了名教,甚至于三玄正式取代了儒家的經(jīng)學,系統(tǒng)的新教育就產(chǎn)生了。有名的北方學者顏之推記述這事時,說皇帝及大儒都推崇莊子、老子及周易,稱為三玄,而都城四周,學者上千.盛況更是空前。
門第教育的中心卻是衣冠禮樂。錢穆說:“當時門第制度鼎盛,家族間之親疏關系,端賴喪服資識別,故喪服乃維系門第制度一要項,……南方禮學,除喪服外,并重朝廷一切禮樂與服儀注。”
例如王淮之。他出身世家,從高祖父一路都是政府里的高官。家中的人“博聞多識,練悉朝儀”。他們把政府中的各樣禮儀故事都仿寫下來.放在一個家傳的青色箱子。大家稱他們家人對禮儀的知識為“青箱學”。王淮之本人更兼習禮經(jīng),善于文辭,因此出色得很,史書稱贊他“究識舊儀,問無不對”。
相同的,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的賀暢一家人也是以世家名揚于世,他們專習儒術.傳習三禮。到了賀暢更正式設立學館教導學生。生徒有數(shù)百人,出身的也有數(shù)十人。后來他的兒子賀華、賀季,侄兒賀琛也都繼續(xù)發(fā)揚光大賀暢的學問。
衣冠禮樂的學術本來就是儒學,甚至是經(jīng)學的一大中心,因此我們看到東漢私家講學的傳統(tǒng)仍在魏晉南北朝沿襲。例如在北魏早期(約第五世紀中葉),“天下承平,學業(yè)大勵,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jīng)著錄,不可勝數(shù),大者千余人,小者猶數(shù)百”??梢哉f鼎盛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