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史上,謝靈運乃大力創(chuàng)獲山水詩的第一人。到他這里,山水詩日臻成熟,藝術(shù)結(jié)構(gòu)為一代典范,被《詩品》列為上品,稱“五言之冠冕”。[1]
謝靈運的山水詩多數(shù)作于他在永初三年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永初三年,謝靈運在朝廷受到排擠,被貶守永嘉。一向自負的詩人由此把對仕政理想的追求轉(zhuǎn)為對東南奇山異水肆無忌憚的縱情遨游?!吧叫懈F登頓,水涉盡洄沿”(《過始寧墅》)試圖在山水中安頓失意的靈魂;“壯士郁不用,須有所瀉處。瀉為山水詩,逸韻諧奇趣。大必籠天海,細不遺草樹。豈惟玩景物,亦欲攄心素”(白居易《讀謝靈運詩》)[2]道出了謝靈運縱情山水的奧妙。
謝靈運時代,山水理論有了質(zhì)的飛躍。前代的“以玄對山水”,產(chǎn)生不了真正的山水詩,因為其志在玄。而謝靈運的“遺情舍塵物,貞觀丘壑美”(《述祖德》之二)之論一出,山水美景便大片大片呈現(xiàn)?!柏懹^”乃靜觀,詩人在遺落了塵世的俗情之后,方可觀照山水實實在在的美,而不再是“玄”。由山水觀照“玄”到由山水觀照美,這是一種新的目光,一次從理念到審美的飛躍。自謝靈運始,人心專注于山水自然,個體以空前的積極主動姿態(tài)融入自然,自然山水在贏得了同主體平等的地位之后,作為客體,又不折不扣地容納了主體強烈的自我意識。因此,詩人也在山水自然中獲得了空前的撫慰。雖然這種溝通互動只是暫時的,但以謝靈運杰出的才思,以及他對山水的賞心之情,最終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山水詩?!翱禈非樯钣谏剿?,故山水之作彌佳。” [3]
謝靈運到永嘉太守任后,大病一場,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痊愈。其山水詩代表作《登池上樓》即作于此時: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因。薄霄愧云浮,棲川祚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返窮海,臥疴對空林。衾枕昧節(jié)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亦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詩人久病初愈,悶了一冬天,沒心思理會節(jié)氣的變換,因為無聊,“褰開暫窺臨”,不料,一推窗,即被窗外的新春之景吸引了:傾耳聆聽,大海的波濤之聲隱然入耳;舉目眺望,四圍高峻的群山歷歷在目。和風飄拂,不知不覺間,初春溫暖的陽光已經(jīng)完全改變了殘冬的寒冷。又一回神,看到池塘邊上冒出了柔嫩的綠草,柳枝上跳躍著的不同的鳥兒在婉轉(zhuǎn)歡叫。視聽交替變化寫來,勾畫出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全景圖。面對生機四溢的春光,詩人脫口而出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兩句詩既不堆砌詞藻,也不使用典故,而是直敘即目所見,極自然地寫出了象征春天的青草、嫩柳、鳴禽的變化,靜中有動,表現(xiàn)出這一美好季節(jié)的勃發(fā)生機,同時也顯露了詩人久病初愈之后豁然開朗的心情,歷來受到人們的推賞: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元好問《論詩三十首》)[4]
謝靈運“池塘生春草”,造語天然,清景可畫,有聲有色。(謝榛《四溟詩話》)[5]
謝靈運非常注重人工的安排和雕飾,詩句詞語對應十分整齊。而這兩句,作為對句來說,“池塘”對“園柳”,“春草”對“鳴禽”,卻不很齊整,但也因此顯得自然、輕松而別有神致。詩中寫景,融畫入情,典雅清新,意境豁達。
詩人受窗外漸濃的春意感染,不由得觸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與避世隱居之念,因為“索居”(單居獨處),日子過得很不明朗;離開親友人群,又難以讓心情安定??纯词送静o好轉(zhuǎn)的苗頭,謝靈運決計辭官,懷著政治上的失意,回到始寧老家的別墅隱居,在明山秀水中尋求精神寄托。其山水名作《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即寫于此時: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澹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疊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掩東扉。慮澹物自清,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此詩寫景更加巧妙。開頭以擬人手法,寫山水隨著天氣的變化,在不同時段呈現(xiàn)出種種清妍的情態(tài),賞心悅目,令人忘了歸家。尤其“能娛人”三字,使得無知的山水也具有了生命和情感,似乎不是詩人忘情于山水,而是山水以其清妍秀美主動來挽留詩人?!傲舟帧彼木洌且詫懢爸黧w特立于全詩之中:遠處,叢林溝壑,已聚斂了濃重的暮色,黯淡的天邊,也已不見彩霞飄飛。湖面上,茂盛的芰荷,層層疊疊,相互襯托著彼此秀美的光色。蒲草與野稗,纏纏綿綿,隨著水波的晃動而相依相傾。詩人寫景照顧到動靜結(jié)合,靜態(tài)之景以動詞(斂、收)出之,又以“疊映”、“因依”刻畫湖中風物的情態(tài)。這些詞語的運用,賦予自然景物濃重的主觀色彩,使人感到山光水色與人親。這樣,詩人把娛人的山水清暉和船行水上時的湖中晚景刻畫得如在目前,字里行間充滿著寧靜閑適的氣氛,流轉(zhuǎn)回蕩著一股大自然清新秀美的氣息,展現(xiàn)了詩人置身其中的愉悅心境,以致到家后,仍回味不已。此詩寫景的主觀色調(diào)明顯增多,詩人之情體現(xiàn)于山水之景的鋪陳中,景能引起詩人的歡愉,詩人的歡愉又給景致增添了些許空靈之趣。
類似的詩作在謝靈運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上有很多。即如《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茂林修竹》也是很好的作品。其中“裊裊秋風過,萋萋春草繁”,寫詩人看到了山里從秋天到春天的景色,寫得很美。由于這兩句自《楚辭·九歌·湘夫人》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楚辭·招隱士》之“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而來,雖然是寫景,但同時也給人一種期待和盼望的聯(lián)想。而“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詩人只好守著自己的寂寞孤獨度過山中歲月:
俯濯石下潭,仰看條上猿;早聞夕飆急,晚見朝日暾;崖傾光難留,林深響易奔。
詩人有的時候俯身到石下的潭水中洗掉身上的塵土,有的時候抬起頭來觀看那些攀著樹枝跳來跳去的猿猴;每天還不到傍晚山里就聽到大風吹起的聲音,但由于高山遮擋,早晨要到很晚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山崖很高,因此白天很短,太陽一下子就過去了;樹林很深,刮起風來那聲音就像千軍萬馬在奔跑。謝靈運寫景完全是寫他耳目的見聞,這一段,寫的都是山中的潭水、猴子、狂風和日影,他就是在客觀的描寫之中敘述生活的常態(tài),其實也就是他心中真正的感受。
謝靈運走向山水后,“遺情舍塵物,貞觀丘壑美。”讓自己的目光實實在在地投注到山光水色中,專注于丘壑的美麗多姿,不厭其煩地從各個角度刻畫山水形貌:
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巖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白云抱幽石,綠筱媚清蓮。(《過始寧墅》)
極目睞左闊,回顧眺右狹。日沒澗增波,云生嶺逾疊。白址競新苕,綠蘋齊初葉。(《登上戍石鼓山》)
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時竟夕澄霽,云歸日西馳。密林含余清,遠峰隱半規(guī)。
久痗昏墊苦,旅館眺郊歧。澤蘭漸被徑,芙蓉始發(fā)池。(《游南亭》)
張組眺倒景,列筵矚歸潮。遠巖映蘭薄,白日麗江皋。原隰荑綠柳,墟囿散紅桃。(《從游京口北固應詔》)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敘述當下詩壇的風尚是:“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fā),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6]謝靈運正是以他“江左第一”的才華和學問以及“經(jīng)營慘淡,鉤深索隱”(沈德潛《古詩源》)[7]的認真態(tài)度,對山水“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其實自然山水本身的多姿多彩,是語言難以描摹殆盡的,為了真實客觀地再現(xiàn)山水的自然清姿,語匯對詩人來說,如韓信將兵,是多多益善。于是謝靈運往往通過繁復的詞藻和刻意安排的對句,去呈現(xiàn)山水自然的清姿迥態(tài),揮灑詩人的富艷精工之才。而這個過程,正讓謝靈運暫時從失敗的仕政追求中解脫出來,既安頓了苦悶的心靈,又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歌的輝煌。
而晉宋士大夫好談名理的風尚和玄言詩風,又使謝靈運在歷攬山水美景時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受到了很大影響,往往和老莊哲學“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有共鳴。這樣,謝嶺運山水詩中有一個很常見的習慣,就是在寫景之后點綴上幾句談名理的話?!兜浅厣蠘恰分?,結(jié)尾就以《易經(jīng)·乾卦》“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的哲理收束全詩,表現(xiàn)失意后隱居避世的情緒。又如《從斤竹澗越嶺溪行》,在以大量筆墨描繪了云屯巖際,花露欲滴,蘋萍浮于深潭,菰蒲出于清流的清絕明麗的自然美景之后,愉悅之情頓生,聯(lián)想到屈原《九歌·山鬼》的空靈形象,觸發(fā)了“遺去物慮,釋然一悟”的排遣之道,以此求來自我解脫,消解失意?!兜怯兰尉G嶂山》亦是以山水寫景闡述玄理的典型,表達身為郡守而不被雜物所牽,徜徉山水而不為外物所累的高情遠致,最終受了山水的啟發(fā),進一步領悟了莊生養(yǎng)形存生的哲理。
由此可知,謝康樂走向山水的主觀動機之一是通過山水來體玄悟道,多數(shù)作品具備“述行——寫景——悟理”的三段式結(jié)構(gòu)模式,前面所舉詩例皆可作如是觀。這種詩歌創(chuàng)作程式,學者論詩時往往批評它“情景割裂”、“有句無篇”,后面還綴著一條玄言尾巴。誠然,謝靈運由于功名心較重,世俗情較濃,使得他在縱情山水時達不到陶淵明那種無我的高妙境界,有時不能將主觀情感與山水景物渾融。像《登永嘉綠嶂山》,由于過多地引用三玄之理,讀起來很令人費解,理性的敘述與寫景銜接生硬,詩人的主觀情懷難以呈現(xiàn),這樣的詩作很難產(chǎn)生感染力。但這只是就某些作品而言。畢竟謝靈運在仕途失意時,沒有轉(zhuǎn)向酒,也沒有轉(zhuǎn)向色以消磨人生,而是跟山水賞心相遇。不論他在山水中的主觀目的如何,客觀上他的進步在于“貞觀丘壑”。即使作品中有玄言成分,至少也是帶玄言的山水詩,而不是帶山水的玄言詩。盡管只是以暫時的貞靜之心投注于山水,但有天賦的詩情妙筆,謝公的山水詩并不缺乏通篇渾融妥帖的佳作。周勛初先生分析謝靈運的名作《登江中孤嶼》時就對其三段式程式進行了獨到的分析:
江南倦歷攬,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zhuǎn)迥,尋異景不延。(敘事)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寫景)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象昆山姿,緬邈區(qū)中緣。始信安期術(shù),得盡養(yǎng)生年。(說理)
周先生說:“始信安期術(shù),得盡養(yǎng)生年,這當然也是看到江中孤嶼而產(chǎn)生的感受。孤嶼之神異,宛如西方昆侖之山,而由昆侖山上不老的西王母,又使人想到安期生的神仙之術(shù)。詩歌的主旨,在于稱頌江中孤嶼猶如神仙之境。謝靈運在說理部分運用道家之說深入闡發(fā),更使景色增加了空靈的情趣?!薄巴ㄟ^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此詩結(jié)構(gòu)的緊密。由此也可看到,他的詩歌卻由三段構(gòu)成。一些成功的詩篇,前后呼應,看不出生硬拼湊的痕跡,讀后只覺得全詩層次井然,開合有致,寫景敘情,渾然體。這樣的山水詩,自然會博得人們的贊賞。而江中孤嶼,也就藉此而聞名遐爾,人們游覽永嘉山水時,無不先賭為快了?!保ā墩撝x靈運山水文學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文學遺產(chǎn)》1989年第5期)
像這樣的情、景、理渾然一片的作品,在大謝山水詩中并不少。其他如《七里瀨》、《晚出西射堂》、《于南山往北山經(jīng)湖中瞻眺》等都是寫景與抒情結(jié)合的較好例子。在有些詩作中,人心對山水的幽微感受,得到了更多關注,詩作整體上達成情與景的相融相契。如《石門巖上宿》:
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暝還云際宿,弄此石上月。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fā)。異音同致聽,殊響俱清越。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fā)。
這首詩沒有空言哲理,而是直敘詩人心中的孤寂。前四句“朝”、“暝”對舉,就寫得非常好。屈原《離騷》說“朝搴阰之木蘭兮”,搴,即用手摘取?!俺涸分刑m”顯然是由此脫胎而來,這可能是寫實,另外也可以象征自身品德的修養(yǎng)。而“畏彼霜下歇”是對美好事物不斷追求但同時恐懼于其在嚴霜打擊之下摧傷凋零,一如易代之際謝氏芝蘭玉樹們的不堪遭際,更有象征意義。下面說,夜晚返回最高的山上歇宿,還能賞玩山石之上的月光。白云的高遠,月光的皎潔,寫來真是美極了,同時又可以象征一種高遠光明的境界。這兩聯(lián)既是客觀的敘寫,又帶出對美好事物珍重愛惜而有所恐慌的情懷?!傍B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fā)”更是不假雕飾的妙句:這時,聽到鳥叫聲,就知道鳥兒們已經(jīng)回到樹林里棲宿了;見到樹葉飄飛,就知道山里起風了。這兩句寫景的同時包含有一種纖細敏銳的感覺。接下來寫景的感受更加幽微,詩人說,那些鳥鳴、風發(fā)、木落,雖然聲音各不相同,但它們同時傳來,而所有這些聲音傳到耳中都給我一種清亮悠揚的感覺。然而,這么美好的景色,這么美妙的聲音,卻沒有人懂得欣賞。我所等待的人竟然失約了,只有我獨自一人在這高山之上、靜夜之中與山中的景致同醉。這首詩,情、景、理融為一體,寫出了一種高情遠致,是謝氏山水詩中極好的作品。王夫之的《古詩評選》說謝靈運的詩“取景則于擊目經(jīng)心,絲分縷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景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8]黃子云的《野鴻詩的》說:“康樂于漢、魏外,別開蹊徑,抒情綴景,暢達理旨,三者兼長,洵堪睥睨一世?!盵9]
注釋:
[1]何文煥輯.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M].清刻本.卷十七.
[4]郭紹虞箋釋.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小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5]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王運熙.文心雕龍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沈德潛編.古詩源[M].長沙:岳麓書社,1998.
[8]王夫之.古詩評選.[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7,
[9]王夫之等撰.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郁慧娟,包頭師范學院)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