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心
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乃至高級發(fā)燒友,大都難以備齊專業(yè)級攝影器材,更難以采風各大名山勝水,但使用一般中低檔的攝影器材,參加花費不大的出游采風拍攝活動還是非常普遍的。隨著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退休老人操起相機玩攝影,該人群大多以較小的投入玩攝影居多,筆者即是這些影友的代表,常借周邊尋常景色用普通攝影器材,以景寓意,以景抒情,樂趣橫生。這里借幾個拍攝實例談點體會,與影友們交流共享。
圖1《葉落歸根》構(gòu)思與拍攝
2005年11月?2日初冬,山野仍是深秋的氣色(可能是全球氣候轉(zhuǎn)暖的因由吧),我和影友們來到合肥郊外紫蓬山拍攝采風,一直沉浸在這大自然的純清靜美之中。初進山時,迷霧濃濃,拍攝不是時機,有些掃興,不過在品嘗清新空氣的興奮中大家統(tǒng)一了認識——權(quán)當來一次野營之旅吧!中午在農(nóng)家吃過頗有特色的野味和家常飯菜后,霧氣漸漸散開,且轉(zhuǎn)晴了。于是,我們的采風活動活躍了,我和影友來到兩株古老且造型別致的大樹前,一片金黃的落葉深深吸引了我:這些落葉色彩斑斕,團團依偎在大樹根周圍,排列得那樣錯落有致,而飽經(jīng)滄桑年輪洗禮的古樹千上,又挺出勃勃生機的幼嫩之枝,放射著無盡的青春氣息,此情此景,令人陶醉,引人遐思,一股回歸自然的韻情暖流油然而生。“葉落歸根”——多么貼切和直白的表達,于是我決定精心用相機把它留住。我選擇了超廣角鏡頭、側(cè)逆光的機位、低角度(相機放在地面上)拍攝,讓樹更高大、雄偉,同時突出表現(xiàn)“落葉”,我把主焦點聚在大樹之根,用超焦距設置,讓大樹根前的落葉和整個大樹都在景深范圍之內(nèi),而靠近鏡頭的一些落葉則被虛化,落葉層層疊疊。為了使畫面更生動一些,我在地上撿一片落葉放在古樹中間留有傷痕的主干上,有著正在落地的感覺。照片;中印之后,視覺效果不錯,畫面的色彩也比較“跳”,基本達到預想效果。
后期處理將底片送交沖印店進行掃描,在電腦里用AdObe PhOtOshOp軟件把少數(shù)雜亂的“枝條”修整掉,讓畫面更簡潔,主題更突出。經(jīng)處理后的“落葉歸根”打印咸的照片,很受影友贊許,自己也覺得寄情于此圖之中,恰到好處,頗具滿足感。
圖2《清泉圓舞曲》構(gòu)思與拍攝
隨旅游團來至安徽金寨縣的“天堂寨”景點,該“寨”是近年來才開發(fā)的旅游景區(qū),山寨保持著良好的原生態(tài),有數(shù)十個大小瀑布,泉水潺潺,比比皆是,別具造型的石頭、小橋流水……但是與黃山之奇石、九寨溝瀑水之美、黃果樹瀑布氣勢相比卻不能同日而語。盡管如此,到此的感覺還是“相當”舒暢,有著“原汁原味”的鄉(xiāng)野情懷。但并不奇特的自然景觀如何用攝影語言來表現(xiàn)、展示她呢?——觀察、體味是第一位的。我選擇了奔流的清泉:面對小溪長流的清泉,如果將其“飄渺、柔化”,不即是“翩翩起舞”了嗎?!于是不停地改變視角,最終選擇一超低角度,架起腳架,加上偏振鏡(替代灰鏡,以減少進光量,求得更長的曝光時間,讓清泉縹緲柔化起來),用F27光圈AE(1/4s慢速拍攝),基本達到了預想效果。
后期處理將與清泉無關的其他景色刪去,柔化了的清泉,從遠處“飄”來,起伏頓挫,迂回輾轉(zhuǎn),好似柔情特濃的國標舞中的狐步舞、華爾茲。故命名此圖為:《清泉圓舞曲》,將濃郁的快樂之情,以擬人化的命名寄予此圖,豈不快哉!
圖3《明月映清泉》構(gòu)思與拍攝
“天堂寨”中的清泉,撲簌迷離,異常醉人,回歸自然的清純,讓你流連忘返:但用通常的攝影語言留住它卻又很難有新意,只是“美”而已,這樣的片子太多了。在徘徊中,不覺已是黃昏時辰,看到眼前的美麗景色,腦際中浮現(xiàn)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句,用攝影語言將此景詩意化不是很好的選擇嗎?于是用傳統(tǒng)相機兩次曝光的手法先拍“月”——黃昏時的太陽,架起腳架,用尼康AF24~120mm F3.5~5.6D變焦鏡頭100mm焦端,將其拍下;再用小光圈、慢速度(F27、1/4s)拍下“清泉石上流”。
后期制作將拍好的兩幅畫面在電腦中用AdobePhotoshop軟件打開,用套索工具將云中之月勾出(適當大一點),用200左右數(shù)值的羽化度,移入“清泉石上流”圖中,再用“放縮工具”、“色彩平衡”、“色彩飽和”等工具將月、云和諧融入,讓其巧妙地合二為一,便完成了數(shù)碼合成的“二次曝光”圖像。取名曰“明月映清泉”,一幅二維空間的圖像便完成了,給人的是快樂與享受。
圖4《一葉知秋》和圖5《紅、綠、黃》構(gòu)思與拍攝
秋冬之際,與影友們外出拍攝采風,表現(xiàn)“秋色”自然是主要覓尋主題了,而通過一些小的細節(jié),哲寓出更多的情趣,便是“以景寓意寄情”的另一追求了。于是我選擇了“一葉知秋”意在再現(xiàn)中學時代語文課本里那句簡單明理而又涵意深刻古詩文“見瓶水之而知天下寒……”,為了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用攝影語言將其表達出來,選了兩幅照片:
圖4《一葉知秋》,確實拍的是“一葉”,用尼康的那只業(yè)余級別的AF70-300mm F4~5.6G鏡頭,長焦端300mm(在D70身上即為450mm)和其焦段的最大光圈F5.6,機子架在三腳架上留下了此圖。
圖5《紅、綠、黃》,表現(xiàn)秋色的五彩斑斕,秋葉的頑強抗寒,用《紅、綠、黃》的名稱,賦予“一葉知秋”點兒幽默,拍攝辦法同圖4。
后期制作圖4、圖5基本上原汁原味,沒有調(diào)整,僅按常規(guī)校正“色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