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麗
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陀^存在的正面反面的各種現(xiàn)象和事件,對論點具有較強的支撐力和說服力,因而常被作為議論文論據(jù)引入論證過程中,用以闡述某種道理,佐證作者觀點。
如何選用恰當?shù)恼摀?jù)充分有力地證明論點呢?以下技巧,供同學們借鑒。
一、選擇論據(jù)時要做到三點:
1、真實性
作為論據(jù)的事實,包括現(xiàn)實事例、史實以及統(tǒng)計數(shù)字等,必須真實,不能臆造或虛構,建立在虛假事實基礎上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為了保證事實的真實性,引用的材料要有出處,要檢查核對,要準確可靠。作為論據(jù)的道理,應該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它的正確性應該是公認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自然科學中的原理、定律、公式,可以作為論據(jù)。一些在歷史或現(xiàn)實生活中作出貢獻的仁人志士的名言,以及流傳于世的諺語、格言,只要正確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或富有哲理,都可以作為論據(jù)。
2、代表性
如寫《學貴有恒》一文,隨便選一個身邊的同學學習持之以恒的事例來論證未嘗不可,但這樣的人很多,也很平常,用來作論據(jù)說服力不強。如果選用名人,如王羲之、竺可楨等人的典型事例,說服力就強得多。
3、準確性
如當年魯迅在書桌上刻一“早”字自勉,有的同學將它用于論證“學貴有恒”,這就屬于不準確,沒有緊扣論點。“恒”主要指對事業(yè)長期的、堅忍不拔的追求。如李時珍盡其一生寫《本草綱目》,司馬遷嘔心瀝血作《史記》。魯迅的事例則宜與“學貴于勤”相匹配。為了使論據(jù)準確要做到“三不”:
①不可斷章取義。尤其是道理論據(jù)在引用的過程中,不可只取只言片語,要徹底弄懂有關論述的精神實質(zhì),做到完整、準確;
②不可隨意引述。如前文魯迅的事例不是所有的論題都適用,有些初學議論文的同學,很容易把自己知道的名人事例隨意用到論證中;
③不可改變事例。有些初學寫議論文的同學,由于積累的論據(jù)太少,有時不免張冠李戴,與事實不符,更有甚者是歪曲篡改,使人無法信服。
二、運用論據(jù)證明論點時,要做到三點:
1、主旨細辨別,取舍有角度
作文時,要對掌握的事例進行篩選辨析,區(qū)別不同材料所蘊含的要旨的細微差異,根據(jù)論證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取舍。例如下面三則材料:
①愛國詩人陸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侵略的時代,他渴望祖國統(tǒng)一,臨終還念念不忘收復中原。他在《示兒》詩中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边@兩句突出地反映了愛國思想。
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是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軍的張弘范,一再逼迫他寫信招降抗元將領張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寫了這首詩作答,表現(xiàn)了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魯迅先生年輕時東渡日本尋找救國的真理,在《自題小像》中的兩句詩:“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表達了誓為中國人民獻身的志愿。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詩作,都包含了“愛國”的內(nèi)容,但是作為論據(jù)來說,這三個材料蘊含的主旨是有差別的:
①中表明的是渴望光復失地的愛國思想;②中反映的是為民族利益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③中揭示的是立志為國出力、報效祖國的獻身精神。這種差別從所引詩句和材料的語言表述中可辨析出來。因此,同樣論述愛國的主題,如果提出的論點側(cè)重于渴望收復被侵略者掠奪的國土,應用①;如果側(cè)重于不怕犧牲、誓死捍衛(wèi)祖國,應用②;如果側(cè)重于將個人的前途同祖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則應用③。
2、敘議結(jié)合,詳略得當
有些同學初學寫議論文往往只是把事實論據(jù)羅列出來,而不作必要的分析來闡釋論點,這樣就使論點與論據(jù)成了兩張皮,無法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如論點“持之以恒是干一切事情所必需的科學態(tài)度”,選用的論據(jù)——王獻之學寫字,寫盡18缸水,終成大師;徐霞客堅持野外考察34年,寫出了我國最早一部地理專著《徐霞客游記》。如果不進行議論,那么,論據(jù)就不能有力地說服論點。倘若在事例的后面再加上下面的分析論述,就能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這些杰出人物正是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在藝術或科學的道路上奮進,才在歷史上樹立了不朽的豐碑?!?/p>
由此可見,同學們在寫議論文時,不能只是觀點加材料,還要在敘的后面加點分析,亦敘亦議。
此外,事實論據(jù)的運用,不能平均使用,應有詳略之分。一般說,對于人們熟悉的人和事,不必作詳細的交代,宜略。如《事業(yè)篇》中列舉孔子、魯迅、屈原、岳飛、鄭成功、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蔡倫、祖沖之等歷史名人,由于他們的事跡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文中點到為止。如課文《說勤》中對古希臘德摩斯梯尼和福州陳正之的情況,用筆較多,原因是人們對他們較為生疏。有時出于論證的需要,也會詳盡敘述某人的經(jīng)歷和某事的過程。如《懷疑與學問》中對戴震的事跡就用了一個追問的細節(jié),傳神地表現(xiàn)了他的懷疑精神。
總之,詳略的把握,應依人依事和論證的實際需要而定,該詳則詳,該略則略。
3、敘事要簡潔,排列要有序
議論文中的事實是作為論據(jù)使用的,與記敘文中的表述方法不同。記敘文中敘事必須完整、具體,而議論文中的事實論據(jù)必須簡明扼要。初學議論文時,有的同學掌握不好分寸,把作論據(jù)的事實敘述得過于具體、詳細,就會改變議論文的文體特點,使文章不倫不類。如何做到此點呢?那就是要緊扣論點來對事實論據(jù)進行靈活剪裁。議論文寫作中,常常會同時引述數(shù)人或數(shù)事,以加強論證的氣勢和力度。如何使之有序呢?一般的作法是:或以年代先后為序,即從古到今;或以地域為序,即從中國到外國或從外國到中國;或以貢獻的大小或知名度的大小為序;或以不同的類別為序;等等。但在實際寫作中,有時會交錯使用幾種排列方式,如《說勤》中,馬克思、司馬遷、歌德、陳景潤、上海女青年等人的排列,先以不同的類別為序,再以時間先后為序,再以貢獻大小為序,方式變化雖多,組合卻井然不亂。
總之,同學們在寫議論文時,一定要在選用論據(jù)上下功夫,只有這樣,寫出來的議論文才有理有據(jù),論證更有力,說服力也更強。
責任編輯/梅香meixiang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