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皮
老里巴早格計劃時代,上海人是吃不到大帶魚的。即使憑票供應的小帶魚,也要排幾小時的隊才能買到。所以,張家阿婆晚飯后,來到魚攤頭放了個破籃子,里面再放塊磚,算是排隊了。即此,也已經(jīng)排在了二十位了。
上海的冬天,和北方的有所不同。因近了海,這風帶著潮氣吹來,有種徹骨的寒冷。又因上海的燃料一直是緊乏的,普通人家也就沒有什么取暖設(shè)備。所以北方來的人總是不習慣上海的冬天,盡管上海冬天的溫度遠沒有北方的低。但凌晨起來買菜實在是件苦差使。
張家阿婆早上四點半起來,到小菜場進行真人排隊,因為來晚了,籃子要被人踢掉的。早上六點開秤賣魚,人聲鼎沸起來。叫罵聲、爭論聲不絕于耳,你推我搡爭先恐后都往前擠,情形和當年電影里軋金子的鏡頭一模一樣,只是換了背景。
有句俗語叫“拉到籃里都是菜”,在這乃丟到籃里都是菜,在一陣交錢、交票、過秤之后,還得瞻前顧后,拼著老命擠出去,因為搞不好一只鞋子或剛買的帶魚連籃子被擠脫了,留在人堆里就骯三了。張家阿婆買到了三斤小帶魚,雖是冷氣的,但總比沒有好,她知道全家可以開心一個禮拜了。
一邊不遠的地方,是幾個刮魚鱗的小攤。一個個老太頭上裹著頭巾,帶著袖套,兩只生凍瘡的手腫得像胡蘿卜,蹲在地上忙著刮鱗去腸。以前,中學里有個同學的母親是刮魚鱗的,這令他很自卑。在小菜場,也只有這個買賣是不收錢的,因為魚鱗有專門的人來收,而魚腸可賣給養(yǎng)貓的人家。張家阿婆讓認識的人刮魚鱗,自己又到別的地方看看還可以買點什么計劃外的東西。一刻鐘后,那魚鱗也刮好了。
回到家,把已刮去鱗的帶魚略洗一下后,用重鹽抹個遍,掛在通風的窗口風干。傍晚時分,從灶披間里飄出來煎帶魚時的特殊香味,彌漫著整條弄堂,直令下班的人們不自覺地加快了回家的腳步。這廂邊,張家已經(jīng)放好了吃飯的全部家什,張老頭的綠豆燒也已斟好。
一家人在十五支燈光的照耀下,圍著這盤金燦燦的帶魚開始微型盛宴。這時,如有好事者趴在后堂間的窗戶上看一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一盤帶魚也就五六塊而已。其余的,則要留著吃一個禮拜的。搞不好,你小學同桌從口袋里掏出來的一段帶魚,就是這么樣從家里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