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花糕》是當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碗花糕為線索,以一種自然、純凈的文學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本色、質(zhì)樸、纖塵未染的生活圖景,為我們刻畫了一個不是母親勝似母親的憐我、愛我的嫂子形象。文章達到了一種至真、至美的藝術(shù)境界,讀來確實讓人感動。
作者在文中深情回憶了許多關(guān)于嫂子的故事。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除夕之夜哥哥領(lǐng)我去放鞭炮,嫂子則為家人包餃子。在北方農(nóng)村的除夕夜,什么時間放鞭炮,什么時間下餃子那可是大有講究。作者在文中寫道:“一年到頭,最歡樂的日子要算舊歷除夕了?!薄袄侠仙偕?,任誰都必須熬過夜半,送走了舊年、吃過了年飯之后再去睡覺?!薄暗搅撕r正點,也就是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時刻,大哥領(lǐng)著我到外面去放鞭炮,這邊餃子也包得差不多了?!蔽闹械摹昂r”和“五更”相當于現(xiàn)在的什么時間呢?這兩者是否是同一個時間呢?要搞清這些問題,還得從我國古代的的記時方法說起。
時辰是我國一種古老的計時單位。從子時到亥時,一天共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兩個小時。子時是一天的開始,是深夜的十一點至次日零晨一點。由此來推算,亥時應(yīng)該是晚上的九點到十一點之間,而《碗花糕》里所說的“亥時正點”應(yīng)該是晚上的十點鐘。
我國古代的歷法更有把一夜分成五更的說法。古代記時法從晚上七點開始記更,每個時辰為一更。由此推算,五更應(yīng)該是次日凌晨的三點至五點??梢娮髡咚f的“亥時正點也就是五更時刻”肯定是一個知識性的錯誤,因為這兩者指的是不同的時間。
那么作者到底是想表達哪個時間呢?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一家人“老老少少,任誰都必須熬過夜半,送走了舊年、吃過了年飯之后再去睡覺”的風俗。根據(jù)我國除夕守歲到夜半的風俗和放鞭炮迎新年的傳統(tǒng),我認為作者想要表達的時間應(yīng)該是午夜的十二點鐘。
作者在這里為什么不說“半夜”而說“夜半”呢?原來,夜半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根據(jù)天色來記時的方法。我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用天色和地支記時的傳統(tǒng)。那么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呢?
古人根據(jù)一天的天色變化把一天分成十二個部分,分別稱之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和人定。而地支記時法則把一天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夜半、子時與現(xiàn)在的晚上二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對應(yīng),然后依次類推。我國更有把晚上分為五更即五鼓的說法,一更是現(xiàn)在時間的晚上七點到九點,而三更正是對應(yīng)前面的夜半和子時。
其實,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上也有不少關(guān)于古代記時的例句,如《孔雀東南飛》里的“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黃昏”、“人定”指的是現(xiàn)在的傍晚七點至深夜十一點。而“雞鳴外欲曙,心腹起嚴妝”中的“雞鳴”則是指的凌晨的一點到三點那段時間。而古代小說里面經(jīng)常說到的“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中所謂的午時三刻即午時正點應(yīng)該是現(xiàn)在的正午十二點鐘。
通過以上的介紹,不知道您是否對人們常說的諸如“通宵達旦、三更半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類的關(guān)于時間的說法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王充閭作為一個寫作文化散文的大家,在描寫除夕之夜時連用了“夜半、亥時、五更”三種不同的表示時間的方法,充滿了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也許是作者對這方面常識的掌握稍有欠缺,故小有疏忽,但瑕不掩瑜,小小的毛病并不能沖淡和掩蓋文中那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情、親情和作者如火純青的語言功力。
(劉更輝,廣東東莞市光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