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海外華人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被翻譯成中文。對這些英文文學作品中Chinese一詞的理解,往往關系到對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等關鍵問題。本文用身份理論,從離散文化的視角,通過列舉〤hinese一詞不同的漢語譯名及不同內(nèi)涵,試圖澄清一些容易引起誤讀的翻譯,以有助于對海外華人和華裔文學作品的正確理解,同時也說明,理解和翻譯Chinese時,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這三者缺一不可。
關鍵詞:Chinese 華人 華裔 唐人 美國華裔文學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Chinese 這一英文單詞的漢語譯名令人矚目。Chinese一詞的含義隨著全世界各個角落的Chinese的繁衍、發(fā)展而衍變、發(fā)展著。除了“中國人”、“中文”的譯名之外,Chinese還能根據(jù)不同的文化語境翻譯成華人,華僑,華裔,華族,唐人;中文,華文和華語等等。其含義之多、深層意義之復雜,有時甚至無法翻譯,因為任何一個現(xiàn)存的詞都可能只是部分地表征了Chinese一詞的含義而遺漏了其余。與此同時,也有華裔根據(jù)自己對身份的理解和選擇而給自己命名,使得指稱海外華人的名稱在不斷地豐富。
近年來,海外華人在文學作品中的顯現(xiàn)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對一些關鍵詞的翻譯不當,導致了對文本的誤讀。本文通過討論Chinese一詞的各種漢語譯名及其內(nèi)涵,從身份研究的視角,說明英語單詞Chinese漢語譯名的多樣性, 說明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大背景在翻譯中起到重要作用, 探討譯名與身份的關系,從而澄清一些引起誤讀的翻譯。在全球化語境下,Chinese一詞的翻譯與文化身份認同有著密切的關系,Chinese一詞的漢語譯名具有表征海外華人的中國文化背景和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的特點。本文通過列舉Chinese一詞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的漢語譯名以及不同內(nèi)涵,試圖說明馬林諾夫斯基在研究人類原始語言時提出的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的概念,對于21世紀的文學文本研究和翻譯研究仍然具有意義,在翻譯過程中, 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都有缺一不可的重要作用。不但如此,譯者的語際語境認知程度,直接關系到Chinese譯名的準確性。譯者的認知語境與原文作者的認知語境越接近,越有可能產(chǎn)生貼切的譯文。如果對源語語境的社會和文化認知不足,就很難獲得對原文語境的充分認知,也就很難產(chǎn)生貼切的譯文。
研究Chinese的漢語譯名,有必要了解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歷史。據(jù)出版于2003年的資料表明:“海外大量漢族居住區(qū)最早出現(xiàn)公元13世紀。在1276年蒙古征服之后,大規(guī)模的漢族群開始移民。”②該作者認為,第二次移民潮始于元朝(1206—1368),并得到朝廷的鼓勵。元朝的統(tǒng)治者對建立貿(mào)易殖民地(與希臘、亞美尼亞的擴張類型相同)非常感興趣,隨之,14世紀后期,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中國人在柬埔寨、爪哇、蘇門答臘、新加坡定居。15世紀中國在泰國建立殖民地。一個世紀以后,一個中國殖民地一躍成為現(xiàn)在的菲律賓……從17世紀開始,中國離散族群居住群在世界各地建立。③據(jù)統(tǒng)計,海外華人大約有三千五百萬,主要居住在以下國家和地區(qū): 緬甸、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朝鮮、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臺灣、日本、泰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秘魯、南美洲、歐洲。④
19世紀中葉,不少其他國家的人為了去金山淘金而移民美國。在1849年的加利福尼亞淘金熱中,從世界各地到舊金山淘金的人約有十萬零一百人,其中來自中國的有325人。此后,中國人移民美國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以下圖標顯示的僅僅是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末的一百年間,移居美國的華人和他們出生在美國的后代的人口數(shù)字:
①此論文為天津市藝術科學規(guī)劃2006年度立項項目的部分內(nèi)容。課題名稱:《美國華裔戲劇研究》。編號:A0601007。
②③Gabriel Sheffer, 獶iaspora Politics: at Home Abroad. Cambridge UP, 2003, P. 16.
④同上, P. 104。
1900年至2000年間美國的華人人口
在大多數(shù)英漢詞典中,Chinese的釋義是“中國的;漢語,中國人?!保ㄗⅲ篽ttp://dict.cn/en/search/)但是當指涉海外華人,或有中國人血統(tǒng)的華裔時,Chinese一詞一般翻譯成“華人”,以區(qū)別生活在中國境內(nèi)的中國公民?!?辭海》中對“華人”一詞的定義是:“是對中華民族的泛稱。今日廣義的‘中華民族,包含中國境內(nèi)各大小民族,以及這些民族在海內(nèi)外的后裔?!?以及:“廣義的‘華人指所有中華民族的人,狹義的‘華人指擁有外國國籍的中國人。狹義的‘華人含義與‘華僑相對,‘華人指身在國外但具有中國國籍的炎黃子孫?!保ㄗⅲ篽ttp://baike.baidu.com/view/442086.htm)這個定義告訴我們,廣義和狹義加起來Chinese一詞同時指“中國人”和“華人”。比如: Chinese可以翻譯成“華人”。在美國語境中,指涉19世紀移民美國的中國人時,Chinese一詞一般翻譯成“來自中國的移民”、“華人移民” 或“華人”。Chinese還可以翻譯成“華僑”。當我們身在中國大陸的中國人指涉僑居海外的中國人時,我們常常用“海外華人”,或“華僑”,英文是overseas Chinese,其中的Chinese還是翻譯成“華人”,英文都是Chinese。
Chinese也可以翻譯成“華族”和“華語”。在多民族和諧相處的新加坡共和國,華人是主要的民族之一。在新加坡,Chinese一詞的英文譯名是“華人”,或“華族”。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006年10月31日。有一則報道,題為:“華語已成為華族主要家庭用語:講方言人口比例去年降至24%?!憋@而易見,在新加坡,華語指的是普通話,相對于在新家坡華人中流行的粵語,客家話,閩南話等方言而言。新加坡的華人在新加坡的人口版圖中占大多數(shù),Chinese被翻譯成“華族”,那么華族所說的普通話Chinese就成為“華語”?!叭A族”和“華語” 兩個詞的英文都是Chinese。換句話,這里的華文(Chinese)就是普通話。根據(jù)《辭?!返亩x,普通話是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注:http://baike.baidu.com/view/442086.htm)而美國人則多用Mandarin 一詞指中國的普通話?!癕andarin”在美國語境中指中國官話、普通話。
在海外Chinese可以翻譯成“華文”。比如,美國的華裔作家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被稱為“美國華裔文學”(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而華裔或海外華人作家用中文創(chuàng)作的則被稱為“美國華文文學”( American Chinese literature)。同是Chinese一詞,前者中的Chinese被翻譯成華裔,后者中的Chinese被翻譯成華文。前者指認身份,后者指認語言。
Chinese還可以作形容詞,與表示國家的名詞構(gòu)成復合名詞。有中國人血統(tǒng)但卻生長在外國的華人,被稱為華裔,或某籍華人,如美國華裔也稱美籍華人,澳大利亞華裔也稱澳籍華人,法國華裔也稱法國籍華人。英文分別是: Chinese American, Chinese Australian, Chinese French。在這些詞匯中,Chinese是形容詞,指有中國人血統(tǒng)的,修飾后面的名詞“美國人”、“澳大利亞人”、“法國人”。值得注意的是,當Chinese這個詞省去修飾詞時,往往引起誤讀,進而被誤譯。在美國這個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國家, 各族裔人民在指涉其他族裔或自己族裔人民的時候通常只是說出他們母國的名字,而無需贅言他們是什么裔的美國人。比如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 〢merican),猶太裔美國人( Jewish American),意大利裔美國人( Italian American)分別被簡稱為African、㎎ewish、Italian。由于華裔在美國并非人口占多數(shù)的族裔群體,而多數(shù)美國人不能分辨華裔與其他亞洲裔美國人的區(qū)別,所以經(jīng)常統(tǒng)稱他們?yōu)椤皝喴帷薄S糜⒄Z表達常常只是Chinese, 或者Asians, 并不需要說他們是美國華裔(Chinese Americans) 或美國亞裔(Asian Americans), 因為這是不言而喻的。正因為此,當我們在華裔作家的作品中看到他們在美國語境中說 “We Chinese” 這樣的表述時, 一定要從語言層面和非語言層面各種因素來綜合考慮, 切忌簡單從事, 一律翻譯成 “我們中國人。” 例如,湯亭亭在強調(diào)華裔在歷史上對美國做出貢獻時曾經(jīng)說道: “No, we're not outsiders; we Chinese belongs here. This is our country, this is our history, we are a part of America. If it weren't for us, America would be a different place” (意思是: 不,我們不是局外人,我們?nèi)A裔屬于這里。這是我們的國家,這是我們的歷史,我們是美國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我們?nèi)A人對美國作出的貢獻,美國絕不是現(xiàn)在的樣子。)(注:Chang, Joan Chiung瞙uei. Transforming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 Study of History, Sexuality, and Ethnicity. 玀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New Approaches,General ed. Yoshinobu Hakutani. New York: Peter Lang, (vol. 20), 2000. P. 47.)這段話表明華裔作家試圖通過說明華裔對美國建國的歷史貢獻,進而主張華裔在美國的權(quán)力。倘若我們把此處的Chinese翻譯成“中國人”,整個語篇就會變成湯亭亭作為中國人,在申張中國人對美國的權(quán)力:“我們不是局外人,我們中國人屬于這里,這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歷史,我們是美國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我們,美國絕不是現(xiàn)在的樣子。” 這樣,語篇便不通了。因此,當文本的語境說明Chinese是在指Chinese American時,Chinese一詞應該翻譯成“華裔”,而不是“中國人”??傊?,無論把華裔叫做什么, 華裔首先想到的都是這些稱謂背后可能存在的種族歧視。湯亭亭在這里最想說的是華裔和其他美國人一樣,應該得到平等的待遇,不應該受到歧視。所以說,在不同的語境中,“We Chinese” 可以翻譯成 “我們中國人”、“我們?nèi)A人”、“我們?nèi)A裔”、“我們?nèi)A僑”、“我們?nèi)A人移民”( Chinese Immigrants ),或“我們?nèi)A族”等等。對一個詞的翻譯,不能脫離語言語境、情景語境 和文化語境,更不能脫離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大背景。
Chinese還可以翻譯成“唐人”。美國唐人街的華人常常稱自己為“唐人”。在與華裔作家趙健秀聯(lián)系的一封電子郵件中,筆者提及擬將他的短篇小說集翻譯成《修建鐵路的華工》(玊he Chinaman Facific & Frisco R. R. Co.),趙健秀表示他希望Chinaman能翻譯成“唐人”(Tang Yun——趙健秀語, 2003年4月10電子郵件),即: 《修建鐵路的唐人》。美國華裔詩人梁志英( Russell Liong)也曾說: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生長在被隔離的唐人街的他,“只知道我是唐人,也這樣稱呼自己,而別人都是美國人”。(注:原文是:“I merely knew and called myself tong yun, or ‘Tangperson in the Catonese dialect; Everybody else was simply ‘American.'” Russell C. Leong, Before and After Orientalism. 獳merasia Journal, Vol 31, No 1, 2005. P. V.)唐人的含義是究竟是什么呢? 《辭?!穼Α疤迫恕币辉~由來的解釋是:
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繁榮強盛的一個朝代。從唐太宗貞觀開始,拓土開疆,威震中亞、西亞及南海諸國。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開元之治,國威更加繁盛,遠近各國都派人前來“訪問”。從此,海外人對中國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稱,如稱中國人為“唐人”,稱中國的字為“唐字”,稱中國為“唐山”等等,這種情形延續(xù)至今。
直至明清都是如此?!睹魇贰ふ媾D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直到目前,老一輩的華僑仍喜歡自稱“唐人”,稱中國為“唐山”,至于華僑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這幾乎舉世皆知。(注:http://dict.cn/en/search/)
根據(jù)《辭?!返亩x,“唐人”是在海外對中國人的別稱,仍然指中國人。但是我們注意到,以上例子中的梁志英和趙健秀都是華裔,而非華人,或中國人。而且,趙健秀所說之“唐人”,是Chinaman的漢語譯名,并非Chinese的漢語譯名。趙健秀聲稱自己是Chinaman(唐人)。趙健秀和梁志英都是美國華裔,如果他們是“唐人”,那么“唐人”一詞就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中國人或華人了,而包括華裔在內(nèi)了。由此便想到趙健秀的劇作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則應譯成《雞籠中的唐人》。當然,趙健秀所指之唐人的意義要復雜得多,對此將另行討論。
總之,在翻譯中過于依賴語言情景而忽視文化情景,則容易導致簡單化,造成望文生義的文字處理。如果從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兩個方面加以闡釋,就會注意字面之下的文化內(nèi)涵。事實上在我國的美國華裔文學研究中,由于對Chinese一詞的理解脫離了文化語境,將其不分文化背景地一律翻譯成中國人,都與對Chinese一詞的理解偏差與翻譯不當不無關系。
美國華裔作家在作品中努力表現(xiàn)的華裔遭歧視的現(xiàn)實,我們在中國語境中的翻譯者是沒有親身體會的。翻譯者用對目的語的語境(此處是漢語)所了解的知識,有可能不足以理解源語語境( 此處是英語),因此對源語語境中的Chinese的含義,不能正確而充分地理解,從而無法提出準確表述源語語境的譯名。所以說,翻譯所起的作用已經(jīng)不再是尋求語言對等的作用,而是表征華裔的文化趨向。語言層面的對等,并不能真正達到信息的對等。翻譯不僅包括語言翻譯,而且包括情景翻譯和文化翻譯。
在21世紀的今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中國人的足跡。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隨著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各地華人作用逐漸增大,Chinese一詞所涵蓋的內(nèi)容將日趨豐富。美國華裔文學和美國華文文學的共同興盛,就反映出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令人興奮的趨勢:即“世界華人文學”的崛起。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今天,Chinese 一詞直指世界上所有的華人,無論是中國人,海外華人、某國華裔、華族或唐人, 大家都是Chinese,都是世界華人。世界華人包括一切Chinese。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華裔,可能會為了生存的實際問題而聲稱自己是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本國公民, 但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感情是顯而易見的。社會身份并不等同于精神訴求。海外華人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切的感情,這一切都流露在他們作品的字里行間。在他們與種族主義的斗爭中, 中國文化是他們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和創(chuàng)作源泉。中國文化一直是, 也將永遠是, 將全世界華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強大的紐帶。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世界杰出華人”節(jié)目,“華人青年音樂家系列”,等等,正在把世界各地的華人聯(lián)系在一起。Chinese一詞的中文譯名,也會隨著世界華人的發(fā)展壯大而有更多的內(nèi)涵和譯名。
(徐穎果:天津理工大學美國華裔文學研究所教授郵編:3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