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
【摘要】 目的 探究128層螺旋CT增強檢查及后處理技術對胰腺癌的臨床價值。方法 80例胰腺癌患者, 按檢查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128層螺旋CT增強后再進行對癥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CT技術進行對癥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和128層螺旋CT的病理表現(xiàn)。結果 對照組患者腫瘤部位:12例胰頭及其鉤突部, 占30.0%;13例胰頸部, 占32.5%, 9例體尾部, 占22.5%, 6例不確定腫瘤位置, 占15.0%;觀察組患者腫瘤部位:13例胰頭及其鉤突部有腫瘤, 占32.5%, 15例胰頸部, 占37.5%, 12例體尾部, 占30.0%;觀察組的檢測方法診斷率高于對照組(P<0.05)。128層螺旋CT增強檢查病理表現(xiàn)檢查范圍和視野較佳。結論 128層螺旋CT對診斷胰腺癌患者具有較為突出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128層螺旋CT;胰腺癌;臨床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56
胰腺癌是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是指胰腺受到感染所引起的炎癥反應。一旦發(fā)病后患者會感覺到疼痛難忍、食欲下降。起病急, 發(fā)展速度快, 嚴重時可引起胰腺的壞死, 其并發(fā)癥出現(xiàn)全身或者局部, 血管內凝血、代謝紊亂、胰腺壞死或膿腫以及囊腫等。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胰腺癌患者進行對照研究, 現(xiàn)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胰腺癌患者, 按檢查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 年齡36~60歲, 平均年齡(45.1±
6.1)歲, 平均病程(3.6±0.7)年。觀察組男19例, 女21例, 年齡48~65歲, 平均年齡(48.2±5.8)歲, 平均病程(3.9±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128層螺旋CT增強后再進行對癥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CT技術進行對癥治療。兩組患者的CT掃描方法基本一致, 具體操作:患者取仰臥位, 采用由飛利浦公司提供的128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檢測, 在患者進行掃描時必須是空腹, 將患者進行平掃, 利用高壓注射器在上肢靜脈注射80 ml非離子型對比劑 , 在患者的胰腺增強進行掃描, 20 s的動脈期, 45 s的胰腺實質期, 70 s門脈期, 掃描范圍是患者的膈頂至臍平面, 掃描結束。觀察組進行傳輸, 再進行三維重建, 即為平面重建, 最大密度投影, 容積重建和曲面重建, 觀察患者的病變組織, 記錄即可[1]。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方法檢查的患者腫瘤部位 對照組患者腫瘤部位:12例胰頭及其鉤突部, 占30.0%;13例胰頸部, 占32.5%, 9例體尾部, 占22.5%, 6例不確定腫瘤位置, 占15.0%;觀察組患者腫瘤部位:13例胰頭及其鉤突部有腫瘤, 占32.5%, 15例胰頸部, 占37.5%, 12例體尾部, 占30.0%;觀察組的檢測方法診斷率高于對照組(P<0.05)。
2. 2 兩組方法檢查的患者直接和間接征象 對照組患者的直接征象:采用常規(guī)CT檢查, 將好的腫塊進行平掃, 密度分析不清楚, 病灶邊緣較為模糊, 見動脈期病灶, 未能觀察出其密度, 與動脈血管對比顯示較為模糊, 胰腺期病灶顯示不清楚, 門靜脈期肝臟增強;間接征象:胰腺輪廓有改變, 病灶和周圍血管分界模糊, 動脈期未見病灶包埋在腸系膜上動脈上, 出現(xiàn)主胰管擴張, 雙管征和肝內外膽管擴張, 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出現(xiàn)腫大。觀察組患者的直接征象:將患者的腫塊進行平掃, 其病灶等密度、稍低或低密度分界的較為清楚, 且病灶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不均勻強化邊緣, 動脈期低密度病灶和動脈血管對比非常明顯, 胰腺期病灶顯示的非常清楚, 門靜脈期肝臟有了明顯的增強;間接征象:清楚的觀察到胰腺輪廓改變的較為明顯, 病灶和周圍血管分界不清, 見病灶包埋腸系膜上動脈, 主胰管有明顯的擴張, 出現(xiàn)較多的雙管征, 肝內外膽管也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擴張, 淋巴結有明顯的腫大。
2. 3 128層螺旋CT的病理表現(xiàn) 在CT掃描下胰腺出現(xiàn)局部性的腫大, 輪廓發(fā)生較大的改變, 增強后的病變組織密度較為明顯, 腫塊出現(xiàn)相對低密度?;颊咭认僦車緦又饾u開始消失, 胰管和膽管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擴張, 腫塊逐漸侵入到周圍血管組織和胰周脂肪, 有患者的周圍血管組織和胰周脂肪被包埋, 管壁規(guī)整性較差, 患者的側支循環(huán)血管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擴張, 脾腫大, 梗死, 淋巴發(fā)生轉移, CT圖像結合的較為清楚, 腫瘤大形態(tài)小、部位、血供和周圍的關系都有詳細的說明, 能夠直接依靠成像判斷患者的胰腺癌能否進行切除, 觀察胰周血管受累情況選擇合適的切除手術方法, 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3 討論
胰腺癌是人體消化道的惡性腫瘤之一, 當發(fā)生胰腺癌時患者會出現(xiàn)水腫、出血、壞死、充血等癥狀, 而且患者會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發(fā)熱等癥狀。在檢驗中血和尿的淀粉酶會升高[2]。臨床上的胰腺癌主要源發(fā)于胰腺腺管和腺泡, 胰腺腺管和腺泡形成質硬的腫塊發(fā)生炎性改變, 導致腫瘤的邊界較為模糊, 主要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少血供腫瘤, 圍管性浸潤。少血供腫瘤是指胰腺腫瘤的血供組織比正常的胰腺組織的少。按胰腺炎的起病急緩程度可將胰腺炎分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胰腺是人體第二大消化腺體, 胰腺分泌的胰液是重要的消化物質, 因此胰腺是消化作用最強的器官。引起胰腺癌的原因主要有膽道系統(tǒng)疾病、酒精或藥物的刺激、感染等[3]。在正常情況下, 胰液在其腺體組織中含有不活動即無活性的胰酶原。胰腺炎若不能及時治療會引起許多并發(fā)癥, 輕癥的急性胰腺炎很少有并發(fā)癥, 而重癥胰腺炎則會引發(fā)胰腺膿腫、臟器功能衰竭、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等并發(fā)癥。
128層螺旋CT檢查相對于常規(guī)的CT檢查對胰腺癌患者的診斷具有較為突出的優(yōu)點, 該方法的分辨力較高, 可通過128層螺旋CT檢查直接顯示患者的病變組織和器官, 彌補了X線檢查的缺陷;檢查時間較短, 操作簡單, 患者容易接受, 診斷迅速, 結果準確, 對急救患者具有較大的意義;便于患者進行復查, 隨時觀察患者的病情演變, 并做相應的治療;檢查成像清晰, 將患者的病變程度顯示的較為明確, 檢出率高;具有強大的圖像處理功能, 可將圖像的密度和亮度進行適當?shù)恼{節(jié), 分辨率較高, 可增強圖像掃描, 較大的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和顯示率, 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 128層螺旋CT對診斷胰腺癌患者具有較為突出的臨床價值, 可利用該方法的后處理技術較為清楚的反映出患者的病變組織, 提高患者的治療準確率和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上進一步的推廣和采用。
參考文獻
[1] 廖智. 128層螺旋CT影像與MRI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對比研究.首都食品與醫(yī)藥, 2016, 23(8):30-31.
[2] 楊洪, 鄭偉.應用螺旋CT實施灌注顯像綜合診療胰腺癌的價值.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56(6):1554-1555.
[3] 高文, 郭會清, 何志坤, 等. 128層螺旋CT在胰腺癌診斷中的價值.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5, 53(4):96-98.
[收稿日期: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