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瑪·伯格曼和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約好了似的,前后腳離世。這兩位戰(zhàn)后最有影響的電影藝術(shù)宗師,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基本告別影壇,又不約而同選擇在新世紀第七年的近乎同一天高齡去世。
被稱為“影院詩人”的瑞典著名導演伯格曼,在其近40年的導演生涯中拍攝了近40部電影,在舞臺劇上也活躍和高產(chǎn);而安東尼奧尼在30年左右的活躍期只出產(chǎn)過13部電影,且在 38歲“高齡”才嘗試故事片的處女作。在執(zhí)導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放大》(1966)時,他已經(jīng)54歲。從《第七封印》、《野草霉》、《芬妮與亞利山大》到《情感三部曲》、《紅色沙漠》、《過客》,如果說安東尼奧尼與伯格曼有什么相近之處,那便是二人都是厭倦用傳統(tǒng)來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