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勇 王會鳳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并結合邏輯分析對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中1999-2006年發(fā)表于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的涉及運動員競技能力評價的66篇期刊論文,9篇碩士學位論文,2篇博士學位論文中評價標準臨界值的界定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結果認為,此類研究中對于評價對象發(fā)生質變臨界點的界定均為研究者主觀設置,缺乏必要的客觀依據(jù)和創(chuàng)新性,致使大多數(shù)研究只局限于理論層面上,而和運動訓練實踐結合不夠緊密,最終導致評價結果對體育運動實踐的實際指導意義不大。創(chuàng)新點為,在確定評價對象發(fā)生質變的臨界點時要讓教練員參與評價過程,應基于教練員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定性評價,這樣既能做到有據(jù)可循,又可使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最終才有可能使評價主體所做的工作在訓練實踐中得到使用者的認可和接受。并列舉了實例進行了說明。
關鍵詞:運動員;競技能力;評價標準;臨界值;價值判斷
中圖分類號:G808.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3-0420-03
本文對1999-2006年以來,涉及運動員競技能力評價的66篇期刊論文(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9篇碩士學位論文,2篇博士學位論文中評價標準臨界值的界定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從這些文獻資料來看,所有這77篇論文在對評價標準的界定方面,均是由評價主體自行擬定,所運用的方法全部雷同,而缺乏價值判斷方面必要的依據(jù)。方法創(chuàng)新、實際意義是評價研究報告質量的兩個重要標準,而最重要的標準應是研究報告能否改變讀者的傳統(tǒng)觀念,但目前的有關體育評價的相關研究在此方面正好是個欠缺。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通過中國知網(wǎng)(CNKI),分別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的搜索引擎中輸入“評價”一詞,篩選出1999-2006年以來在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與本研究相關的期刊論文66篇(體能評價33篇,技術22篇,心理10篇,戰(zhàn)術1篇),碩士學位論文9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并將其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論文檢索日為2007年3月14日,其他日期為系統(tǒng)默認值。
1.2研究方法
1.2.1實證分析法為了較為合理的評價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本文設計了一種在評價運動員體能相關指標時,確定標準臨界值的方法,并以CUBA10支隊伍128名隊員的身體素質的評價來舉例說明。
1.2.2對比分析法將運用本文所設計的評價方法所得出的結果與套用傳統(tǒng)的評價所得到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發(fā)現(xiàn)兩種方法所得結果的差異。
2分析和討論
2.1現(xiàn)狀分析
在本文所研究的66篇期刊論文(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9篇碩士學位論文,2篇博士學位論文中,對運動員體能發(fā)展水平的評價最多,達到了77篇論文的57.1%??v觀這些論文,作者對于評價的對象在價值的判斷方法上,均采用的是絕對評價方法,即把要評價的對象與一公認的客觀標準進行比較,從而評定其優(yōu)劣。對于臨界值的確定,均采用多等級來表示評價結論,而且許多評價標準屬于理想標準。絕對評價的優(yōu)點顯而易見,但缺點均表現(xiàn)在評價標準的設置容易主觀,往往會偏高或偏低,缺乏客觀性。比如在《我國優(yōu)秀排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體系與診斷方法的研究》這一博士學位論文中,作者在對運動員的綜合體能水平進行評價時,采用了百分位數(shù)法,確定了上等、中上、中等、中下、下等5個評價等級,將臨界點分別設定為10%、15%、50%、15%、10%。再如,在《體育科學》2006年第10期《對我國優(yōu)秀女子蹦床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結構及評價標準的研究》一文中,作者在制定蹦床運動員身體素質綜合評價標準和專項身體素質發(fā)展均衡程度評價標準時,設定了優(yōu)秀,良好,一般3個等級,將臨界點分別設定為25%、50%、25%,并進行了評價。對于這種界定臨界值的方法,從原則上來講,也是可以講得通的,但相關的疑問也會產(chǎn)生,諸如為何將上等的標準設定為10%,設定為12%行不行?設定的依據(jù)是什么?對于此評價標準,教練員能不能接受和認可?能否在運動訓練實踐中得到運用等等。由此可見,如何對體育科研中的評價客體做出客觀公正、合情合理,相對科學的價值判斷,并使其結合運動項目特點,并運用于運動實踐當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2.2對于評價標準的相關分析所謂評價標準,是指評價主體衡量價值客體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尺度或依據(jù),而這個價值尺度或依據(jù)就是價值主體的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任何評價總是要以一定的尺度為依據(jù)的。價值評價作為主體,對客體屬性與主體需要之間價值關系的評判,在評價中也要依據(jù)一定的評判尺度,即以一定的價值評價標準來進行。評價標準是依據(jù)價值主體的需要得出的,但是,價值需要本身并不就是評價標準,只有那些被評價主體認識到的需要才有可能轉化為評價標準。而且,并不是所有被評價主體認識到的需要都會成為評價標準,因為,這些需要本身可能是有內(nèi)在矛盾的,不可能同時兼顧,這就需要評價主體進行價值選擇。選擇的結果就存在合理性問題。把合理的需要作為評價標準,標準就是合理的;反之,把不合理的需要作為評價標準,標準就是不合理的。主體的需要是否具有合理性,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判斷:1) 這種需要是否有利于價值主體的生存和發(fā)展。2) 這種需要是否代表絕大多數(shù)價值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是否與實踐的基本要求相一致。3) 價值評價是否堅持以客體自身的本質和規(guī)律作為評價的重要尺度之一,因為,主體進行價值評價并非以主體的需要作為惟一尺度,其評價的結果,還得看是否符合客體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任何一種客體(物質的和精神的)都有著自身的本質和規(guī)律,這使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并成為自身的客觀尺度,按照這一尺度進行價值評價,無疑對價值評價的客觀、公正具有重要意義。由此看來,體育評價應是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對體育測量的結果進行判斷,并賦予其價值或意義的過程。在體育測量與評價中,衡量評價對象達到的目標尺度,實際上是以測量的最低層次指標的結果為基礎、為依據(jù),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應首先要考慮到此研究評價的目的是什么,因為評價目的不同,制定評價標準的方法也各異。從現(xiàn)有的關于運動員體能、技能、戰(zhàn)術、心理等方面評價的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出,評價的目的大多集中在檢查、評定方面, 進而為調(diào)控運動訓練過程和修改運動訓練計劃提供客觀依據(jù)。因此在制定評價標準時必須結合訓練實踐,并且要有依據(jù),而并非評價主體簡單的、雷同的主觀價值判斷。
在1994年版的體育測量評價教材中,在離差法的范例中,教材主要針對正態(tài)分布原理將評價等級分為上等、中上、中等、中下、下等5個等級進行評價,臨界點分別設定為10%、15%、50%、15%、10%,在百分位數(shù)法為例進行評價時也采用了相同的等級評價標準。但在其他各類文獻的相關研究中,尤其是關于運動員體能、技能、戰(zhàn)術、心理等方面評價的文章,作者在制定評價標準時仍簡單套用了教材的劃分而缺乏自身研究的依據(jù)和創(chuàng)新。而研究結果的創(chuàng)新常被認為是學科進步的重要標志,會導致某一學科理論探索步伐的突飛猛進。若單從理論上來講,這種評價標準的劃分是成立的,但對于不同的評價客體,這種劃分的依據(jù)又在哪里?絕不僅僅只是運用“兩頭少,中間多”的特點來解釋就能行得通。試想在運動訓練實踐當中,對于包括運動員體能等的競技能力的綜合評價,有幾位教練員在實踐中是運用劃分如此之細的5級評價法來對運動員的體能進行評價的。
2.3本文對于評價標準的界定方法及運用分析本文認為,在運用體育評價理論的相關研究中,對于評價對象發(fā)生質變的臨界點的界定,應在確定了評價目的的大框架下,組織相關專家(可包括教練員)對評價的方案進行論證,也可采用調(diào)查、訪談等形式。內(nèi)容應主要涉及評價主體所設定的評價標準臨界值是否合理,是否結合了所研究運動項目的訓練實踐,是否做到了具體化、行為化和可操作化,標準的要求是否過高或過低;標準的可行性如何,能否在運動訓練實踐當中被教練員和運動員所接受和認可,并對訓練實踐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等諸多方面,而非簡單的主觀設定。例如在對太原理工大學、華僑大學、寧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10支CUBA隊伍128名隊員的9項身體素質指標(具體指標略)通過測量后分為內(nèi)外線。
隊員進行綜合評價時,可結合球隊教練員對運動員的主觀評定來確定評價標準的臨界值。在籃球運動實踐當中,教練員一般多采用3級評定法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狀況進行評價。在實施測量的10支隊伍128 名隊員中,10位教練員依據(jù)訓練中的實際狀況對各自球隊隊員的綜合身體素質水平進行了優(yōu)秀、一般、較差3級的主觀定性評定,依此3類運動員的總數(shù)分別占到128名運動員的比例作為身體素質綜合評價標準的理論百分位數(shù),見表1,依據(jù)表1中的評價標準然后再計算出等級評價標準,見表2。
但若簡單的套用20%,60%,20%的標準(或其他),就會使內(nèi)外線隊員使用相同的等級評價標準,從而得到完全不同的評價結果,見表2。從表1中可以看出,三種等級評價標準理論百分位數(shù)的確定,既符合“兩頭少,中間大”的特點,又以教練員的定性分析為依據(jù),使評價標準較好的建立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之上,從而使體育評價的相關理論與運動實踐較好的結合在一起,增強了研究結果的實際意義。
3結論與建議
1) 目前運用體育評價理論對于運動員競技能力進行評價的相關研究中,對于評價對象發(fā)生質變臨界點的界定均表現(xiàn)為主觀設置,缺乏必要的客觀依據(jù)和創(chuàng)新性,致使大多數(shù)研究只局限于理論層面上,而和運動訓練實踐結合不夠緊密,教練員和運動員很難接受,最終導致評價結果對體育運動實踐的實際指導意義不大。
2) 在確定評價對象發(fā)生質變的臨界點時要基于教練員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定性評價,必須結合所要評價項目的運動實踐特征,這樣既能使教練員等人員參與到評價工作中來,做到了有據(jù)可循,又能使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最終才有可能使評價主體所做的工作在訓練實踐中得到使用者的認可和接受。
3) 建議在運用體育測量與評價理論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進行研究中,在確定評價標準的臨界值時,應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的固化,在方法上要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對于本文所提出的觀點和方法,還需進一步從不同方面來進行爭論和探討。因為科學的進步需要批評,科學沒有因批評而無所適從,反而因批評而不斷進步??茖W在批評中進行選擇,真理會在反復質疑和考驗中勝出。
參考文獻:
[1] 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1-73.
[2]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體育測量評價[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40-62.
[3] 肖遠軍.教育評價原理及運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60.
[4] 程書肖.教育評價方法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60.
[5] 金宗強.我國優(yōu)秀排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體系與診斷方法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6] 趙永峰.我國優(yōu)秀青年女子足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現(xiàn)狀及評價標準的研究[D]. 西安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1.
[7] 于少勇.CUBA男子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 西安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
[8] 陸明輝,等.我國U-17歲男子少年足球隊基本技術訓練水平評價方法[J]. 中國體育科技,2002,38(2):23-25.
[9] 王慧琳.對我國少年男子(16-17歲)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基本技術評價模型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12):28-32.
[10] 曹景偉.中國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體能診斷與評價方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22(2):70-73.
[11] 王方.我國優(yōu)秀女子足球運動員體能狀況分析與評價[J].中國體育科技,1994,30(11):22-27.
[12] 杜叢新.湖北高校男籃運動員身體素質基本技術心理特征及運動訓練水平綜合評價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3(4):467-470.
[13] 曹景偉.中國優(yōu)秀女子賽艇公開級運動員體能診斷的方法學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1999,35(9):2-9.
[14] 郭仲熙.中國優(yōu)秀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5):44-46.
[15] 任建生.足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定方法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5):49-52.
[16] 張力為.研究報告評價標準的界定與聯(lián)想[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2):71-73.
[17] 矯鎮(zhèn)紅.對我國優(yōu)秀女子蹦床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結構及評價標準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10):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