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東 梁薈茗
臨黃塔,又名釋迦牟尼文佛舍利塔,也叫阿育王塔,座落于孝義市大孝堡鄉(xiāng)大孝堡村東的舍利寺遺址內(nèi)。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三年(603年),在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大元元統(tǒng)元年(1333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和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均進行過大的維修?,F(xiàn)存塔為清代重建之遺存。塔因年久失修,塔壁裂縫,塔身傾斜。2004年孝義市委、市政府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本著“不改變原貌”的原則,對該塔進行了維修加固。
臨黃塔,高18米,坐北向南,平面八角,為八級實體樓閣式磚塔,因塔下地宮中存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使舍利寺名揚四海,一度為晉中名剎,而“舍利流光”之壯觀景象也為世人所驚嘆。
“舍利”是梵語SARIRA的音譯,是死尸或遺骨的意思,通常是指佛骨、佛舍利。舍利又可分為三種,按照《法苑珠林》的說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發(fā)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紅色。但都是圓明皎潔,堅固不碎,迥非世間珠寶可比。菩薩、羅漢等也有舍利。佛家認為,只有虔誠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會自然結晶舍利,非常人可得。
相傳佛陀涅槃后,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于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fā)等物。弟子們將其細心收斂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養(yǎng),頂禮膜拜。后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yǎng),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我國是世界上保存佛舍利最多的國家,除釋迦佛外,還有迦葉佛(過去七佛之一)舍利,種類多,數(shù)量大。據(jù)真禪《佛陀舍利在中國》一文(載《法音》1987年第5期)統(tǒng)計,有佛牙1枚,佛指4枚,佛身724粒。分藏于北京西山佛牙塔、陜西法門寺、浙江鄞縣阿育王寺、蘇州虎丘塔、鎮(zhèn)江甘露寺、北京云居寺雷音洞等處。
今存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有多種:子(粒狀),傳世較多;牙齒(今存北京、斯里蘭卡);佛骨舍利(今存法門寺);頭蓋骨;鎖骨等。臨黃塔地宮內(nèi)存放的為粒狀舍利。發(fā)現(xiàn)于舍利寺遺址的清乾隆元年六邊形石經(jīng)幢,刻名《尊勝寶幢》,上面刻有“擇于十六日起之,至日暮塔石起盡。于蓮花石下,歇山座底起出宋仁宗御賜石匣一函,內(nèi)貯金棺,長二寸,寬一寸,內(nèi)置鎮(zhèn)石五枚,舍利一粒。舍利大如大豆,本自白色,觀者不一,或黃、青、綠、藍等色。外包銀槨,外層又包銀槨一層,上刻十大弟子像……”,“五月二十二日,塔基筑就,仍于蓮花石下,歇山座底安葬,七月二十九日起工修塔……”
另外,在塔頂層中心有一長方形木盒,盒內(nèi)存放有一張修建簡記,里面特別載明臨黃塔塔基地宮內(nèi)蓮花石下存放有佛舍利子。這些記載證明臨黃塔下地宮內(nèi)確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經(jīng)考證,古代舍利塔的舍利之裝藏一般多用特別的函、缽、瓶;質地以石、銅、琉璃為主。而知名度高,影響大的寺塔則以多組合的金銀質棺槨寶函為主;條件簡陋者則以陶罐、瓷瓶等貯藏舍利。臨黃塔地宮內(nèi)的舍利裝藏于金棺銀槨的多重寶函內(nèi),其規(guī)格之高說明臨黃塔曾是知名度高、有影響的塔。
佛骨舍利有真骨舍利和影骨舍利之分。趙樸初認為:“靈骨猶如天上的明月,影骨好比明月照在江河中的影子。影骨也是圣骨,也是佛的真身舍利?!币灿腥苏J為,真骨舍利是佛祖舍利,而影骨舍利是復制品,是為了保護真骨舍利而造的。這些是否屬實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臨黃塔地宮內(nèi)確實存放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責編 張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