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其中,以詩及聯(lián)語形式加以論述的,實屬醫(yī)學與文學“聯(lián)姻”的奇葩,為人們喜聞樂見,雅俗共賞。
古人云:“養(yǎng)身莫善于習功……一身動則一身強?!鼻宕脑叮跉v史上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他在一首《老行詩》中云:
老行萬里全憑膽,吟向千峰屢掉頭。
總覺名山似名士,不蒙一日不甘休。
由此詩可知,袁枚進入老年后,仍堅持遠游及登山活動。這些活動使他保持了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
古人又云:“達則心寬仁者壽。”清代畫家鄭板橋,在他60歲生日那天,寫了一副養(yǎng)生對聯(lián)。其上聯(lián)為: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中有余錢,瓴有余釀,甕有余糧,取數(shù)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耍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達到六旬猶少?!?/p>
其下聯(lián)為: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中無俗聲,眼無俗物,及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p>
此聯(lián)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樂觀豁達,便可以無憂無慮;加上生活上不貪求,精神上不頹廢,個人情緒穩(wěn)定,心中無雜念,則可以延年益壽,以盡天年。
古人認為“精神”是延年益壽的良方。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一些名醫(yī)即指出:“精神內(nèi)傷,身必敗亡。”從古典文學《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可知,她“見春花而落淚,見秋月而傷神。”因此,一生體弱多病,過早謝世。因此,古代特有《養(yǎng)生七言詩》告誡人們:
惜氣存精更養(yǎng)神,少思寡欲少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熱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此外。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子女孝順有出息,也是老人們健康長壽的關鍵之一。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動蕩歲月中,流落他鄉(xiāng),落得體衰神傷,但他幸有老伴體貼,兒女孝順,方可安康。在他所作《江村》一詩中云:
清江一曲抱春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盤,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需惟藥物,微軀身外無何求。
詩中告訴人們,患病后切勿精神不振,更不要因此失去生活的信心、自尋煩惱。要多去環(huán)境幽雅的地方散心解悶,看一看自由自在的飛燕、相親相愛的鷗鳥,在大自然中尋找生活的樂趣,這樣,便可心悅而去疾。病后除服藥外,還可下棋怡心,釣魚而抒懷。
當代古文學家商承祚教授。在70誕辰時寫了一首幽默的詩:
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
七十難得計,六十小弟弟,
四十五十滿地爬,二三十在搖籃里。
老人的一顆童心躍然紙上。如此,當然可以延年。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