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抵抗白晝》以美國科羅拉多礦山的工頭、無政府主義者韋布·特拉弗斯被殺為線索,圍繞他的兩個兒子為其復仇展開。這部新作構(gòu)思奇譎、主題龐雜、用語晦澀,但亦有或明或暗的主題可循。
關(guān)鍵詞:托馬斯·品欽 《抵抗白晝》 追尋 陰謀和對抗力
當代美國文壇有兩大知名隱士,一位是杰·戴·塞林格(1919— ),另一位是托馬斯·品欽(1937— )。塞林格筆耕十年,終以1951年發(fā)表的《麥田守望者》而一夜成名,但他卻從此隱居新罕布什爾州的柯尼什小鎮(zhèn),托馬斯·品欽雖然也是在成名作《V.》于1963年出版后便離群索居,但不斷有新作問世,已成為后現(xiàn)代經(jīng)典的《萬有引力之虹》便是他隱居十年后的成果。去年底,年近古稀的品欽又在沉默近十年之后,推出了他的第六部長篇小說《抵抗白晝》?;蛟S隱居生活尤其刺激凡人的好奇心,品欽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引人注目,以至于他每出一本書,都成為一個事件。關(guān)于這部新著的各種說法早已在坊間流傳,即便無法和霍格沃茨的小巫師相比,也吊足了媒體和粉絲們的胃口,哪怕在中國,都有不少讀者在翹首期待。如今搜索谷歌,便會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評論鋪天蓋地百余篇,英美幾乎所有重要報刊,如英國的《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倫敦書評》、《旁觀者》、《經(jīng)濟學家》,美國的《紐約書評》、《紐約客》、《出版家周刊》、《紐約時報書評》等都發(fā)表了長篇專論。短短數(shù)月,網(wǎng)上不僅已經(jīng)有維基百科建立的專項條目,還出現(xiàn)了專門討論此書的博客網(wǎng)站。
早有評家將品欽與喬伊斯相比附,稱《萬有引力之虹》為品欽的《尤利西斯》,《抵抗白晝》自然成了他的《芬尼根的覺醒》。且讓我們看看這位文壇奇隱在十年之后是如何“覺醒”的吧。
品欽這部最長的小說沿襲了他一貫的風格:奇譎、紛亂、華麗,幾乎所有的品欽式要素都囊括其中:歷史、科學、宗教、驚悚、探險、妄想、惡搞等。似乎所有的文學樣式也都成了品欽戲仿的素材:如少年探險故事、科幻小說、西部拓荒故事、連環(huán)漫畫、驚悚犯罪小說、偵探間諜小說、流浪漢小說、隱晦的色情讀物等不一而足。品欽在書中展現(xiàn)的就是在歷史的某個階段,人類對于某種可能性的恣意縱橫的想象和探尋。(注:參見Louis Menand: “Do the Math: Thomas Pynchon餾 Latest Novel”, in The New Yorker, Nov., 27, 2006。)
故事發(fā)生在從189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的近三十年時間里,這正是西方世界里發(fā)明和想象攜手、冒險和貪婪并進的騷亂時代。1890年代的美國,科學的發(fā)展和新技術(shù)的應(yīng)用成為時代潮流,以愛迪生為代表的科學家成為大眾英雄和成功的符號,消費文化和資本巨頭出現(xiàn),都市社會開始形成,這一片歌舞升平的繁榮進步景象到1920年代的爵士時代達到頂峰。而彼時的歐洲,戰(zhàn)爭的陰影已出現(xiàn),人類面臨巨大災難似乎仍渾然不覺,正如企鵝出版公司為此書發(fā)行撰寫的介紹中所說:“一場世界性的災難正在逼近,這是一個貪欲橫流、集體沉淪的時代,虛假的信仰、頹喪的低能,還有邪惡的企圖大行其道……當這個確鑿穩(wěn)定的時代在耳邊分崩離析,無法預知的未來接踵而至,書中的大多數(shù)人物仍在努力追尋自己的生活。有時他們試圖把握命運,有時卻造化弄人、身不由己……若說此書呈現(xiàn)的不是世界本相,也只是略有改動而已。據(jù)說這正是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注:引自企鵝出版公司對此書所做的推介,http://against—the—day.pynchonwiki.com/wiki/index.php?title=Against_the_Day。)
小說以科羅拉多礦山的工頭、無政府主義者韋布·特拉弗斯被殺為線索,圍繞他的兩個兒子為其復仇展開。書中人物還包括“熱氣球飛行員、賭徒、企業(yè)巨頭、吸毒成癮者、天真的和頹廢的人、科學狂人、薩滿巫師、通靈者、魔術(shù)師、間諜、偵探、女冒險家和職業(yè)殺手。連尼古拉·特斯拉(注:塞爾維亞裔美國科學家,電氣工程師和發(fā)明家。)、貝拉·魯格斯(注:匈牙利裔演員。)和“格魯柯”·馬克斯(注:美國著名喜劇和電影演員,以機智詼諧著稱。)都在書中出現(xiàn)特寫”。他們的各種探險奇遇遍布北半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從“世紀之交的紐約,到倫敦和哥廷根,威尼斯和維也納,巴爾干半島,中亞,神秘的通古斯事件發(fā)生時的西伯利亞,革命期間的墨西哥,戰(zhàn)后的法國,默片時代的好萊塢,以及一兩個連地圖上也沒有明確標出的地方”。(注:引自企鵝出版公司對此書所做的推介,http://against—the—day.pynchonwiki.com/wiki/index.php?title=Against_the_Day。)
品欽的小說雖然一向以構(gòu)思奇譎、用語晦澀、主題龐雜著稱,但總是有或明或暗的主題和風格可循。品欽目前已出版的六部小說均程度不同地涉及到“追尋”、“選民/棄民”、“陰謀/對抗力”或“熵”等主題;滑稽反諷、碎片拼貼、互文戲仿、顛覆解構(gòu)等后現(xiàn)代小說的標志性特征也都是他擅長的技法。
品欽對“追尋”(Quest)模式情有獨鐘,在其所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運用了這一古老的文學母題和敘事范式,這或可成為解讀他的“萬能鑰匙”。就像著名作家W. H. 奧登所說:“尋找一顆丟失的紐扣不是真正的追尋。追尋意味著找尋人經(jīng)驗之外的東西?!倍穼ぶ猿蔀椤白罟爬稀⒆钌願W、最受青睞”的文學母題和敘事范式,正在于它“把人的主觀個體經(jīng)驗轉(zhuǎn)化成具有歷史意義的象征性表述?!?注:W. H. Auden: “The Quest Hero”, in Perspective i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Sheldon Norman Grebstein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68,p.371.)品欽的第一部長篇《V.》以兩個主人公赫伯特·斯坦西爾和本尼·普羅芬組成兩條平行又偶爾交錯的發(fā)展線索,尤以斯坦西爾對“V”字代碼所代表的秘密和意義的追尋最具象征意義。1966年發(fā)表的《拍賣第49批》篇幅最短,講述了加州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主婦俄狄帕·馬斯在調(diào)查皮爾斯的遺產(chǎn)過程中,追尋“地下郵政系統(tǒng)”WASTE的故事。她的追尋之旅雖只限于南北加州,但最終品欽卻不無深意地指出她所調(diào)查的遺產(chǎn)“竟然就是美國”。1973年發(fā)表的鴻篇巨著《萬有引力之虹》已被公認為《尤利西斯》式的隱喻迷宮作品。其中美軍軍官泰洛尼·斯洛思羅普對德軍V2火箭基地的偵查及其著陸計劃的破解,再次承襲了品欽的追尋敘事模式。十七年后推出的《葡萄園》雖然筆調(diào)輕松、詼諧幽默,但依然以品欽熟悉的60年代加州文化為背景,仍是兩條并行線索的追尋模式:一方面是喜劇演員佐德躲避FBI的追蹤,另一方面是他的女兒普蕾麗尋找多年無蹤的媽媽弗瑞尼茜。1997年再度轟動文壇的《梅森和狄克遜》仍欲罷不能地沿用了傳奇探險的追尋敘事策略,并使用18世紀英語再現(xiàn)了英國皇家天文學家查爾斯·梅森和土地測量員杰里邁亞·狄克遜的勘測探險故事,小說中新大陸被看作是各種夢想的神秘寶庫,那些“土地的形態(tài)走向,河水的流淌,奇跡的展現(xiàn),所有這一切都是文本——需要被了解、掌握、閱讀和記憶”,梅森和狄克遜在大地上作這番探索和勘測時,也期待著有一天能對天空有同樣的了解和掌握。于是在《抵抗白晝》中,品欽將視線轉(zhuǎn)向了天空。
小說一開篇不是火箭落地的“一聲尖嘯刺破天幕”,而是一伙叫The Chums of Chance的年輕人乘坐氫氣飛船從天而降,來到了1893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的現(xiàn)場。這伙青春少年的掌故來自湯姆·斯威夫特的科幻小說,他們像夢幻島的彼得·潘一樣,沒有年齡,永生不老。他們的出現(xiàn)與當時陰云密布的歐洲局勢恰成對照,他們熱情洋溢,充滿幻想,身心純潔得像童子軍一般。在小說中,他們周游世界,執(zhí)行著各種神秘任務(wù),最后還嘗試了時間旅行。在去未來世界的旅行中,他們遇到了來自未來時空的俄國“入侵者”團伙,一位埃斯先生對他們說:“我們和你們一樣,也是在尋找庇護——從我們的現(xiàn)在,也就是你們的未來——我們這個時代,遍地饑饉,能源耗盡,是永遠的貧困——這就是資本主義實驗的結(jié)局。我們明白了這個簡單的熱力學定律,也就是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實際上是很快就要耗盡,整個資本主義的幻境即將崩潰破碎。我們大聲講出真相,卻被斥為異端,成為當下流行的經(jīng)濟信仰的敵人。就像早年的持宗教異見者,我們被迫流離失所,沒有選擇,只能游蕩在那黑暗的第四度空間:也就是時間。”(注:轉(zhuǎn)引自 “Inside the Time Machine”, by Luc Sante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an., 11, 2007。)“入侵者”團伙所展現(xiàn)的毀滅和死亡的前景使The Chums of Chance團伙對其追尋之旅產(chǎn)生懷疑,開始退縮,他們“只要還能重返年輕時光,重獲少年童真,便不惜背叛任何人和事,不惜面對地獄和死亡”。
這里不難發(fā)現(xiàn)威爾斯《時間機器》的影子。品欽顯然繼承了威爾斯的傳統(tǒng),他提供的拯救也是逃離現(xiàn)實。對品欽來說,白晝的世界就是現(xiàn)實,是暴政,是醒著的噩夢,是書中人物竭力逃避的。品欽在卷首引用了美國黑人爵士樂手塞羅尼斯·蒙克的一句話:“永遠都是黑暗,或者說我們不需要光。” 光是白晝的標志,小說的題目正是暗示書中人物都在抵抗白晝,尋求黑夜的蔽護,尋求第四維時空的超脫,盼望能逃離現(xiàn)實的桎梏,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含意豐富的書名也可理解為“指日可待”,或按照《圣經(jīng)》的相關(guān)記載,解釋為“審判日”(against the day of judgement)。
小說中并行的另一條追尋線索更離奇也更完整,那就是韋布·特拉弗斯一家的錯綜復雜的愛恨情仇故事。在韋布被大財閥斯卡斯代爾·威伯雇兇暗殺之后,他的大兒子——職業(yè)賭徒里夫,和二兒子——地質(zhì)學家弗蘭克決意為父報仇。小兒子基特卻接受了仇家威伯的資助,求學耶魯,成為一名天才數(shù)學家。最離奇的是韋布的女兒蕾克,居然愛上并嫁給了殺父的兇手。他們的奇遇帶領(lǐng)讀者從美國西部到墨西哥,到倫敦和歐洲大陸,甚至遠至亞洲,途中遇到逃犯、革命者、神秘女人、偵探、數(shù)學狂人、特務(wù)、流氓無賴、沒落貴族,還有同在探尋路上的The Chums of Chance團伙。在小說中,雖然韋布為他的無政府主義理想獻身,The Chums of Chance團伙的時間旅行也只帶回未來的荒涼與絕望,但人們?nèi)栽诓恍傅貙ふ?,尋找人間的桃花源。品欽在小說中刻意虛構(gòu)了一處烏托邦:“Shambhaba”——“那里遍布花園、絲綢和音樂,富饒、寬容和悲憫。無人再會饑餓,所有的人都在永不干涸的綠洲的恩澤中?!?注:在藏族文化中有“香拔拉” 的傳說(Sham—bha—la 是梵文“極樂世界”的意思),據(jù)說也是處于喜馬拉雅山的神秘土地,可能是西方人的“香格里拉”神話的來源。)雖然最終人們并沒有尋找到Shambhaba,或許唯有永遠的烏托邦,才讓人類有所期盼,才能在一次次失敗后,又一次次踏上探尋之路,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
品欽認為歷史就是力量對決、矛盾沖突的歷史,現(xiàn)代社會也總是由對抗的力量所構(gòu)成。因此他的小說總是圍繞著兩極沖突而展開:如反文化和霸權(quán),烏托邦和獨裁統(tǒng)治,自然和技術(shù),熵和秩序,愛欲和死亡沖動,征服者和被壓迫者等。(注:參見Louis Menand: “Do the Math: Thomas Pynchon餾 Latest Novel”, in The New Yorker, Nov., 27, 2006。)在《抵抗白晝》中,“選民”(Elect)與“棄民”(Preterite),或者說“陰謀”(Conspiracy)與“對抗力”(Counterforce)的沖突對抗再次成為重要主題。
從宗教神學角度講,“選民”就是被上帝揀選,可以最終得救的人,“棄民”當然就是不被上帝揀選,并被上帝所忽視的人。從社會階層劃分,“選民”就是那些社會精英、成功人士,在小說中的代表常是政治掮客、經(jīng)濟財閥乃至技術(shù)官僚。他們通過控制話語權(quán)而操縱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棄民”則是那些被控制、被忽視,被嘲諷乃至被遺棄的下層“賤民”。
在品欽的書中,世界充滿隱喻和暗示、充滿陰謀,威脅和犯罪總是多于承擔和救贖。以“選民”為代表的這種強大無形、令人無從反抗的操控方式就是一種“陰謀”。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抑制人的獨創(chuàng)思維,壓制人的自然天性,將人緊緊地禁錮在“制度”的囚籠之中。在《抵抗白晝》中,且不說即將來臨的世界大戰(zhàn)是最大的陰謀,就連歷史上那神秘的通古斯大爆炸也染上了陰謀的色彩,這種邪惡、強大勢力的突出代表就是大財閥斯卡斯代爾·威伯,他算是品欽作品中少有的、徹頭徹尾的壞人了,是“最冷酷無情的礦主,是資本主義罪惡的化身”。為了鎮(zhèn)壓礦工的反抗,他雇人暗殺了韋布;為了像摩根集團利用愛迪生的發(fā)明那樣牟取暴利,他利誘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不成,便不惜資助仇家的兒子——有神童資質(zhì)的基特上耶魯,以期得到巨大的利益回報。
品欽一向?qū)Α皸壝瘛鄙鯙槠珢?,他們雖然普通甚至卑微,但是勇敢、有尊嚴,敢于抵抗冷酷無情的體制、秩序和精英集團,是不屈的“對抗力”。早在1958年和柯克帕特里克·塞爾合作的音樂劇《流浪藝人島》中,品欽就幻想四十年后的1998年,IBM將一統(tǒng)天下。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藝術(shù)家都將淪為沒有價值、沒有位置的賤民,就像《V.》中的“病態(tài)團伙”和《拍賣第49批》中的“WASTE”地下郵政系統(tǒng)。但在品欽的眼中,他們才是未來世界的希望,他的《萬有引力之虹》最后一章就叫“對抗力”。
在《抵抗白晝》中,這種 “對抗力”的主要代表變成了無政府主義者。品欽曾于1993年為喬治·奧威爾的《1984》作序,字里行間與奧威爾頗有契合之處,對于無政府主義有獨到的認同,對技術(shù)和等級充滿懷疑和警醒。在《抵抗白晝》中,多數(shù)人物都期望能不受紛擾地過自己的平安生活,但這種夢想被超級大國的陰謀和資本的掠奪所擊碎,于是眾多人物在道德和政治的訴求下,變成了國家和資本的敵人,變成了無政府主義者。盡管他們到處被圍剿,遭到囚禁、折磨甚至槍殺,但是就像韋布·特拉弗斯一樣,他們活躍在礦山、隧道,舉行罷工,實施爆破,炸毀鐵路、破壞輸電線路,以反抗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韋布在引用他的工會卡上的話教育兒子時頗具馬克思主義色彩。他說:“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所以財富應(yīng)該歸勞動者所有?!碑斎黄窔J并不是要簡單地頌揚一場無產(chǎn)階級革命,即便對于無政府主義者的描述令人聯(lián)想起今日的恐怖主義活動,品欽的政治也不是赤裸裸的意識形態(tài)說教,他關(guān)注的是廣泛的、任何專制壓迫下的“棄民”的反抗,無論是政治的、經(jīng)濟的還是宗教的。在小說中,品欽借威伯之口說:“無政府主義終將過去,歸于沉寂,可錢會生錢,就像草原上的藍鈴花一樣生長,蔓延,照耀,積聚力量,令它面前所有的一切都俯首稱臣”,(注:轉(zhuǎn)引自 Luc Sante : “Inside the Time Machine”,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an., 11, 2007.)顯示出他對于資本與金錢的罪惡的深刻理解。
通觀《抵抗白晝》,以品欽的視野之縱橫開闊,知識之淵博玄奧,想象之奇譎詭異,即使不喜歡他的讀者也會為之肅然敬畏。雖然小說內(nèi)容依然龐雜、艱澀而且混亂,但書中亦不乏生動寫實的環(huán)境描寫和溫婉細致的感情刻畫,顯示出品欽作為后現(xiàn)代大師的藝術(shù)功力。在描寫西部風情時,他的語言優(yōu)美,但句子很長且跳躍,有著鮮明的品欽特色:“在少有的豐收季節(jié),平原上的姑娘們整夜為收割的人烹飪煮飯,看著街車來來往往,幻想著騎兵軍從山坡策馬走過,她們啜飲著本地的佳釀,在街角守著冒著蒸汽的滿是玉米穗的洗衣盆,明亮的眼睛四處打量;在奧塔姆瓦,她們在院子里拍打著地氈;在伊利諾斯南部,她們在蚊蟲飛舞的夜晚,在藍色知更鳥筑巢的籬笆樁前守候,等那在外游蕩的兄弟歸家;在阿爾伯特里亞,她們向窗外張望,聽火車鳴嘯而過。”(注:同上。)在描寫偵探盧·巴斯奈特回憶自己因為犯罪而告別妻子時,品欽也顯出少有的溫情:“他不能承受讓她受傷——那淚滴,似乎通過什么絕望的魔法,冰涼地停留在她的下眼瞼,因為在他遠離視線之前,她不能讓它們落下?!?/p>
比起年少輕狂時的恣意,七十歲的品欽顯然對現(xiàn)實有了更深切的觀照,也多了更溫情的關(guān)懷。在《抵抗白晝》一千多頁的故事里,只有一次死亡,結(jié)尾更是難得的溫馨: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爵士時代喧囂上場,二十年后的另一場浩劫尚未顯形,書中人物成雙結(jié)對,娶妻生子,團聚和解,充滿了喜劇氣氛。
縱觀西方百余報刊的各色評論,雖然有些讀者認為如此煌煌巨著令人望而生畏,但多數(shù)評論家仍然不吝贊譽,認為《抵抗白晝》有趣、生動、誠摯感人,是品欽最可讀的作品,甚至是最好的作品。邁克爾·伍德在《倫敦書評》上撰文說,品欽并沒有像某些評論家猜測的那樣江郎才盡,他的新作仍以品欽獨特的方式令人稱奇,甚至還平添一種“優(yōu)雅”。有讀者將閱讀《抵抗白晝》視作一次外出旅行,雖途中不時迷路,最后精疲力竭,終是滿載而歸。還有的將閱讀《抵抗白晝》比作水中探尋,雖手腳并用,奮力前行,水面卻越來越寬,岸依然遙遠。待泳者終于上岸,卻發(fā)現(xiàn)沿途風景早已模糊,只記得氣喘吁吁的一路艱辛。更有好事者,經(jīng)過認真計算和親身實踐,認為讀完《抵抗白晝》至少需要四個月和幾次研討會,而那些一周內(nèi)就要趕寫出書評的人,不是自己崩潰,就是讓讀者崩潰。
令人感嘆的是,從網(wǎng)絡(luò)上的熱烈討論和維基百科對小說的逐句注釋來看,這部長達一千一百二十頁(企鵝精裝版)的晦澀巨著不僅沒有讓品欽迷們望而卻步,相反有不少普通讀者都通讀了全書,充分顯示出西方讀者的閱讀能力和廣泛的閱讀興趣。一直“遠離塵囂”的品欽對批評家們很警惕,但他對讀者卻很有信心。企鵝出版公司宣傳此書的最后三句話據(jù)說就是他親自撰寫的:“讀者來判定,讀者要警覺。祝你們好運!”或許,也可以換句話說,作為一個艱澀的后現(xiàn)代美國作家,品欽是幸運的!
(劉雪嵐: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后 郵編: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