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佩明
不少學生覺得寫作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存在著“作文煩,作文難”的心理障礙,因而導致越怕寫越不想寫,越不想寫越怕寫。我覺得,有許多學生不肯立志用功,存有僥幸心理找秘訣,希望在考試中一鳴驚人,其結果是不難推想而知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創(chuàng)作并沒有什么秘訣,能夠交頭接耳,一句話就授給另一個的,倘不然,只要有這秘訣,就可以登廣告,收學費,開一個三天包成文豪學校了。中國之大,或者也許有吧,但是,這其實是騙子?!?/p>
對一名語文教師來說,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中難度最大的一項內容。因為要學習寫好一篇文章,從審題立意到組織選材,從推敲語言到修訂議論,無處不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但學生們各自的閱歷及社會經驗存在差異。要想出口成章,揮筆而就,確非易事。因此,我們首先要使學生對寫作不必抱有“恐懼感”。雖然秘訣是不存在的,但學習寫作仍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第一、模仿,依葫蘆畫瓢
パ生的模仿性很強,他們喜歡根據自己的興趣,模仿書本或生活中的語言和表達方法,雖然有些東西并不可取。這就需要教師對其加以積極引導,使其成為一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因為這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從范文中學習語言和寫作方法的有利途徑。
古人曾說過,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而成。因此,學會模仿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接受能力選擇合適的臨摹作品,以此來培養(yǎng)興趣,是消除“作文難”心理障礙的最為現(xiàn)實、最為便捷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是如果對模仿指導不當,就容易造成機械模仿。有的老師在教學中教了魏巍的《我的老師》,就要求學生在作文課上依樣畫葫蘆地照寫一篇,有的甚至把課文完全打亂,讓學生從“零部件”中選擇教材,逐一模仿。其實,這些做法都不符合寫作的規(guī)律。班上的學生是否都喜歡自己的老師呢?是否都想要表達對老師的贊美之情呢?葫蘆可能畫得很像了,卻難以表達出自己真情實感,這樣就使學生感到,作文是作假,編造出來騙人的,這無論是對學生作文還是對學生做人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サ詼、創(chuàng)作,巧妙構思,翻出新意
ツ敲矗到底什么才稱得上創(chuàng)作呢?創(chuàng)作是要在批判借鑒其他文章的形式、語言等的基礎上,糅合進自己對所表現(xiàn)事物或現(xiàn)實生活的新的觀察、思考與判斷,即是一種一再嘗試的卻未曾表達出來的東西,是別人想要表達卻又失敗過的東西。這就要求學生把平常儲存的知識適時應用,恰到好處,再加上自己的思維聯(lián)想,那此時的文章便跳出了原文的圈子,便是“青出于藍而去勝于藍”了。
事實表明,學生對事物或現(xiàn)實生活本質的觀察與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和輿論的高度。而感性的東西又常是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輿論的負面影響(如暴力、色情等),對學生的思維也起了禁錮作用。老師應該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意境才會更為廣闊。例如指導學生看一幅畫,就不僅只讓他們看懂畫的是什么,還要讓他們對事物變化一瞬間狀態(tài)的畫面展開想象,讓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當然,這需要老師平時的引導及訓練。這正如,一個杰出的美術家不僅要有熟練的技巧,尤須有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創(chuàng)作表面上是一張畫或一尊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xiàn)。
我們在寫作文時,要引導學生“為情而生文”,切忌“為文而造情”,作文是用筆來說話,說實在的話,說真情的話,說心理的話,不能說假話,說套話,說空話。這點一定要做到。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如果學生掌握了廣博的知識,經過社會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多讀好書勤練筆,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作,從模仿、借鑒起步,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那么,同學們不僅能走出“無話可寫”的困境,更能做到“能寫善寫”了。
ィㄗ髡叩ノ唬漢穎碧粕絞蟹崮锨稻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