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在臺灣考察教育,最親切、深刻,然而又感到“意外”的感受,就是他們都講普通話——臺灣叫“國語”。
要為交流做點貢獻
去臺灣考察教育了一周,看了不少大學,產(chǎn)生不少感悟。
第一天,陪同我的朋友就告訴我,臺灣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fā)展之健全國民”。這就是臺灣的“五育”教育方針。
我當然立即想到了祖國大陸的德智體“三好”教育方針。我突然就問自己:是“三好”好,還是“五育”好?我覺得還是“五育”好。
不過,祖國大陸的“三好”教育方針,其實早已有所發(fā)展,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四好”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p>
這個方針里,“建設者和接班人”,和“群”的概念是一個意思。群者,人群也,即祖國大陸所表述的“人民”。
難怪1988年我在美國打工,同事里有一位臺灣女士,她動不動就說:“為人群服務嘛……”。當時我想:說為人民服務多順,干嘛說“人群”……但現(xiàn)在才知道,鼓勵學生長大“為人群服務”,原來是臺灣的教育方針。
從德智體,到德智體美,到德智體群美,兩岸教育方針的表述不一樣,但各自教育的目標,顯然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也就是所謂普世價值吧),都有利于中華民族對自身后代的繁衍養(yǎng)育,傳承教習。
我看到,海峽兩岸在教育問題上有諸多可以交流和互補的地方。兩岸的教育交流如果能夠得到充分擴展,對于中華民族的和平繁榮,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要為促進這個交流做點貢獻!
順暢自然的“國語”
我多年來從事國際教育交流——幫助中國學生去歐美國家留學,訪問過不少歐美著名和不著名大學。但是,和這些大學交流,總被對方的語言所困擾。我的英語聽力是很不錯的——超過俞敏洪,雖然不如王強——但三十歲才出國開始讀英語書的我,說到底還是不夠牛,聽英語課,讀英語書,雖然還可以,但遠遠不如面對我在娘胎里就聽慣了的美麗漢語那么順暢過癮,有幸福快感。
換言之,西方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對中國非常有價值,但由于中間隔著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要吸納它們,首先得闖過外語這個鬼門關。對于那些大學畢業(yè)后才出國讀研的留學生,在國外一兩年時間“光陰似箭”,往往還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學了些什么,就唱著畢業(yè)歌打道回府了!這是很多留學生之所以事倍功半,學無所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xiàn)在兩岸互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2006年第二次胡連會見時,胡錦濤總書記提出開放大陸學生赴臺灣讀書。臺灣領導人馬英九,也提出了接受大陸學生來臺讀書的意向,兩岸教育交流即將進入新時代。
就在這個時刻,我去臺灣考察教育。臺灣教育和祖國大陸一樣,以中文為主!臺灣教育有著不需要經(jīng)過外語攔截和過濾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可以成為祖國大陸學生追求學業(yè)時的一個重要選項,立即可以成為大陸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參照了!
當我在臺灣,聽著那些老師們侃侃而談他們的學校、系科和教學理念時,我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恍惚感:他們講的東西,對我明明是一種嶄新而陌生的理念和體系,是大陸教育界迫切需要借鑒和學習的教育智慧財富,但他們講的語言,對我明明又是一種無比親切無比熟悉,甚至是大陸媒體和演藝界或多或少在模仿追隨的一種“國語”——無論什么年齡的大陸人,都從林青霞、鄧麗君、羅大佑、周杰倫那里熟悉而喜歡上的一種國語!
更不必說當我在臺灣看到大學走廊里掛著孔孟李杜文章詩詞的那種親切,看到臺灣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諸如《中國文學史》、《孫中山》、《王陽明傳》等書的那種熟悉,看到那些和大陸學生完全一樣的男女學生時的那份知己,以及聽說臺灣大學資源過剩、生源嚴重不足時而為大陸學生產(chǎn)生的那份竊喜了……
是的,從臺灣回來已經(jīng)好幾天,實際上我依然還處在一種幻覺之中,這真是一種幻覺。我感到自己如同阿里巴巴用咒語打開了珍藏多年的寶庫大門一樣——在海峽政治氣候久雨轉晴的日子里,云霞明滅,我突然親眼目睹了島上另外一種被我們久久忽略、但卻極其有利于兩岸中華民族互惠共贏的財富——寶島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而這些資源,就貯存在我們最最喜愛的中文和最最親切的“國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