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艷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優(yōu)勢。縱觀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確系“文質(zhì)兼美”,形神俱佳,貯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yè)的追求、對信念的摯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誼;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天地動容的悲壯、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這里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喜悅、無名的煩愁……為語文教師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中學其他學科難以企及的。
那么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有什么作用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tǒng)一,積極情感對認知活動具有促進作用。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
1.情感是學生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動力。語文教學中的任何途徑都要作用于學生的情感,要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染上情感的色彩,就要引起學生的感受。如果不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雖然也能使他們學到知識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也就不可能使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2.教學的積極情感背景能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激情,。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積極情感背景原則,有助于克服教學中忽視情感教育的因素,促使學生勤奮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活躍起來。
3.教學過程中情感交流能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氣氛。語文教學過程中情感交流如何,取決于學生參加學習活動時的環(huán)境氣氛。積極的情感是由積極的探索活動產(chǎn)生的。所以,要努力將學生吸引到積極的探索中來,并使其從中體會到獨立發(fā)現(xiàn)和探索的愉悅。
4.情感教育能陶冶情操。語文教材中美的語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都可能對學生產(chǎn)生感染力量,使學生的靈魂得到凈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華,這也就是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作用之所在。
但是,常常會很遺憾地發(fā)現(xiàn):在基本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目標似乎是一塊雞肋,而沒有制訂情感目標的教學,又不是一個完整、合理的教學過程。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知識、技能層面的目標就成了重點,甚至是全部,很少有人關注情感目標的達成度。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呢?
1.在聽中“激”情。課本中有不少文筆優(yōu)美、情感至深的文章,根據(jù)不同的作品,恰到好處地創(chuàng)設情景,為“激”情準備條件,讓學生在聽中“激”情,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教學《春》時,配合插入相關的音樂。學生靜靜地聽著泉水的叮咚聲;小鳥的宛轉(zhuǎn)的歌聲;牧童的短笛聲……悅耳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熱愛生活之情便油然而生。
2.在看中“生”情。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把“繪畫”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景中有情,讓學生在欣賞畫面中感知形象美。如教學《沁園春·雪》時,為了使學生感知“北國風光”之美,可播放投影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雄偉的長城、起伏的山巒、滔滔的黃河,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了美的畫面,為進一步俯詩人抒發(fā)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奠定基礎。
3.在讀中“品情”。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切作品都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品鑒詩文,主張熟讀成誦,力求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過朗誦,把主觀感受同作品統(tǒng)一起來,漸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審美享受之中。例如,朗讀《荷塘月色》,要求學生調(diào)動有關知識(社會背景、寫景狀物的要求等等),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把握課文內(nèi)容,體會描述的情景,爭取獲得身臨其境、領會其中的感受。在審美愉悅中,陶冶情感。當學生通過涵詠、朗讀、用心靈去領悟的時,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滲透到了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獲得了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
4.在想象中“深”情。鑒賞美須憑借想象,創(chuàng)造美也離不開想象。而情感就像想象力的發(fā)酵劑,像托起想象力的風,只有讓學生在想象中傾注情感,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意境。如教學《天上的街市》時,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意境的美妙,感受語言的美妙,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深化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理解。
5.在語言中“動”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或結(jié)合生動的身體語言,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可激活學生思維,吸引學生進入情景并為之動情,。如教學《曹劌論戰(zhàn)》,教師用生動的語言作導語:“同學們,遠離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怎能帶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這是公元684年的一天,魯國上下陰云密布……”這樣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進入文中,達到最佳效果。
情感教育的本質(zhì)意義是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生命意義的雙重眷顧。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yǎng)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卑拙右渍f:“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之“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讓學生讀書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樂之”。教師要做一個情感豐富的教育者,有一雙多情的眼睛,更有一顆敏感的心靈。他的目光不會游離課本,他的心靈與學生心靈緊密溝通。在學生和文本的雙軌上,時時尊重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刻刻關注學生的生命感悟,以情感目標為教學境界的最高追求,和學生一起通過課堂教學共同創(chuàng)造生命的意義。
(作者單位:河北滄州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