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先有潭柘,后有幽州”,這是北京人常說的一句話,可見潭柘寺歷史的悠久。潭柘寺始建于晉代(265年—316年),原名嘉福寺,后改名龍泉寺、萬壽寺、岫云寺等。因寺后有“龍?zhí)丁?,山上有“柘樹”,所以人們叫它潭柘寺?/p>
潭柘寺位于京西門頭溝的崇山峻嶺之中。在潭柘寺的山門前,人們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蒼勁的古松。這些古松有幾百年的歷史。全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殿內有四大天王像和彌勒佛像。還有大雄寶殿,這是寺內正殿,坐落在白玉石的基座上。正殿東側有一棵銀杏樹,高十多丈,相傳是遼代種植,距今已近千年,被封為“帝王樹”。殿后為三圣殿,再后是毗盧閣,是寺內最高點。毗盧閣往西有觀音殿,殿內保存有妙嚴公主拜磚的遺跡。妙嚴公主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在此出家。由于她朝夕膜拜,日久天長,她所站的一塊磚被磨出兩個腳印,深透磚石。寺內還有圓通殿、舍利塔、地藏殿、清太后行宮、妃嬪宮、內侍房、昆盧閣等。
寺的前方,還有安樂堂和塔院兩組建筑物。塔院內有金、元、明、清各代塔群,玲瓏多姿,是研究佛教和古建筑的珍貴資料?!褒?zhí)丁痹谒潞笊缴?,清澈見底,涓涓不絕,自潭而下,順渠蜿蜒經寺流出。文獻中記載的“柘樹千株”早已失存,只是寺旁還存數(shù)株,作為應景之物供人觀賞。
石魚被稱為潭柘寺的一寶,掛在寺中龍王殿的廊子上。這條石魚遠看似銅,擊之能發(fā)出清脆的音樂。古人說它是一塊寶石,其實是一塊含銅量較高的隕石。
距潭柘寺北面16里,便是戒臺寺,又叫戒壇寺。早在唐代武德五年(622年)這里就建了寺院,原名慧聚寺。遼代成雍時期(1065年—1074年),有一個高僧叫法均,在這里開壇傳戒,建立了戒壇。戒臺寺的正殿是大雄寶殿,殿堂內原有明代的雕花沉香木椅十把,是當年傳戒時三師七證的座位。正殿后面的千佛閣,是一座四方形的高層建筑,閣內有回旋的樓梯,樓上下的墻上嵌有無數(shù)小型佛龕。閣的東側為戒壇,它是一丈多高的漢白玉臺座,壇基雕刻精美,是我國現(xiàn)存戒壇中最大的一座。環(huán)壇原有戒神幾百個,其中有24個三尺高,頭戴盔身披甲、神態(tài)威武的戒神領著幾百個一尺高的塑像群。
寺院的殿堂四周分布著許多庭院,格局別致,精美的太湖石疊山映襯著流泉、山花、古碑、古塔,相映成趣。戒壇東北是塔院,這里有遼塔和元塔,形狀挺秀,至今依然完整無缺。塔院附近“明王殿”前的石欄內有三座經幢,刻有經文和佛像等,是遼代和元代的遺物。
戒臺寺的松樹是很有名的,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潭柘以泉勝,戒臺以松名,一樹具一態(tài),巧與造物生。”不僅因為它們蒼翠古老,而且有各種形態(tài),如臥龍松、九龍松、抱塔松、蓮花松和白皮松等都很有名氣。這些古松為遼代遺存,歷經風霜,依舊傲然挺立。
作者單位: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