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老北京人,筆名達城,著名京味兒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
能咂摸出味兒來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一
潭柘寺是北京的“十大寺廟”之一,香火極盛,也是京城著名的旅游景點。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寺院最初的名字叫“嘉福寺”,唐朝的時候,寺名改了叫“龍泉寺”。到了金朝改名叫“大萬壽寺”,趕到金朝,名兒又改回去了。
清朝的康熙皇上對這座寺抬得挺高,不惜重金,把潭柘寺大修大改了一番。修好了之后,康熙皇上還把名兒給換了,叫“敕建岫云禪寺”。
不過,因為寺后有一眼泉水叫龍泉,加上山上的柘樹有名,當?shù)乩习傩斩挤Q這個寺院為潭柘寺。叫著叫著,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把原來寺院的本名都忘了。
曾有人問我,潭柘寺為什么不叫潭柘廟呢?相反,比潭柘寺規(guī)模不小,等級也高的北京歷代帝王廟,為什么不叫歷代帝王寺呢?
原來這“寺”和“廟”是有區(qū)分的。寺最早是國家的行政機構(gòu),相當于現(xiàn)在的廳、部,比如大理寺,太常寺等,我國第一座寺是西漢的“白馬寺”。
為什么叫“寺”,不叫“廟”呢?因為當時的經(jīng)書是白馬馱著來到長安城的,而接待西域來的使者是政府負責外事活動的機構(gòu)鴻臚寺。從此,官辦的寺院都叫寺了。
廟,在古代最早是帝王和貴族祭祀和供奉祖先牌位的房子。古人把廟,說成“貌”,因為在廟里能看到祖先的容貌吧。
廟,在《說文解字》里是“廟,尊祖先貌也”。廟多是個人籌資化緣,或者由地方政府修建的。從規(guī)模上說,寺的面積比較大,廟的規(guī)模比較小。
此外,寺主要供奉的是佛祖、菩薩、彌勒佛、八百羅漢、四大天王。廟供奉的多是神,如土地神、山神、太上老君、龍王、城隍等;還有帝王的先祖,如北京的太廟(現(xiàn)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以及人們崇拜的偶像,如關(guān)公、岳飛、包拯等。
了解了這些,再聊潭柘寺,您就會知道這座寺院,當年的規(guī)模是非常大的。當然,潭柘寺不但規(guī)模大,而且也是皇上“敕建”的,寺廟只要有“敕建”倆字,等級一下子就提高了。說到這兒,您自然就明白為什么潭柘寺叫“寺”,不叫“廟”了。
二
潭柘寺是北京年頭比較長的寺院,老北京有句話叫作:“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這個“先有”怎么個講法?
咱們都知道,北京作為皇都,最早得從金海陵王完顏亮建金中都(公元1153年)算起,說來不過才八百多年。潭柘寺呢,建在晉朝,這么一算,您說先有誰?比起金中都來,潭柘寺要早上好幾百年呢。要不老北京人怎么會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說法呢?
寺院的歷史悠久,當然流傳下來的故事和寶貝也多,潭柘寺里讓人稱奇的銀杏樹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每到秋天樹葉黃了的時候,這株千歲老樹都會一展風采,成為京城難得的一景。
由于潭柘寺的歷史悠久,所以留下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在京城民間,潭柘寺也被說成是北京“四大靈驗寺廟”之一。另外三座是:西山八大處的靈光寺,因為這里有佛牙舍利塔。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此外還有懷柔的紅螺寺,這也是潭柘寺香火盛的原因。
過去,北京有句老話:“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币馑际钦f,一旦潭柘寺著火了,北京城就會被淹。
傳說當年北京城是一片汪洋大海,也被稱為“幽州苦?!保鄠鬟@個水獸桀驁不馴,經(jīng)常興風作浪。它這兒一折騰,北京城就會洪水滔天,老百姓就跟著倒霉。所以人們禱告上天,能想方設法把水獸制服。
但水獸魔法太大,人們使用了許多辦法,也沒能把它降服,直到晉代修了“嘉福寺”,也就是后來的潭柘寺,寺里的老住持法術(shù)高明,施用魔法,才把水獸制服。
潭柘寺的住持采用了什么魔法制服水獸的呢?原來,北京城的崇文門下邊有個海眼,潭柘寺的法師用計,把這狂傲的水獸引誘到這里,然后將它壓在了海眼里。
施用魔法的老住持留下了咒語,只要潭柘寺不著火,水獸就會服服帖帖在海眼里待著,一旦潭柘寺著了火,水獸就會從海眼里出來,當然,它一出來,北京城就會被淹。這個傳說流傳了上千年。
潭柘寺那幾口熬粥用的大鍋的鍋底,都鑄有“潭柘寺”三個字,為什么要鑄上寺名呢?原來這是起警戒作用的。
鐵鍋做飯也好,熬粥也罷,總得用火燒呀。當用火燒鍋的時候,您別忘了要保護北京城,就不能讓潭柘寺著火。
清朝咸豐皇上的老師翁同龢,在咸豐十年五月二十二日(1860年7月11日)寫的日記里,有這樣一段話:“雨復至,殊無晴,直諺云: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去年九月潭柘寺佛殿毀于火,今年恐有水患矣?!?/p>
直,是直隸,也就是北京。“直諺云”,就是北京的俗話,他在這里明確說出了當時北京老百姓的讖語“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查史料得知,確實在頭一年,潭柘寺著了一把大火,按老北京的說法,第二年可能就要淹北京城。所以翁同龢有些擔憂。
趕上巧勁兒,那一年夏季,京城果然發(fā)了大水,雖然有驚無險,但好像是印證了此說。
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種傳說而已,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
三
老北京關(guān)于潭柘寺的傳說很多,說得都有鼻子有眼兒,說得最多的要數(shù)當年寺里的那口青銅大鍋。
幾十年前,您如果到潭柘寺進香的話,進了山門,往前走,在天王殿左邊,就能看見立著一口大鍋。這口鍋的個兒可真不小,鍋口的直徑是一米八五,由鍋沿到鍋底深一米一。有人管它叫“鍋王”。
其實,故事傳說的還不是這口鍋,敢情早在這口鍋的位置上,還有一口大鍋。這口大鍋頂現(xiàn)在這個三個那么大。它上口的直徑是四米,鍋沿到鍋底是兩米,兩個孩子在里面摔跤都成。比個兒的話,它得稱“王”了。
據(jù)當?shù)氐睦先藗兓貞洠@口大鍋熬粥做飯,一次能下米十幾斗,熬得了得一天的工夫。最有意思的是刷這口大鍋可費了勁。您想大鍋之大,小孩兒能在里頭折跟頭,刷鍋可不是成了難題?據(jù)說和尚們要登著大木梯,才能出溜到鍋里,然后拿大笤掃用水刷。
別瞧鍋大,它能夠漏砂子不漏米。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敢情這個大鍋的鍋底,跟通常的鍋不一樣,凹進去有水桶那么大的一個“坑”。這個“坑”是干嗎用的呢?原來人們煮粥的時候,要勤攪動,才不會糊鍋。在攪動的時候,米里的砂子之類的雜物因為分量重,就自然沉到這凹進去的“坑”里了,所以,人們管這個叫“容砂墜”。
您瞧,幾百年前,咱們老輩人有多聰明吧,造這么大的鍋,本身就是個奇跡,還想出這么個主意。誰能說前人們沒有科學腦瓜兒?
四
老北京有一個順口溜兒:“潭柘寺的粥鍋,添人不添米?!边@是怎么話兒說的?原來這里有一段傳說:
有一年,潭柘寺“開戒”。開戒就是想當和尚的來寺里受戒。那年逢災,來受戒的和尚有好幾百,附近的饑民,也想趁寺里“開戒”,討碗粥喝。呼啦一下,來了上千人。
按佛門的規(guī)定,戒期是53天。這么多人,光煮粥,寺里的糧食也不夠用呀。老方丈(寺里的住持,也就是寺里當頭兒的)為這事著起急來,前思后想,抓撓不出招兒來。
方丈辦事沒了主意,便向佛爺討教。電視里不是常見,入佛門的人遇了難,要合掌沖南打坐嗎?老方丈便來到寺里的正殿“天王殿”,給佛祖磕起頭來。
也許是著了真急,老方丈為表虔誠之心,一氣兒磕了好幾百個頭,直把頭磕下一塊青皮去。方丈磕頭磕得頭暈腦脹,突然,門外進來一個小和尚。老方丈定睛一看,不認識這小和尚。小和尚卻微微一笑,說:“師父,您別擔心,咱們這口大銅鍋是神賜給的,煮出來的粥,多少人也吃不完。”
老方丈心說,我在寺里待了幾十年,這口鍋能煮多少米,能夠讓多少人喝,我還不知道哇?您別跑這兒給我添心煩來啦。他臉一沉,對小和尚說道:“紅口小子,休要胡言?!闭l知小和尚反倒哈哈笑起來,說道:“老師父急得過了頭,怎么連神賜給的鍋都不記得了?不信,您問佛祖?!?/p>
老方丈聽罷,仰起頭,端詳著佛祖。說來也奇了怪了,只見佛祖微閉的眼睛睜開了,沖老方丈點了點頭。老方丈一下呆在那兒啦,扭頭再找小和尚,早沒影兒了。老方丈這時才幡然醒悟,敢情這個小和尚是佛祖派來的人。佛祖對他點了頭,他心里一下子踏實了。
出了殿,老方丈頓時覺得神清氣爽,來了精神,他指揮寺院的和尚們,趕緊取米下鍋,當天晚上,和尚們用兩擔白米,熬出了滿滿的一鍋粥來。說來也神了,幾百和尚,上千饑民,守著這口鍋,喝了整整五十三天粥?!笆芙洹逼跐M,鍋里的粥還滿著。
附近村里的老百姓得著這個信兒,紛紛拿著碗,拎著桶,來喝這口神鍋里的粥。但又喝了幾天,鍋里的粥仍然不見少。
這樁奇事很快傳到了京城,也傳到了宮里乾隆皇上的耳朵里。這位乾隆爺對民間稀奇古怪的事兒,一向挺感興趣,極想知道潭柘寺的這口“神鍋”,到底是真是假。于是,便派了數(shù)千兵丁,來到潭柘寺喝粥。事兒也透著邪,這些精壯的兵丁,每人喝個肚兒圓,鍋里的粥愣是不見少。
乾隆皇上聽了大感驚奇:“真有這回事兒嗎?”他將信將疑,于是乘著御輦,親自跑到潭柘寺,看了看那口大鍋,連喝了兩碗粥,果然,鍋里的粥不見少,他連聲稱道:“此乃神鍋也!”潭柘寺的“神鍋”就此揚名。這口大銅鍋成了潭柘寺的“鎮(zhèn)寺之寶”,每年的臘八,方圓十幾里的老百姓都跑到潭柘寺來喝用“神鍋”熬的粥。
潭柘寺開放以后,這口大鍋一直是寺里的展品。新中國建立前夕,兵荒馬亂,突然有一天,這口神鍋不翼而飛,怎么找也找不見了。這口大鍋去哪兒了呢?人們納了悶,但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現(xiàn)在,潭柘寺的這口大銅鍋跑哪兒去了,仍然是一個謎。
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