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剛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這兩句詩出自《孔雀東南飛》,歷來被認(rèn)為是互文修辭的范例。《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2007年第11期董鷗老師《“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是互文嗎?》一文,從互文的定義和生活的情理出發(fā),認(rèn)為這兩句為互文的觀點并不妥當(dāng),而應(yīng)為“枝枝相交通。葉葉相覆蓋”的詞序倒置交錯后的結(jié)果。董老師在接下來的文字中引用古詩文,列舉了詞序倒置交錯的三個例證,其中“泉香而酒冽”(歐陽修《醉翁亭記》),他認(rèn)為實為“泉冽而酒香”。
我們以為“泉香而酒冽”并不宜歸人所謂詞序倒置交錯的范疇,董老師論據(jù)與論點并不一致。就人們一般的生活常識來說,講泉水清冽,美酒香醇或是清冽都可以說得通,但倘若講泉水芳香,那就很令人費解了?;谶@種認(rèn)識,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把詞序調(diào)整為“泉冽而酒香”,意為“泉水清冽而美酒香醇”,這樣一改似乎就達(dá)到了文從字順、合情合理的效果。殊不知,如此一來完全誤解了歐陽修的原意。原來“香”字除了人們習(xí)見的“香氣、香味”等義項以外,還有一個不太常見的義項“甘美”。從字源的角度考察,“香”原指稻谷之類的莊稼成熟后散發(fā)出來的使人心醉的好聞的氣味,谷食甘美之義。先民造“香”字,便抓住這一義蘊,甲骨文中的“香”,字形為一個“豆”(古代盛放食物的食器,形似高腳碗)里裝滿了堆得高高的食物,食物上有幾點表示飄散出來的好聞的氣味?!豆糯鷿h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3)中,“香”字條下第二義項即為“甘美”,并收錄了兩條書證:其一,《呂氏春秋·仲冬》:“湛(食喜)必潔,水泉必香?!逼涠?,杜甫《留花門》詩有:“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薄豆艥h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香”字條下所收第三義為“甘美”,所引書證恰恰是歐陽修《醉翁亭記》之中“泉香而酒冽”這一句。此處“香”為“甘美”之意。應(yīng)為不爭之論,“泉香而酒冽”既非互文,也非詞序倒置交錯,而是由連詞“而”所連接的兩個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詞組,“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與上文“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句式完全相同,構(gòu)成一組對偶句。用“甘美”這一義項解“泉香而酒冽”,則可譯為“泉水甘美而美酒清醇”,不僅語意暢達(dá),詞序工穩(wěn),而且與醉翁亭周圍林木繁茂、山泉清冽的環(huán)境相契合,當(dāng)為歐陽修之本意。其實早在宋代就有人誤以為歐陽修原本作“泉冽而酒香”;不過后來蘇軾在書寫《醉翁亭記》碑文時,又重新改為“泉香而酒冽”,看來東坡不愧為大家手筆。今天把“泉香而酒冽”看做“泉冽而酒香”的詞序調(diào)整。其實是從字的今義去推論,并不符合古代作家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