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芳 王曉來
在我園心理課題研究的三年中。有102名幼兒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中班273名幼兒中有61人存在偏異行為。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分析幼兒偏異行為產生的成因,從而有的放矢地予以矯正。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不當是幼兒偏異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溺愛、過多的干涉、過度的保護等導致孩子出現(xiàn)了焦慮、孤獨、多動、攻擊等偏異行為。另一方面,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時間越來越少,孩子逐漸向父母關閉了心靈的大門,間接導致了幼兒偏異行為的形成。
2,幼兒園因素
在幼兒園里,教師教育行為的不當致使幼兒產生了一些偏異行為。
案例一:婧婧小朋友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在小班的時候因為獨立能力強,經(jīng)常受老師的表揚。到了中班后,隨著其他幼兒自理能力的增強,老師對婧婧的表揚沒有以前多了,一天,二天,三天……婧婧開始哭鬧,不愿意上幼兒園,
分析:從小班開始,老師的表揚便一直圍繞在婧婧的身邊。婧婧的優(yōu)越感很強,上幼兒園對婧婧來說是一件能獲得滿足感的事情。隨著優(yōu)越感的逐漸消失,心理的失落使婧婧產生了哭鬧、不愿上幼兒園的消極行為。顯然,過多或過易的表揚會產生表揚的負逆效應,教師應想方設法予以避免。
案例二:逸逸小朋友聰明、活潑,但他卻害怕老師。老師每次跟他講話,他都低著頭,不敢看老師。有次老師喊他回答問題,他卻嚇得大哭起來。從此,看見老師他更害怕了。
分析:逸逸的一只耳朵有點缺陷,小班時老師曾問過他:“你的耳朵怎么會這樣的?!被丶液笠菀輪枊寢專骸拔业亩錇槭裁磿@樣?老師會不喜歡我的。”逸逸很明白自己與別人的區(qū)別,在他的心理本來就有些自卑,再經(jīng)老師這么一提,逸逸就覺得老師看不起他、不喜歡他,逐漸對老師產生了害怕的心理。
3,個人因素
中班幼兒處在一個敏感的、似懂非懂的年齡階段,他們還沒有正確的是非觀,比較容易受老師、同伴的影響。
案例三:平日乖巧文靜的婷婷上幼兒園總是高高興興的,可這幾天。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哀求老師放她回家,嘴里還說著一些奇怪的話:“我最喜歡媽媽了,以后我要賺很多的錢給媽媽……”
分析:媽媽最近給婷婷生了一個小弟弟,有人開玩笑地對婷婷說:“你媽媽不喜歡你了,喜歡小弟弟了?!睂Υ笕说脑捰變罕容^容易相信,再加上婷婷媽媽最近不送婷婷上幼兒園了,致使婷婷真的以為媽媽不再愛她了。為了爭取媽媽對自己的愛,婷婷哭鬧著要回家陪媽媽。
案例四:詩薏小朋友這幾天老是愁著一張臉,指著自己的肚子喊“肚子疼”,并要求老師給外婆打電話來接她回家。老師給外婆打了電話,詩薏被接回家了。幾天以后,外婆反映詩薏一回家肚子就不疼了。
分析:詩薏與謝彥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幾天謝彥生病沒上幼兒園,詩薏覺得在幼兒園沒勁,就想回家了。中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詩薏看見班里只要哪個小朋友說不舒服。老師就會讓家里的人來接。因此,詩薏就模仿這些不舒服的小朋友來達到自己不上幼兒園的目的。